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朝帝王福临:入关定鼎,求治中华

清朝帝王福临:入关定鼎,求治中华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生母便是那位美貌的庄妃。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作为矛盾双方的缓冲,年仅六岁的福临,意外地被推上政治舞台,当了皇帝。庄妃已是太后,为了儿子的前程,屈身下嫁多尔衮,意在以情制约,阻止多尔衮恃权篡位。多尔衮立刻驱兵入关,抢夺胜利果实。顺治帝对于朱氏诸王,仍保留王爵,死难者予以旌表。

清朝帝王福临:入关定鼎,求治中华

皇太极雄心勃勃,入主中原的夙愿未能实现。他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很有福气,即位的第二年便入关定鼎,取代明朝,当上了统治全国的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生母便是那位美貌的庄妃。福临降生的前夜,据庄妃说,她梦见神人抱着一个胖小子送入怀中,叮咛道:“此统一天下之主也。”皇太极认为这是贵征,高兴地说:“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病死,生前未立太子,皇家成员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主要是在皇太极之子豪格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之间进行。八旗中正黄、镶黄、正蓝是皇太极的嫡系,他的长子豪格为正蓝旗主,这三旗旗主拥护豪格为帝;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功勋卓著,得到了正白、镶白二旗旗主的拥护。况且,当初努尔哈赤曾遗言由多尔衮继位,只是由于年幼,皇位才被皇太极夺了去。皇太极一死,他自然要争这个皇位。豪格和多尔衮均有强大的力量做后盾,剑拔弩张,各不相让。这时,年轻丧夫的庄妃,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她为了制止叔侄间的争斗,拉拢有权威的满洲贵族,取得亲礼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迫使豪格退出竞争。豪格表示,自己可以不当皇帝,但多尔衮也不能当皇帝。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作为矛盾双方的缓冲,年仅六岁的福临,意外地被推上政治舞台,当了皇帝。鉴于皇帝年龄太小,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多尔衮仍有野心,很快变两人辅政为独自专权,成为摄政王,掌控了朝政大权。庄妃已是太后,为了儿子的前程,屈身下嫁多尔衮,意在以情制约,阻止多尔衮恃权篡位。

福临登基,次年改元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故史称顺治皇帝。三月,大顺王李自成的起义军一举攻克北京,明思宗吊死在煤山,明朝灭亡。多尔衮立刻驱兵入关,抢夺胜利果实。李自成没有料到多尔衮的行动如此迅速,对于明朝的官吏未及安抚和笼络。所以,当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后,他就面临着很被动的局面。山海关一战,李自成大败,匆匆撤离北京。多尔衮统领的清军,由吴三桂和洪承畴引领,于当年五月浩浩荡荡地进了北京。九月,顺治帝也被迎到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入住紫禁城。应该说,顺治帝是历代帝王中运气最好的人。他没费任何力气就当了皇帝,同样没费任何力气,在明末农民大起义已经摧毁明朝的基础上,轻易地从一个地方政权的皇帝,一跃而成为统治全国的皇帝。接着,多尔衮为他规划一切,利用汉族官僚地主和满洲族骄兵悍将,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各地抗清义军,创建各项制度,主要是制定和颁行了《大清律》。其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李自成和张献忠败死,“扬州十日”,南明流亡政权朱由崧被俘,汉人反“薙发令”和“圈地”斗争等。一大批文臣武将替顺治帝卖命,他坐享其成,只是受多尔衮摆布,定时举行朝会和发发诏令而已。不过,顺治帝倒是个极有心计的皇帝,他利用这段时间,勤奋学习汉族优秀文化,阅读了大量书籍,完成了作为皇帝所应具备的修养和学业。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猝死,十四岁的顺治帝从后台走向前台,开始亲政。这位少年皇帝,虽然没有青壮年和老年人的成熟干练,但是敢想敢做,硬是撑住了危机四伏的大清王朝,而且取得了很不错的业绩。

多尔衮生前受封叔父摄政王,进为皇父摄政王,大权独揽,一手遮天。顺治帝对他心怀不满,却是敢怒而不敢言。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先是称赞他“至德丰功,千古无二”,按照帝王礼仪予以安葬,尊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两个月后,顺治帝根据大臣苏克萨哈等人的告发,忽然宣布多尔衮“逆迹皆实”,公布其罪行,削夺所有的尊号,抄没家产,而且毁墓破棺,斩首暴尸。多尔衮的弟弟及党羽等,或被贬黜,或被处死。顺治帝这样做,固然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更重要的是杀鸡给猴看,警告皇家诸王:你们必须放老实,否则不会有好下场!

