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中华帝王故事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中华帝王故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世祖死后,爱新觉罗·玄烨继位,是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帝第三子。所以,顺治帝死时,确定由玄烨继位,意在保持皇位的稳定性。康熙帝和朝臣合议其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康熙帝审时度势,决定进取台湾,制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明、清交替之际,清军主力进入关内,沙皇俄国乘虚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清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要其军队撤出中国领土,没有结果。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头领托尔布津率部投降。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中华帝王故事

清世祖死后,爱新觉罗·玄烨继位,是为清圣祖。年号康熙,故又称康熙皇帝。从康熙帝到其孙乾隆帝的大约百年间,是清朝的盛期,史称“康乾盛世”。康熙帝作为这一盛世的开创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顺治帝第三子。“天表英俊,岳立声洪”。六岁时,顺治帝询问诸子志向。皇二子福全回答说:“愿为贤王。”玄烨回答说:“愿效法父皇。”顺治帝由此看出皇三子不同凡响。据说,顺治帝是因出天花死的。当时,天花是绝症,染者多是九死一生。玄烨已出过天花,脸上留有几颗麻子,而他的兄弟都还没有出天花。所以,顺治帝死时,确定由玄烨继位,意在保持皇位的稳定性。

康熙帝登基时年仅八岁,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受命辅政。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糊涂懦弱,苏克萨哈资力较浅,唯鳌拜野心勃勃,善于玩弄权术,逐渐独自掌握大权。鳌拜勇力过人,武艺出众,号称八旗第一勇士;专权后结党营私,专横跋扈,根本不把康熙帝放在眼里,甚至挥臂怒吼,逼迫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虽然年少,却有心计,一方面重封重赏鳌拜,一方面以练武为名,组建起一个侍卫“善扑营”。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帝作了精心部署,利用善扑营,一举生擒鳌拜,永远圈禁,并尽除鳌拜党羽,开始亲政。

康熙帝亲政初始,百废待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贵州,平南王尚可喜在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各自为政,形成割据之势,合称“三藩”。其中,吴三桂兵强马壮,势力最大。东南,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而其后裔却企图悬海独立。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不甘臣服。东北,沙皇俄国虎视眈眈。此外,还有发展经济、河务漕运等问题。十六岁的康熙帝雄才大略,踌躇满志,分别轻重缓急,逐一加以解决。

康熙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决定首先解决三藩问题。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尚可喜因年老,欲回辽东故里,奏请准其子尚之信袭任王位,留镇广东。康熙帝诏准尚可喜告老还乡,却不准尚之信承袭王位。这一下子,触动了吴、耿二藩。吴三桂老奸巨猾,假装上书,奏请撤藩,试探朝廷的态度。康熙帝和朝臣合议其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康熙帝拍板说:“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特别是吴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遂决定撤藩。接着,耿精忠也假装提出撤藩的请求,康熙帝照准。这,无疑给了三藩当头一棒。

吴三桂弄巧成拙,暴跳如雷。他原以为自己把中原河山都奉献给清朝,主子对奴才总该有所回报,没料想却适得其反。于是立刻打出“复明讨虏”的旗帜,公然在云南发动了反清的叛乱。他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号召各地亲信反清。耿精忠、尚之信先后响应,四川提督郑蛟麟、陕甘提督王辅臣等也加入叛乱行列。一时间,声势浩大,战火燃遍半个中国,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帝胸有成竹,从容调度,调集清军主力,集中讨伐吴三桂,而以剿抚兼施的策略,分化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等。耿、尚、王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复又归顺朝廷。这使吴三桂陷于孤立,战事连连失利。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抛弃“复明讨虏”的遮羞布,竟在衡阳称起皇帝来,定国号为“周”,建元昭武,改衡阳为定天府,广置百官,大封功臣。这个民族败类称帝时已六十七岁,称帝后病倒,八月竟至一命呜呼。他的孙子吴世藩继位,勉强支撑三年,在清军的凌厉攻势下,日暮途穷,服毒自杀。尚之信、耿精忠后来分别被赐死和凌迟。“三藩之乱”属于破坏国家统一性质。康熙帝坚决地予以平定,表现了卓越政治家的勇气和胆略。

康熙帝接着的目标是统一台湾。早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打败了窃据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到一年病死,其子郑经(一名锦)嗣立,自封延平王,表示愿意称臣于清,但要保持独立状态。他背离郑成功的路线,一度改台湾为“东宁国”,置天兴、万年二州。“三藩之乱”时,他还支持耿精忠,合兵进攻广东。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死去,部将冯锡范、刘国轩等杀其长子,立其次子郑克塽为王,台湾政局陷入混乱,人心惶惑无定。康熙帝审时度势,决定进取台湾,制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他任命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相机进取台湾。施琅认真研究了郑氏的兵力部署情况,确定了“先取澎湖以扼其吭”的作战方针。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率战舰三百,水师二万,从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进军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打败了郑氏澎湖守将刘国轩,攻占澎湖列岛,刘国轩败退台湾。施琅夺得澎湖,台湾失去屏障。郑克塽惊恐万状,慌忙派人向施琅乞降。八月,施琅大军通过鹿耳门航道,进驻台湾。郑克塽剃发跪降,交出了“延平王”印。康熙帝接到台湾平定的捷报,正值中秋佳节,即兴赋诗一首,其中两句说:“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此后,他接受施琅的建议,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县),隶属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驻军八千;另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军二千。康熙帝的举措,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康熙帝转而把目光移向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原本是中国的领土。明、清交替之际,清军主力进入关内,沙皇俄国乘虚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他们先后强占了中国的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雅克萨(今黑龙江漠河东黑龙江北岸),筑垒屯兵,作为在黑龙江上、中游侵略中国的据点。清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要其军队撤出中国领土,没有结果。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康熙帝决定集中力量反击侵略,首先进攻侵略军盘踞的巢穴雅克萨,把敌人驱逐出黑龙江流域。经过两年精心准备,康熙帝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坐镇瑷辉(今黑龙江爱辉),负责指挥收复雅克萨的军事行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在和平解决问题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康熙帝别无选择,下令由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统军三千多人,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头领托尔布津率部投降。彭春等以宽大为怀,允许他们携带财物和随身武器返回尼布楚。托尔布津感激涕零,发誓绝不再到雅克萨骚扰。清军平毁了雅克萨城,撤住瑷辉。

