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中最后一个王朝叫后周,是汉族人郭威建立的。郭威死后,妻侄柴荣继位。这样,后周皇帝就出现了郭、柴二姓,这在“家天下”的帝王世系中,怕是唯一的例外。郭威和柴荣算是五代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两个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推进改革,发展经济,从而吹响了前奏曲,为宋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公元904~954年)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西)人。少时孤贫,长大后从军,任马步军使,性格粗犷豪勇。他在颈上刺了飞雀纹饰,故得了个诨名:郭雀儿。有人取笑说,他可能成为天子。他说:“自古岂有雕青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娶了后唐庄宗李存勖遣散的宫妃柴氏为妻,生活和事业有了新的起色。他追随过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诸位皇帝,具有丰富的阅历。后汉时,任枢密副使。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郭威是受诏辅政的大臣之一,升任枢密使,掌握了军权。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发生叛乱,刘承祐加拜郭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兵前往镇压。而这时,刘承祐却在京城肆意杀戮功臣,并杀了郭威的儿子,还派人前去杀郭威。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遂在魏州起兵反汉,攻进汴京。刘承祐死于乱军之中。郭威出任“监国”,奏请皇太后,迎立刘知远的侄儿刘赟为帝。忽然传来边报,说是契丹南侵。郭威引兵北上,前去抵抗。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南),将士们鼓噪起来,撕开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护他做皇帝。郭威于是回师,夺得了后汉天下。那个刘赟本来在徐州,尚未到达汴京,被人杀害于途中。刘赟的父亲刘崇(刘旻)随即割据晋阳称帝,建立了北汉。
郭威改国号为周,是为后周。郭威出身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登基后注意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他个人生活比较节俭,反对奢靡之风,他对大臣们说:“我是在穷苦中长大的,因为机运好才当了皇帝,所以不敢重敛百姓,追求奢华。”还说:“我长期生活在军队中,没有什么学问,不大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你们应当多提建议,只要利国利民的,都可以提出,但文字要简洁实在,不要虚浮和冗长。”他下令:乘舆服饰,不得过于华丽;宫中器物,力求简单朴素;各地禁止贡献珍玩和奇禽异兽之类。而且还命把宫中原有的金银珠玉装饰的华贵器皿,集于朝堂,当众砸碎,告诫群臣说:“听说后汉隐帝,整天佩金饰玉,和嬖宠游戏。此事不远,应当引以为鉴!”
广顺四年(公元954年),郭威生了重病。他没有儿子,只能传位于妻侄柴荣。他吩咐柴荣为他准备后事,陵墓从简,陵前不要用石人石兽,纸衣瓦棺装殓,悄悄下葬,不要惊扰百姓,只在碑上刻一行字:“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作为皇帝,临死时还不忘俭朴,这是很难得的。郭威死后葬于嵩陵(今河南新郑西),庙号高祖,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柴荣继位,郭氏天下便姓了柴。柴荣(公元921~959年),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他的姑母柴氏嫁给郭威,他被郭威认为养子,替郭威管家,不仅管理田庄,而且远涉江湖,贩卖茶叶等,使郭威家境逐渐富裕起来。随着郭威地位的提高,柴荣开始担任军职。郭威反汉进攻汴京,柴荣留守邺城。后周建立,柴荣历任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王。柴荣精于骑射,涉猎史书,在当时的统治阶级中间,算得上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
郭威的为人,给予柴荣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他登基后决心继承郭威的事业,全力治理好国家。柴荣刚刚临位,国丧未举,朝政待理,北汉刘崇便联合北方的辽军,杀向汴京。刘崇仿效石敬瑭,臣服于辽穆宗耶律璟,自称侄皇帝,取得支持,企图与后周抗衡。柴荣面对来敌,意欲亲征。许多大臣反对,柴荣不听,率兵北渡黄河,与汉军相拒于高平(今山西高平)。汉军数量远远多于周军,刘崇麾兵大进。周将樊爱能、何徽畏敌怯战,未战先溃,千余步兵弃甲投降。周军为之动摇,情势危急。这时,柴荣身先士卒,亲率大将赵匡胤、张永德等,奋勇冲杀,很快扭转了形势。汉军稍却,周军兵威大振,呐喊着杀向前去,无不以一当十。刘崇和辽军溃败,狼狈逃去。(www.daowen.com)
这场战争称高平之战。它大挫了北汉的锐气,也阻止了辽军的南侵,为柴荣推行改革和随后的南征北战,创造了条件。战后,柴荣执行军法,把樊爱能、何徽及军使以上部将七十余人,斩首示众。
柴荣在郭威改革积弊的基础上,进一步整顿吏治,均定田赋,兴修水利,奖励农耕,限制佛教。为了奖励农耕,他命人雕刻一对农夫农妇,置于朝堂上,提醒群臣,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本,这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他着意整顿军队,特别注重提高禁军的战斗力,裁汰老弱病残,招募青年壮士,补充到禁军队伍中来。同时扩建京城汴京,使之成为一个规模宏大、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的繁华都市。
柴荣的改革迅速取得成效。中原大地恢复生机,后周国力大大增强。这激发了柴荣统一天下的雄心。他希望做三十年皇帝,以十年开拓天下,以十年休养百姓,以十年致太平。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柴荣向朝臣征求统一天下的方略。王朴进献《平边策》,提出“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原则,柴荣完全赞同这一原则,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他先发兵,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翔)、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四州;接着三次亲征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一战,歼灭和俘虏唐军四万多人,尽得江淮地区十四个州六十个县。南唐中宗李璟害怕周军打过长江,慌忙遣使求和,答应称臣,划江为界。这样,后周的版图大大扩展了,中原的统一初步显露出端倪。
统一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趁辽国势力日减、无所作为之际,毅然率兵北伐,意在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所指,辽国披靡。广大百姓,欢迎王师。因此,北伐异常顺利,在很短时间内,便收复宁(今河北青县)、莫(今河北任丘)、瀛(今河北河间)三州和瓦桥、益津、游口三关,共十七个县。辽穆宗大为惊恐,急急派遣使者,驰赴晋阳,命北汉出兵,以牵制周军的后方。
人谋不如天算。就在周军节节胜利的时候,柴荣忽然生病,不得不班师回朝。六月,病情加重,猝然死去,年仅三十九岁。葬于庆陵(今河南新郑北),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柴荣英年早逝,未能完成统一的任务,但已发出了统一的先声。半年后,禁军首领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逐渐实现了统一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