顺治帝亲政后,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因为满洲人入主中原,汉族人的传统意识很难接受,再加上满洲人以其民族习俗强加于汉人,就更引起汉人的厌恶和反感。李自成、张献忠虽然败死,但其部下仍然高举反清大旗,继续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还有朱氏后裔建立的南明小朝廷,仍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西南,农民起义军余部李定国、李来亨、郝摇旗等,势力还很强大;东南,郑成功坚持抗清,并漂洋过海占领了台湾根据地。年少的顺治帝面对如此局面,恰也心中有数,实行刚柔并济、远攻近交的策略,一方面派兵镇压各地的反抗,一方面对所统辖的地区采用攻心战和安抚术。为此,他首先把汉人尊奉为圣人的孔子搬了出来。

早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顺治帝就封孔子的第六十五代孙孔允植为衍圣公,并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他亲自到国子监拜奠孔子,发布谕旨说:“圣人之道,如日中天,上之赖以致治,下之资以事君。学官诸生当共勉之。”他专门派特使到孔庙祭孔,拨出三万两白银整修孔庙。此外,他对民间尊奉的关羽,也特别重视,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顺治帝这样尊崇汉人崇拜的文武两位圣人,目的在于宣扬满汉一家,消除汉人的反满情绪。他还注重汉人的孝道,说:“帝王孝治天下,礼莫大乎事亲。”实践证明,顺治帝是懂得怎样对汉人进行统治的,抓住忠、孝二字大做文章,无疑是成功之道。

顺治帝对明朝遗老遗少的上层人物,采取笼络政策。他一反李自成仇视明朝宗室的态度,公然以明室后人的姿态,为崇祯皇帝及其后妃发丧成礼,为明各帝陵设置守陵官。他还亲自祭奠崇祯帝,称颂其为“励精图治之王”。就连随崇祯帝一起吊死的宦官王承恩,也被以礼安葬,并给祭田和建碑。顺治帝对于朱氏诸王,仍保留王爵,死难者予以旌表。他特别吹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次,他问大臣陈名夏说:“汉高祖、文帝、光武及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孰优?”陈名夏回答说:“唐太宗似过之。”顺治帝说:“不然。明太祖立法可垂永久,历代之君皆不及也。”从实而论,明太祖的文治武功,很难与唐太宗相比。顺治帝这样说,显然别有用心。

为了巩固一个少数民族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顺治帝重用一大批汉族官员,如范文程、金之俊、洪承畴、吴三桂等,均任军政要职,有权有势。明朝的大学士冯铨罢官居家,顺治帝专门把他请了出来,仍以大学士衔,入内阁佐理机务,而且位列范文程等勋旧大臣之前。他对满汉官员一体看待,允许他们共同议事,互相监察。原先规定,汉官不能掌管官署大印,叫做“当家不能做主”。顺治帝打破这一带有歧视性质的陈规,规定官署中谁的职位居前,谁就掌印。他恢复了科举制度,使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能够步入仕途。他甚至带头实行满汉通婚,“尝选汉官女备六宫,妃与焉”。她的嫔妃中有石氏、陈氏、唐氏、杨氏等,都是汉族官宦之女。另外,他还把妹妹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www.daowen.com)

多尔衮摄政时,曾发起圈地运动,满洲贵族把大片土地圈为己有,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奴隶。这是用落后的生产关系取代先进的生产关系,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顺治帝亲政后,看到了它的弊端,故而下令把圈占的土地还给农民。多尔衮还强迫汉人改变习俗,颁布“薙发令”,违者严厉处治,时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时间,留发、剃发成为民族矛盾的焦点,“头可断,发不可剃”,成为江南人民开展反清斗争的有力口号。顺治帝亲政后,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松动,允许中原人仍穿戴明朝的衣冠,可以不剃头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异常尖锐的民族矛盾,赢得了相当多的民心。

