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驾崩,死因不明,他的弟弟赵光义承袭皇位,就是宋太宗。他当皇帝,实是其母杜太后的安排。杜太后生前曾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是怎么得的天下吗?”宋太祖回答说:“儿臣得天下者,全仗祖宗和太后的洪福。”杜太后不满意这种冠冕堂皇的回答,说:“不然。你得天下,实是由于后周皇帝过于年幼的缘故。后周皇帝若年长有为,那么天下岂能归你所有?所以,你辞世以后,应当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四海之广,万机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宋太祖点头同意,表示谨遵母命。杜太后不大放心,唯恐宋太祖日后变卦,所以召来宰相赵普,把当天的谈话记录在案,并命赵普签上“臣普书”的字样,然后将案卷藏于金柜,以作凭证。
赵光义(公元939~997年)原名匡义,后改名炅。他是陈桥兵变的策划者之一,所以在宋太祖开国后,升任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后加中书令,封晋王。宋太祖开国之初,宠幸嫔妃金城夫人。赵光义多次进谏,希望哥哥勿近女色,当以国事为重,没有效果。一天,宋太祖和金城夫人在花园设宴,招待赵光义。宴间,宋太祖劝酒,赵光义指着花丛中的一朵鲜花说:“金城夫人去把那朵花摘来,臣弟就把这酒干了!”宋太祖命金城夫人前去摘花。就在这时,赵光义取了弓箭,瞄准金城夫人,一箭将她射死,然后跪拜在地,流着泪说:“陛下刚刚得到天下,务要以国事为重啊!”宋太祖尽管生气,但考虑弟弟是出以公心,并未怪罪,宠信如初。
宋太宗即位后,继续执行宋太祖的既定政策,致力于统一大业。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攻灭吴越,次年攻灭北汉。至此,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结束,中原和江南地区归于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渐呈现出繁盛的景况。
宋太宗是一位非武人皇帝,用兵作战非其所长。他在攻灭北汉后,曾两次北攻辽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第一次初战小胜,进军至幽州城外,谁知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一带,宋军遇到辽军的反击,大败而归,宋太宗负伤,乘坐驴车逃回。第二次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再度调集三十万兵马,分三路北上攻辽。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出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进军幽州;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攻打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杨业为副,出雁门,进取云中(今山西大同)。中路西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一些地方。但是东路遭遇辽军主力,因军困粮缺,仓皇撤退。退到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时,被辽将耶律休哥的骑兵打得大败。宋太宗在后方遥控军队,急命中、西路军缩短战线,退回原防,并命潘美、杨业,护送云、应、寰、朔四州百姓内迁。由于军令下达迟缓,各部之间配合不力,杨业成了一支孤军,仍然英勇奋战。杨业身受数十处创伤,最后中流矢,坠马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长子杨延玉等也战死。其后,杨业第六子杨延昭、孙子杨广,皆为名将,镇守边陲,建功立业。杨业一门忠烈的事迹,后来被演绎成“杨家将”故事,广为传颂。
攻辽的失败,使宋太宗放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他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注重“守内虚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蜀地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宋太宗认为这是“奸邪无状”的“内患”,残酷地予以镇压,屠杀了数万人。
宋太宗在武功方面差强人意,而在文治方面却有建树。他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录取大量进士;建立崇文馆,广泛搜集藏书。而且组织文人编纂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大型书籍。这些书籍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的珍贵资料。
宋太宗为人刻薄,私心很重,为了由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将弟弟赵光美、侄儿赵德昭(宋太祖之子)等迫害致死,最后立了第三子赵恒为太子。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当初受的箭伤复发,驾崩。葬于熙陵(今河南巩县西南),庙号太宗,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www.daowen.com)
宋太宗弥留之际,宫廷涌动暗流,宦官王继恩怂恿皇太后李氏、参知政事李昌龄等,密谋废黜太子,另立赵恒之兄赵元佐登基。幸亏宰相吕端“大事不糊涂”,主持公道,迅速拥立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
赵恒(公元968~1022年)原名德昌,后改名元休、元侃、恒,历封韩王、襄王、寿王。他在位前期,广开言路,锐意改革,勤政爱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事业有所发展,出现了所谓“咸平之治”的小康局面。他,因此被称为“英晤之主”。但是,宋真宗一如其父,把“守内虚外”奉为国策,导致武备松懈,边防空虚。北方辽国、西方西夏时时入侵,烧杀抢掠,中原人民深受其害。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统领二十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北岸。宋真宗闻报色变,问计于群臣。副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迁都逃跑。新任宰相寇准断然反对,说:“谁为陛下出此败亡之策,罪当斩首!”寇准接着认真分析形势,陈说利害,建议皇上御驾亲征,以挫来犯之敌。
十月,宋真宗在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的催促下,勉强起驾北征。兵至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他听说辽兵势大,吓得不敢前进,打算迁都金陵。寇准严肃地说:“今寇已近,四方危心,陛下只能进尺,不能退寸。进则士气百倍,敌人丧胆;退则万众瓦解,敌乘我势,汴京失驭,金陵亦不可得!”宋真宗无奈,硬着头皮,渡河进驻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当地军民看到皇帝的黄龙大旗,欢声雷动,高呼万岁。辽太后虽是女流,却精通军事,指挥数千辽军,进行试探性的进攻。寇准派出精锐迎战,片刻间便将辽军杀伤过半,而且射杀了辽军主将萧达兰。各路宋军根据寇准的命令,陆续向澶州方向集结,宋军数量远远超过辽军。这时,萧太后慌了手脚,马上改变策略,派遣使臣致书宋真宗,提出和议。寇准说:“辽欲求和,可以,但必须还我燕云十六州,否则,兵戎相见,以决雌雄。”可是,宋真宗生性怯懦,满口答应,急命大臣曹利用使辽,商谈和议的细节问题。曹利用临行,宋真宗叮嘱说:“辽若索要岁币,虽百万亦可。”寇准得知情况,立刻唤住曹利用,严厉地说:“圣上虽有敕旨,但你许辽的岁币,不得超过三十万,超过,我就砍掉你的脑袋!”
次年正月,和议达成。双方议定,宋、辽为兄弟,辽帝称宋帝为“兄”,但哥哥每年要送给弟弟岁币三十万,其中包括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绸缎。和议盟约是在澶州签订的,该州为古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曹利用回奏宋真宗。宋真宗正在用膳,未及召见,先派侍者询问岁币多少。曹利用不便回答,只用三个手指支着面颊,侍者以为是三百万,回报皇帝。宋真宗一听,失声说:“三百万?太多了!”既而又说:“姑且了却此事,三百万,也可,也可!”
澶渊之盟是在宋军打了胜仗、处于优势的情况下签订的,宋真宗以屈辱和妥协,换得了辽军的撤退。宋真宗回到京城,王若钦、陈尧叟等在弹冠相庆的同时,反过来诬蔑寇准挟持皇帝,与敌国签订城下之盟,有辱皇上尊严。宋真宗很不地道,开始疏远寇准。结果,寇准遭到贬斥,最后客死雷州(今广东海康)。宋真宗在位的后期,被奸佞包围着,既无治国之志,更无御敌之心,朝政腐败,国势衰弱。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病死。葬于定陵(今河南巩县东南),庙号真宗,谥号长得吓人——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