可是,清军撤退不久,托尔布津再次率领侵略军,占领雅克萨,大肆挑衅。这种背信弃义行为,激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康熙帝再次下令讨伐,清军两千多人进抵雅克萨。双方激战数月,托尔布津被击毙,雅克萨的侵略军成了瓮中之鳖。这时,沙俄政府由于军事侵略不能得逞,不得不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的建议。为了表示谈判的诚意,清军主动解除对雅克萨的包围。(www.daowen.com)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康熙帝指定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结果,在中国作了某些让步的情况下,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直至鄂霍次克海以南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条约维持了一百多年,鸦片战争后被帝俄破坏。

康熙帝在关系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历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的又一功绩是粉碎了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反动分子的叛乱。清初,居住在中国西北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南蒙古早就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则对清朝保持着臣属关系。康熙初年,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强大起来,领主噶尔丹自立为汗,不仅统治了厄鲁特蒙古,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噶尔丹企图独立,割据一方,勾结沙皇俄国,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突然袭击喀尔喀蒙古,旋率骑兵南下,前锋到达距北京仅九百余里的地方——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一时间,形势紧迫,朝廷震动。

噶尔丹的叛乱活动,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统一,也给西北各族人民带来灾难。康熙帝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分别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三次亲征,最终镇压了叛乱,噶尔丹染病身亡。后来,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也走上叛乱的道路,控制天山南北,并派兵进入西藏,使西藏陷于混乱。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康熙帝调兵遣将,分二路入藏,进入拉萨,驱逐了叛军,方使西藏的局势稳定下来。

康熙帝一生,抗沙俄,平内乱,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其时,中国的疆域:西到葱岭、塔拉斯河、楚河、巴尔喀什湖;北到唐努乌梁海萨彦岭;东北抵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东到黄海、东海,包括台湾及其附近岛屿;西南至云南、西藏;南有南海诸岛。可以说,康熙帝为巩固和发展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国,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贡献。

康熙帝虽然是位守成皇帝,但在很多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经济上,他两次下令禁止圈地,实行“更名田”,使部分农民完全处于自耕农的地位。奖励垦荒,整顿赋税,试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保证了封建统治秩序和税收的稳定。重视河防和漕运,任用水利专家靳辅等,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文化上,网络天下学者,修史编书。著名的集汉字之大成的《康熙字典》——共收录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并附古文字一千九百九十五个——就是在康熙年间问世的。开始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至雍正帝时完成,内容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篇,搜集宏富,是继《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类书。思想上,康熙帝崇儒重道,亲自祭祀孔庙,除正常的科举外,还开设“博学鸿词科”,招揽汉族知识分子参政,以缓解他们的反清情绪。不过,他也开了个恶劣的先例,就是“文字狱”,残酷杀害持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如庄廷一案,杀了七百多人,另有数百人充军边疆

康熙帝在尊重科学方面,尤值得称道。他认真学习中国和由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如代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地震学、医药学、农学、气象学等,并成为某些学科的专家。西方传教士白晋、费隐、汤若望南怀仁等,受康熙帝聘请为中国效力,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康熙帝亲政后善于驾驭群臣,始终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注重吏治,严惩了一些贪官污吏,其中包括相当于宰相的索额图和明珠,而称清官于成龙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为政勤奋,每天都要批阅大量奏章,还多次到全国各地视察,解决地方上的棘手问题。康熙帝共有三十五个儿子,他们为争夺皇储地位,展开了长期的白热化的争斗。皇太子允礽荒淫无耻,两立两废。这使康熙帝伤透脑筋。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他发布一份诏书,总结为政之道,坦陈为帝之难。他说:“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夙夜兢兢,所以图久远也。朕……殚竭思虑,耗敝精力,殆非‘劳苦’二字所能尽也。古帝王享年不永,书生每致讥评。不知天下事繁,不胜其劳虑也。”他回顾了抗沙俄、平内乱的经历,又说:“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朕不谓然,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贻百年之患。朕从来莅事无论巨细,莫不慎之又慎。”他宣布,“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立储大事,自己已有遗诏,各位臣工不必在这上面说三道四。偏有一个叫朱天保的大臣,不识时务,奏请仍立被废的允礽为太子。康熙帝大怒,骂他为“不忠不孝之人”,将其斩首。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康熙帝生日,部分大臣第五次要给他上尊号,以示庆贺。康熙帝仍然予以拒绝,说了一段很有见地的话:“加上尊号,乃相沿陋习,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以欺不学之君耳。本朝家法,惟以爱民为事,不以景星、庆云、芝草、甘露为瑞,亦无封禅改元之举。现今西陲用兵,兵久暴露,民苦转输。朕方修省经营之不暇,何贺之有?”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帝六十九岁。春天,他为了敬老,命将六十五岁以上的满、汉族在职官员,以及告老和获罪还乡的高级官员,召至紫禁城乾清宫,参加一个特殊的宴会。到会的有一千多人,故称“千叟宴”。是年十一月,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帝病逝。葬于景陵(今河北遵化西),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