顺治帝并不过分强调本民族的优越感,注重吏治,多次下谕严惩贪官污吏。他说:“国家纲纪,首重廉吏。迩来有司贪污成习,百姓失所,殊违朕心。总督巡抚任大责重,全在举劾得当,使有司知所劝惩。今所举多冒滥,所劾多微员,大贪大恶乃徇纵之,何补吏治?”还说:“国家设官必公忠自矢,方能禆益生民,共襄盛治。朕亲政以来,屡下诏令,嘉与更始。乃部院诸臣因仍前弊,持禄养交,朕亲行黜陟,与天下见之。自今以后,其淬砺前非,各尽厥职,若仍上下交欺,法必不贷。”他说到做到,确实严惩了一些贪官污吏,或革职,或处死,或流放,震慑了各级官员。顺治帝吸取明亡的教训,革除厂卫特务机构,严禁宦官弄权。他说:“中官之设,自古不废。任使失宜,即贻祸乱。”为此,他命在十三衙门前竖立铁牌,上面写明:宦官“如有窃权纳贿,交结官员,越分奏事者,凌迟处死”。

发展经济乃固国之本。顺治帝懂得这个道理,废除明末的各种杂派,多次减免赋税,编制《赋税全书》颁行天下,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奖励垦荒,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一系列做法,很快取得成效,终于使清朝在中原站稳了脚跟。

顺治帝还严于律己,开放言路,鼓励大臣畅所欲言,就军国大事发表意见,包括批评自己的意见。他说:“天下之大,机务之繁,责在一人,而失所辅导。朕有缺失,辅臣陈奏无隐。”又说:“朕一日万机,岂无未合天意、未顺人心之事?诸臣其直言无隐,当者必旌,错在无罪。”他告诫诸臣说:“政事之暇,亦宜留心学问,佐朕右文之治。”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他明确宣布说,自己年龄不大,政教未修,“凡奏章文移,不得称‘圣’”。过去的帝王,不论德性如何,总爱称“圣上”、“圣主”,而顺治帝反对这种言过其实的逢迎称谓,表明他比较谦逊,具有自知之明。

顺治帝在位期间,立过两位皇后,但他并不喜欢她们。他最爱的是嫔妃董鄂氏。董鄂氏原为顺治帝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夫人),美貌可人。顺治帝见后,顿时对她产生了火一样的恋情,二人时时幽会,难分难舍。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襄亲王发现其中隐情,怒斥董鄂氏恬不知耻。顺治帝知道了此事,大为恼火,立刻召见襄亲王,扇了他一记耳光。襄亲王对皇帝不敢还手,却又觉得窝囊,一时想不开,回家后自杀身亡。襄亲王一死,顺治帝便把弟媳接入宫中,倍加宠爱。董鄂氏入宫时十八岁,姿容艳美,聪敏乖巧。顺治帝视为掌上明珠,封为贤妃,再封为皇贵妃,为此还专门大赦天下。越年,董鄂氏生了个儿子,顺治帝非常高兴。不料,这个儿子降生三个月就死了。董鄂氏悲痛,顺治帝更悲痛。尽管这个儿子连个名字都没有,但顺治帝还是追封他为硕荣亲王。董鄂氏宠冠后宫达四年之久,于顺治十四年(公元1660年)病死。顺治帝眼看心爱的贵妃早逝,十分痛苦,辍朝五日,以寄悲思。他追谥她为孝献皇后,并作长达数千言的《行状》,从各个方面竭力赞美她的言行举止。

董鄂氏之死,对于顺治帝的打击很大。此后,他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笃信佛教,身体日见虚弱。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四岁。死前留下遗嘱,总结自己的一生,检讨了十四个方面的罪过。这种自我省察的精神,在历代帝王中是很少见的。他所检讨的罪过中,有些是正确的,如“因循悠忽,苟且目前”,“国治未臻,民生未遂”,“委用宦寺,与明无异”等;有些则是错误的,如“渐习汉俗”,“委任汉官”等,这正是清朝开国能够立足的重要原因,而他却一一否定了。顺治帝在遗嘱中还决定立第三子玄烨为皇太子,服丧二十七天后继承帝位,由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这一决定,保持了皇位更替的稳定性。

顺治帝死后,与董鄂氏合葬于孝陵(今河北遵化西北)。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累谥体天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清史稿》给予顺治帝很高的评价:“迨帝亲总万机,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捐租贷赋,史不绝书。践祚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袵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夏禹)、汤(商汤)罪己,不啻过之。《书》云:‘亶聪明作元后(帝王),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也。”

关于顺治帝,还有两事需要说及。一说他所宠幸的董鄂氏,就是江南美女董小宛;一说他在董鄂氏死后,厌恶尘世,不打招呼,独自去五台山出家为僧。这只是好事文人的随意杜撰,并非史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