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帝王故事: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中华帝王故事: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真族消沉了三百多年后,明朝晚期又出了两位英雄人物,一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叫爱新觉罗·皇太极。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各有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李如柏一路明军料知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未经交战,落荒而逃。努尔哈赤并没有把袁崇焕放在眼里,下令攻城。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慌忙下令退兵。这一仗,后金军队共损失一万多人,是努尔哈赤征战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中华帝王故事: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公元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攻灭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女真族消沉了三百多年后,明朝晚期又出了两位英雄人物,一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叫爱新觉罗·皇太极。他俩是父子,前者重新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后者改国号为清,歼灭明军主力。二者都是一代雄主,文韬武略,规模宏远,白山黑水,开国奠基,从而使清朝成为又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封建王朝。

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姓爱新觉罗(意为女真金国的遗族),出身于女真贵族家庭,先祖猛哥帖木尔,明朝初年曾为酋长,并任建州左卫指挥使。当时,女真族分为四大部分:建州女真,生活在牡丹江和图门江流域;海西女真,居住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活动在乌苏里江及其以东滨海地区;黑龙江女真,聚居在黑龙江流域。其中,建州女真又包括建州五部和长白山三部,与汉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发展较快。努尔哈赤早年丧母,挖过人参,采过松子;长大后“仪表雄伟,志意阔大,沉几内蕴,发声若钟,睹记不忘,延揽大度”;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经常到抚顺(今辽宁抚顺)贸易,接触很多汉人,深受汉文化影响。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在女真苏克苏护河部酋长尼堪外兰的导引下,进攻阿台部,努尔哈赤的祖父叫场和父亲塔失,同时在战斗中丧生,这激起了努尔哈赤的满腔仇恨。当年,努尔哈赤以祖父和父亲遗留的十三副铠甲起兵,讨伐尼堪外兰,开始了戎马生涯。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努尔哈赤擒杀尼堪外兰,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接着以强悍的铁骑,征服建州五部和长白山三部。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基本统一了建州女真。期间,努尔哈赤因“忠于大明”和“保塞有功”,所以明朝廷先后封他为指挥使、都督佥事和龙虎将军。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称汗,建立奴隶主政权,国号大金,建元天命。这个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源于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每十人为一单位,叫“牛录”。努尔哈赤根据需要,把每一牛录扩大至三百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先有四旗。后来,随着兵丁增加,在牛录之上,又设置“甲喇”、“固山”两级组织,每五牛录为一甲喇,每五甲喇为一固山,其头领均称“额真”。另外再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这样就有了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八旗共六万人。它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事单位,军政合一,努尔哈赤是最高的行政和军事领袖。八旗各有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兵丁一体,既有利于提高军事战斗力,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还创立了女真文字(满文)。它是参照蒙古文而形成的拼音文字,有六个元音字母、二十二个辅音字母,另有十个字母是专为拼写汉语借词用的。字母不分大、小写,但在构成音节,出现在词首、词中、词尾时,都有不同形式。书写方式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女真文字的使用,对于女真族的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努尔哈赤开国后,掠夺和扩张的野心大大增强,并把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明朝中央政府。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他宣布与明朝有“七大恨”,誓师反明。“七大恨”是:“一恨无端杀我父祖;二恨撕毁盟约,出兵援助叶赫部;三恨连年入境掠夺;四恨将许嫁我的叶赫女改嫁蒙古;五恨驱逐我所统的三地民众;六恨辱骂我征服叶赫部;七恨逼迫我退还捉到的俘虏。”“七大恨”中的第一恨,属于努尔哈赤的私人怨恨,其余六恨也算不上什么大恨。努尔哈赤据此大做文章,只是借口罢了,这也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后金与明朝战争的大幕由此拉开。努尔哈赤首先攻占了抚顺等地,掳掠人畜三十万,声威大振。明朝急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在全国加派“辽饷”,调集各地官兵八万八千多人,由杜松、刘铤、马林、李如柏四将统领,分为四路,进攻赫图阿拉。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之战。努尔哈赤兵将虽少,却很勇敢,采用运动战的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明军主力杜松部四万余人,杜松阵亡。努尔哈赤旋又集中兵力,歼灭刘铤、马林两路明军,刘铤战死,马林败走。李如柏一路明军料知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未经交战,落荒而逃。从此,努尔哈赤在辽东一带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迁都辽阳,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又迁都沈阳,控制了整个辽河流域。

