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把拔去了“棘刺”的“手杖”,交给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明惠帝在位仅四年,皇位就被叔父朱棣夺了去。朱棣登基,就是明成祖,其年号叫永乐,故又称永乐皇帝。
朱棣(公元1360~1424年),朱元璋第四子,十岁时封燕王。朱元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实行分封制,把二十多个儿子封为藩王,分驻全国各地,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每王食粮万石,辖军三护卫,有兵一万六千人。朱棣为燕王,二十岁时到了封国北平(今北京)。镇守北平的名将徐达,恰是朱棣的岳父,朱棣从岳父身上,学到了许多真正的本领。元朝灭亡以后,元惠宗的后裔在漠北建有一个北元政权。北平地处北方前线,所以朱棣手下,拥有军队十万人。朱棣“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他与北元打过几仗,均获胜利。因此,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棣是个精明强干的皇子。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对其学识和能力不大放心。一天,他让小孙子对句,出了上句说:“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老皇帝听后,大煞风景,满脸不快。朱棣恰好在场,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一对句,气势不凡。朱元璋脱口称赞说:“对得好!”从此,他很器重朱棣,并有心改置皇储。但碍于封建礼法,群臣劝阻,未能如愿。
朱元璋把江山传给孙子,却没有给他留下安邦经国的人才。弱君在朝,强藩在外,显然潜伏着危机。朱允炆只能用迂腐的齐泰、黄子澄等为辅臣,维持局面。齐、黄不识时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力主“削藩”,削夺藩王的权势,以巩固中央集权。朱棣的几位兄弟相继被削去王爵,或废为庶人,或处以幽禁,有的甚至遭迫害致死。朱棣开始非常害怕,不得不装疯作癫,避免侄儿皇帝的猜忌。偏偏有人告发,说燕王疯癫是假装的。朱允炆于是命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张信权衡利害,暗中向朱棣通风报信。朱棣遂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南下,借口是朝中有难,奸臣当权,他要“清君侧”,除奸平逆。美其名曰“靖难”,他的军队也就叫做“靖难军”。
朱允炆闻变,先派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再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前往讨伐。然而,他在诏令中却说:“古人云:‘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这道诏令束缚了官军的手脚,谁还敢英勇作战呢?因此,耿炳文也好,李景隆也好,每遇靖难军,总是败退,有时连箭也不敢发,唯恐伤着燕王。
靖难之役进行了四年之久。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靖难军渡过长江,进抵应天城下。朱允炆提出和议,遭到拒绝。李景隆等打开城门迎降,应天城破。宫中起了大火,烈焰张天。朱棣下令清宫三日,几乎杀了所有的宫女和宦官。唯独皇帝朱允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有人说,皇帝已投火自焚。朱棣随便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故意流着泪说:“痴儿痴儿,何以至此!”也有人说,朱允炆已逃跑出宫,后来当了和尚,或说出了国的。总之,这是一件悬案,无人解得。
朱棣大肆杀戮朱允炆的辅臣,其中齐泰、黄子澄被磔死(分尸),兵部尚书铁铉被割去耳鼻,继被肢解。朱棣准备登基称帝,召来名儒方孝孺,命其起草登位诏书。方孝孺身穿麻布重孝,哭拜朱允炆,拒不从命。朱棣强付纸笔,方孝孺大书数字,掷之于地,书曰:“燕贼篡位”。朱棣大怒,威胁说:“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说:“头可断,血可流,绝不为贼人草诏!”朱棣说:“你不怕死,难道就不顾九族吗?”方孝孺冷笑说:“何说九族,诛我十族也不怕!”朱棣恼怒至极,持刀挑其口,割裂至两耳,又命搜捕其家族。古制,九族指父族四辈、母族三辈、妻族两辈以内的亲属,并无十族之说。朱棣再命逮捕方孝孺的朋友和门生,充为十族。每杀一人,必先牵给方孝孺过目。方孝孺视而不顾,至死不屈,最后被处以裂尸。
方孝孺一案,共诛杀了八百七十三人。另外,还有一些类似案件,株连甚广,杀人很多,史称“瓜蔓抄”。
明成祖在血腥的杀戮中登上皇位,继续推行明太祖休养生息的政策,移民屯田,奖励农桑,轻徭薄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均有新的气象和进步。特别是冶炼业、制瓷业、造船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永乐年间,实是明朝最兴盛的时期。
明成祖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兴文治,建武功,很有作为,至少在三个方面,业绩可观。(www.daowen.com)
一是编纂《永乐大典》,弘扬历史文化。明成祖登基不久,就饬令著名学者解缙主编一部类书,以供学人使用。解缙组织一百四十九人,一年后编成《文献大成》。明成祖嫌其简略,不足以彰显文治,再饬令解缙和姚广孝重新编纂。解、姚奉命,组织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历时三年编成,明成祖御定为《永乐大典》。其书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依韵检索,辑入明以前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戏剧、平话、天文、地理、医卜、农工技术,以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的著作。全书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约三亿七千万字,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它是中国最早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很多佚文秘典,价值无法估量。当时未及刻版印刷,先有缮写正本,后又有缮写副本。正本毁于明亡,副本散于清末。副本原藏于北京文渊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部分被烧毁,部分被倒运出国。至今世界上仅存三百余册,国内存二百余册。
