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孝武帝偏安江南期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以其骁勇悍猛的姿态,驰骋于长城内外,建立了魏王朝,史称北魏,亦称后魏、拓跋魏或元魏。
北魏的创建者为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409年)字涉圭,出身于鲜卑贵族。他的祖父拓跋什翼犍,曾经建立代国,历时三十九年。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苻坚攻灭代国,准备杀死代国王族全体成员。代国大臣燕凤巧设计谋,骗过苻坚,保住了拓跋珪的性命。拓跋珪流居于独孤、贺兰等部落,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淝水之战后,前秦衰弱。拓跋珪趁机召集旧部,复兴代国。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他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即位,称代王,旋即称魏王。其后十年里,他镇压了叔父拓跋窟咄的叛乱,巩固了王位;征服和兼并了周围部族,扩展了实力;两次打败后燕,势力范围延伸至中原地区。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迁都平阳(今山西大同),国势日盛,逐渐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地方政权。
拓跋珪在位期间最大的成就是,实行“分土定居”政策,强制解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族组织,改以居住地区进行编制,使之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国家授给他们田地,发给或贷给耕牛、农具、种子,定期收取租赋。这是政治、经济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使古老的鲜卑族从原始社会,大步跨进封建时代。拓跋珪还重视吸收汉族文化,任用汉族文人,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大大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拓跋珪跟所有皇帝一样,奢望长生不老,长期服用朱砂、石英等有毒物质制成的方药寒食散,亲近女色毫无节制,严重损害了健康,身体虚弱。加之又遇自然灾害,民众造反等,使他整日烦躁不安,心神恍惚。久而久之,精神失常,近乎疯癫。或数日不食,或通宵不眠,归咎群下,喜怒乖常。有时独自说话,就像鬼神附体,没完没了。朝臣奏事,他会突然想起对方昔日的过错,立命推出去斩首。左右近侍,表情略有变化,喘气不够均匀,走路的姿势或说话的声音有所异样,他都会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将他们处死。他杀了人不让埋葬,尸体堆积于朝殿的一侧,任其腐烂生蛆,污秽不堪。这样一来,弄得人人畏惧,百官懈怠,盗贼猖獗,处处恐怖。天赐六年(公元409年),拓跋珪的儿子拓跋绍出面,结束了这种可怕的局面。
拓跋绍的生母贺氏,是拓跋珪母亲贺太后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贺氏已经嫁人,人到中年,却依然娉娉婷婷,风韵迷人。拓跋珪鬼使神差,十分喜爱这个早已嫁人的姨母。他请母亲贺太后促成好事。贺太后说:“不行!你的姨母姿色太美,女人过于漂亮,是祸不是福。况且,她已嫁人,你拿你的姨父怎么办?”拓跋珪不听母亲的劝说,指派亲信杀了姨父,硬将贺氏抬进宫中,占为己有。贺氏生子拓跋绍。拓跋绍长大后,性格凶狠暴戾,经常劫剥行人,杀害牛、羊、猪等牲畜,以为笑乐。一次,他见一孕妇,竟残忍地剖其腹,以观察腹中胎儿的情状。拓跋珪得知其事,火冒三丈,多次惩罚拓跋绍。因此,拓跋绍对于父皇没有感情,有的只是仇视和怨恨。一天,拓跋珪又无缘无故地惩罚贺氏,把她关了起来,扬言要将其处死。贺氏吓得心惊肉跳,赶紧买通侍女,通知儿子寻求对策。拓跋绍本来就恨拓跋珪,这时为救母亲,也是为了自己能当皇帝,连夜采取行动,召集心腹宦官,逾宫犯禁,直扑父皇寝殿,一阵乱刀,就将拓跋珪杀死。拓跋珪死时只有三十九岁,葬于金陵(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一说今山西大同附近),庙号太祖,谥号宣武皇帝,后改谥道武皇帝。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抢先登基即位,将贺氏和拓跋绍捕获赐死。拓跋嗣在位十五年,继续执行拓跋珪的政策,北魏国力进一步增强。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拓跋嗣病死,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