努尔哈赤注重发展经济,推行“计丁授田”和“按丁编庄”制度,把荒废的土地分给兵丁耕种,并把俘虏的汉人编入田庄,使庄田变为官田。他还注重发展手工业生产,建立了能够炼铁、采矿并制作精良兵器的作坊。同时与汉族地区开展贸易,以取得后金紧缺的物资。这些措施,加快了女真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步伐。

当努尔哈赤纵横于东北的时候,明朝正由大宦官魏忠贤把持着朝政,政治腐败到极点。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只能龟缩于山海关,毫无作为。一代名将袁崇焕视挽救国家危亡为己任,自请镇守关外的宁远,修筑城墙,训练士兵,抗击后金南侵。可是,魏忠贤从中作梗,硬让心腹高第取代支持袁崇焕的孙承宗,出任军事统帅。高第胆小如鼠,命将关外的明军,全部撤回关内。袁崇焕据理力争,拒不撤退。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探知明军统帅易人,亲率十三万兵马,西渡辽河,占领锦州,进攻宁远。宁远守军只有一万多人,守卫孤城,士气低落。袁崇焕为了激励将士斗志,召开誓师大会,当众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表示誓与宁远共存亡。将士们受到感染,万众一心,决心跟随主帅,坚守城池,血战到底。努尔哈赤并没有把袁崇焕放在眼里,下令攻城。袁崇焕登城指挥,发挥红夷火炮的强大威力,重创后金军队。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慌忙下令退兵。袁崇焕率领轻骑杀出,乘势追击三十余里。这一仗,后金军队共损失一万多人,是努尔哈赤征战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努尔哈赤兵败返回沈阳,很不服气地对臣属们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努尔哈赤气恨交加,八月伤、病并发,死于靉鸡堡(今辽宁沈阳南),葬于福陵(今辽宁沈阳东北)。后金改国号为清后,追赠努尔哈赤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皇帝,改谥高皇帝,累谥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公元1592~1643年),《清史稿》称誉他“仪表奇伟,聪睿绝伦,颜如渥丹,严寒不栗。长亦神勇,善骑射,性耽典籍,谘览弗倦,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努尔哈赤开国后,偏爱这个儿子,封四大贝勒(亲王),皇太极为其中之一,参与议决国事,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正因为如此,他得以成为新的大汗,次年改元天聪。(www.daowen.com)

皇太极即位初始,面临着一系列棘手问题,主要是统治地位不稳,民族关系紧张,后金与明朝的战争一时难决胜负等。皇太极权衡轻重,暂时与明朝议和,首先着手解决内部问题。一是颁布法令,废除民族歧视政策,宣布汉人和女真人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权利;改革奴隶制田庄,规定每个田庄,只允许蓄养八名奴隶,其他人一律解放为平民;后来还下令,奴隶逃跑,不予追究罪责,进而解放全部农奴,从而为后金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汉族与女真族的紧张关系因此有所缓和。二是加强汗权,削弱和限制八旗旗主与贝勒的权力,把军政大权都集中到自己手中。三是征服黑龙江流域的女真部族,以及从属于明朝的朝鲜和蒙古,既巩固了后金的后院,又翦除了明朝的羽翼,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扩大了兵源和财源。

皇太极雄才大略,勤于政事,基本上统一了东北地区,转而把目光移向南方,决心夺取明朝的江山。他发兵进攻宁远,遭到袁崇焕的顽强抵抗,没有占到便宜。他所倚重的汉族谋士范文程极有计谋,建议绕开宁远,取道蒙古,从喜峰口(今河北迁西北)越过长城,直攻北京。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采纳其计,率兵数十万,以蒙古军为向导,长途奔袭,从喜峰口突破长城,攻取遵化(今河北遵化)。未及一个月,后金军队连克遵化、蓟州(今河北蓟县)、顺义、通州等地,北京告急。远在山海关外的袁崇焕,奉命星夜驰援北京。范文程再用反间计,明崇祯帝稀里糊涂,竟将袁崇焕处以极刑,自毁长城。皇太极考虑,北京一时难以攻克,回师进攻辽东半岛。明将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相继投降。公元1634年,皇太极把国都沈阳改名盛京。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把女真族改名满洲(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天聪十一年(公元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此举意义非凡,标志着清王朝就此诞生,清朝皇帝与明朝皇帝平起平坐,处于同等的地位。