二是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明成祖登基的当年和次年,就派使臣出访东南亚国家,对日本等国放宽贸易禁令,意在扬威四海,“宣德化而柔远人”,树立“天朝大国”的形象。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他又以“三宝太监”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正使太监,率领一支庞大船队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以西的洋面。后来,有人把文莱(今文莱)定为东洋和西洋的分界线,那么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以及印度洋,也都纳入了“西洋”的范围。郑和先后共七次出使西洋,其中前六次都是在永乐年间完成的。远航船队通常由一二百艘船只组成,最大的“宝船”相当于“旗舰”,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排水量约为三千一百吨,载重量约为二千五百吨。各船上都装备有先进的航海仪器,尤其是用于端正航向的磁性罗盘针十分精确,分作二十四个方位,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它都能准确地指示方向。各类人员最多时达二万七千余人。这样的航海规模和航海技术,在世界航海史上,首屈一指。郑和所到的国家和地区,《明史》开列了一长串名单,“凡三十余国”,涉及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伊朗、也门、沙特,以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等,覆盖了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地区。
郑和作为明朝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到一国,都要向该国国王或酋长赠送珍贵的礼品,宣读明成祖的敕书,并在双方的协议下,进行互利贸易,因而有力地促进了明朝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与经贸往来。郑和船队输出的物品有:销金纻丝、湖丝、刺绣、绸缎、雨伞、瓷器、陶器、漆器、铜器、金银器、铁器、麝香、烧珠、樟脑、书籍、纸墨、笔砚、桔、米、谷、豆、琉璃瓦等;输入的物品有:明珠、金珀、象牙、珊瑚树、玛瑙珠、水晶等珍宝,麒麟、驼鸡、狮子、金钱豹、马哈兽等动物,犀角、羚羊角、阿魏、没药、丁香、芦荟、乳香、血竭等药物,龙涏香、降真香、紫檀香等香料,糖霜、胡椒、香盐等食品,西洋布、荜布、白荜布、姜黄布等纺织品,香木、沉香木、紫檀木、五谷树、娑罗树等珍贵木料。贸易交往大多是以物易物,有的也用金银或铜钱,讲究诚信,互惠互利。
郑和出使西洋,从海洋上打开一扇窗口,让中国了解了海外世界,也让海外世界了解了中国,从而促进和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如果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陆上“丝绸之路”;那么,明朝郑和出使西洋,则是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二者都属于“凿空”的事业,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三是亲征漠北,迁都北京。北元灭亡以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化成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分,经常兴兵南侵,威胁明朝的边境安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命邱福为大将军,率兵十万,北征鞑靼部,结果全军覆没,邱福也丢了性命。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统领五十万大军亲征,打败鞑靼可汗本雅失里,鞑靼势力大大衰弱。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又亲征瓦剌部,同样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北的控制,决定把国都从应天府迁至北平,应天府改名为南京,北平改名为北京。这是北京最早的命名。改建后的北京,以紫金城内皇宫(今故宫)为中心,外是皇城,城垣周长九公里;再外是郭城,城垣周长二十二点五公里。皇宫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内有数百座巍峨壮观的建筑,核心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三大殿——奉天殿(今太和殿)、华盖殿(今重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皇城正门为承天门(今天安门),门外矗立汉白玉华表,华表柱身雕刻蟠龙,顶端有承露盘,还蹲有传说神兽“望天犼”,无不精美绝伦。
蒙古鞑靼部经过十年生聚,势力复炽。明成祖又接连两次亲征。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最后一次亲征班师时,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他的亲征,并未达到“永清沙漠”的目的,但维护了国家主权,保证了边境的安宁。明成祖死后葬于长陵(今北京昌平十三陵之一),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明世宗时,庙号改为成祖,谥号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