第一节 画幅比例
电视屏幕画幅比例来源于电影屏幕。电影画幅形式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确定的。在他研制第一台“摄影枪”的时候出现了片窗(电影胶片在摄影机中曝光的片门)的形式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人采用了民意测验的方法。他们拍摄了很多不同对象的照片,画面形式各异,随后的民意测验。筛选出令人满意的画幅形式,这样确定了无声电影画幅形式。有声电影出现后又进行了一次修正,形成了现在的电影篇幅形式:3∶4的比值,即1∶1.33。当电视出现时就借用了电影画幅的形式。现在电视屏幕的高宽比值也是摄像机寻像器的画幅比值。
电影艺术在发展史中出现了宽银幕形式,原有的画幅称为普通银幕或是窄银幕。26 mm电影宽银幕有两种方法,即西尼玛斯柯普变形变形镜头方法和遮幅方法。前者画幅形式多采用1∶2.35。遮幅银幕画幅形式有两种:欧亚大陆多采用1∶1.66,拉美多用1∶1.85、宽银幕电影主要是为了获得视觉上宽广的空间感觉。
电视屏幕也有两种形式:一是4∶3普通屏幕;二是16∶9宽幅的形式。我国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也采用普通屏幕形式。拍成长幅屏幕形式是为了追求长幅画面构图上特有的造型美。我国近几年拍摄的很多大型电视剧都采用宽屏幕方式,最新推出的很多电视机也是宽屏幕形式。宽屏幕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很快。(www.daowen.com)
画幅形式是创作中摄影与导演商量决定的第一个问题,一旦确定之后,全片只能以一种画幅形式,中途不能改变,否则对创作不利。前苏联著名导演、理论学家爱森斯坦在拍完《战舰波将金号》之后名声很大。他20世纪30年代初曾到好莱坞讲学,在讲学中提出过把画幅做成正方形,拍摄时根据创作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画幅比例,企图用此来解决银幕空间造型问题。方法提出来后,许多有才华的导演和摄影师都进行了各种试验。其中著名导演杜甫仁柯在电影《海之歌》中。拍摄一场骑兵战斗的场面,把宽广的银幕分成三个部分,中间一块是立幅形式,用来表现骑兵在马上的指挥官高大的形象,两边的银幕是横幅形式,用以表现冲杀的骑兵远景,给人一种宽阔的空间感觉。导演意图是想借此改变画幅形式,同时充分地利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但结果却是出现的多屏幕画面,并没有达到在一部电影里随时改变画幅的目的。在电视创作中画幅形式一旦确定后,全片也只能采用一种画幅形式,中途是不能改变的。
当前随着电视理论的不断发展,还是不断地有人探索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使用不同形式的画幅的表现方式,尤其是随着摄像机的普及、计算机软件功能的不断升级,学习电视摄像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在全片银幕方式统一的条件下,在一个屏幕上使用分立画幅或多画幅的表现形式,多角度、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被摄对象通过分立多画幅表现,目前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时有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