皇太极称帝前后,对其政权组织进行了许多改革。仿照明朝建制,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设置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及都察院(负责监察诸王贝勒和百官)、理藩院(负责监察蒙古事务)。军事方面,除原有满洲八旗外,又添置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为了加强皇权,皇太极把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收归自己统辖,开创了清朝皇帝直接控制“上三旗”的制度。此外,皇太极还改进了原先的女真文字,新文字中为区别字音加点加圈,称新满文或圈点满文。他特别注意笼络和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用高官厚禄,换取他们效力于清政权的忠诚。

皇太极加强了对明朝的战争攻势。明思宗崇祯皇帝正忙于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对于清军的入侵,穷于应付,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当时,锦州一带,还被明军扼守着,成为清军通往山海关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为此,皇太极从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起,就进行军事部署,采用骚扰战术,决心夺取锦州。明崇祯帝意识到其地的重要,特任命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刽子手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统领八位总兵,十三万军队,四万匹战马,镇守锦州。锦州周围,另有松山、杏山、塔山诸城,彼此形成拱卫之势。洪承畴到任,意高气满,自认为锦州固若金汤,万无一失。

皇太极几次到锦州前线,考察地理形势和明军虚实。他针对洪承畴战线拉得很长,后勤供应相对困难的特点,派出许多杰出的将领,轮流攻略锦州外围和宁远地区,搅得明军片刻不得安宁。他还在锦州的北面,修筑了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军屯田,作为进攻锦州的前哨阵地。随后,陆续调兵遣将,把锦州重重包围起来。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八月,皇太极再次亲临前线,命令切断明军的粮饷供应,逐渐收缩包围圈。明军将士大为恐慌,出击清军,一败再败,整个军心为之动摇。八位总兵纷纷请求突围,退守宁远。洪承畴这时方觉得自己成了困兽,如不突围,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下达了突围的命令。皇太极胸有成竹,说:“今夕明师其遁!”他也下达命令,从陆地到海上,把所有的通道封死,不准放过一人。结果,突围的明军,遭到清军的封堵截杀,死者不可胜计。洪承畴和辽东巡抚邱民仰等,率领残兵败将退居松山。只有总兵吴三桂和王朴等,突围而出,逃至宁远。这次战役,明军死了五万多人,还有大批将士溃逃,洪承畴手下,只剩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一万多人,而且被围困在松山,动弹不得。锦州守将祖大寿也遭围困,无法与洪承畴取得联系。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成德坚持不住,开城降清。清军乘势发动攻击,遂克其城。洪承畴、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及三千多士兵,均成了俘虏。皇太极发来诏令,把邱、曹、王斩首,唯独把洪承畴押解盛京。

皇太极感到洪承畴很有利用价值,特让范文程前去劝降。洪承畴开始嘴硬,宁死不降。皇太极再派美貌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以美色相勾引,洪承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接着,皇太极亲自接见,并脱下自己穿的貂裘长袍,披到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受宠若惊,慌忙跪地磕头,说:“真命世之主也!”洪承畴投降,影响了祖大寿。祖大寿亦降,献出了锦州城。从此,明军主力丧失殆尽,山海关外的土地皆归清政权所有。

皇太极盛情礼待洪承畴,引起了文臣武将的不快。他们说:“陛下待洪承畴为何这样礼重?”皇太极说:“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将欲何为?”众人回答说:“欲得中原耳。”皇太极大笑说:“很对!比如行道,吾等皆是瞎子,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原来,皇太极是把洪承畴当做一条导盲犬,他要用来引路,夺取中原天下。后来的实践证明,皇太极的做法是正确的,洪承畴的确起到了导盲犬的作用。

皇太极踌躇满志,精心做着入关灭明的准备。可是,天不假年,因为操劳过度,竟于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病死,年仅五十二岁。葬于昭陵(今辽宁沈阳西北),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累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