拓跋焘(公元408~452年)字狒狸,拓跋珪之长孙,拓跋嗣之长子,曾封太平王,登基时年仅十六岁。次年,塞北的游牧政权柔然(蠕蠕)以六万铁骑,大举入侵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烧杀抢掠,使北魏边境受到很大损失。拓跋焘毅然率兵,亲往云中,迎战入侵之敌,迫使柔然兵败溃退。其后,北魏和柔然之间,进行过多次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429年,拓跋焘兵分两路,主动出击柔然。他舍去辎重,率领轻骑,深入大漠,突袭柔然主力。柔然防备不足,应战大败,“蠕蠕震怖,焚庐舍,绝迹西走”。拓跋焘在方圆数千里的范围内,分兵追剿柔然残部,取得巨大的胜利,共掠得民户三十多万户,牲畜五六十万头,受降高车部二十余万人。拓跋焘把掠得的和受降的柔然人,迁徙至漠南居住,派兵监视他们从事农牧业生产,向朝廷缴纳赋税。数年后,北魏的各类皮货堆积如山,马牛羊的价格因此而大大跌落。
拓跋焘在战争中勇猛镇定。史籍记载说:“临敌,常与士伍同在矢石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命将出师,指授节度,从命者无不制胜,违爽者率多败失。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惟其才效所长,不论本末。”(www.daowen.com)
拓跋焘解除了北方强敌柔然的威胁,继续纵横驰骋,对十六国中残存的大夏、西秦,北燕、北凉等小国用兵。太延二年(公元436年)灭北燕,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灭北凉,从而结束了十六国割据纷争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太延五年也就成了北朝的开端。
从统一北方的意义上说,拓跋焘是一位雄才大略、卓有贡献的皇帝。更可贵的是他懂得怎样巩固统一和发展统一,那就是必须接受汉族的统治思想和理论,取得汉族人民的广泛支持。为此,他实行汉化政策,下令创办学校,开馆授经,努力提高鲜卑官员的汉文化水平。尤其是创办了太学,规定王公大臣和贵族子弟,必须进太学学习汉族经史,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统一初期,鲜卑贵族世家普遍缺乏法制观念,鱼肉百姓、贪污勒索的现象相当严重。拓跋焘认为:“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因此,把修订律法、整顿吏治,作为汉化的标志和维护统治的关键,经过多年探索,修订出律法三百九十一条,颁布全国施行。他“兼甚严断,明于刑法,功者赏不遗贱,罪者刑不避亲,虽宠爱之,终不亏法。故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同时以政绩为依据,考察和监督各级官吏,动员年老的功臣退休养老,享受优厚的待遇;提拔年轻俊杰,出任军政要职。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措施,使一批受过汉文化教育的青年贵族,代替了思想守旧的老迈勋臣,使北魏朝廷充满生气,显示出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活力。拓跋焘个人生活,“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所幸昭仪、贵人,衣无兼彩。”有人建议在京城修建豪华的宫殿。拓跋焘认为,财者乃军国之本,不能轻费,所以断然拒绝,说:“古人有言,治理国家,在德不在险。今天下未平,方须人力,土工之事,朕所不为。”
拓跋焘事业有成,恰有一位道士叫寇谦,自我吹嘘太上老君(老子)亲封他为“天师”,命他出世辅佐太平真君,治理天下。拓跋焘认为自己就是太平真君,极度宠信寇谦,接受道教,还把太平真君用为年号。其时,道教和佛教是互相排斥的。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拓跋焘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颁发禁佛令,宣布捣毁佛寺,焚烧佛经,杀死僧尼,永绝佛教流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六年后,新皇帝即取消了禁佛令,使佛教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拓跋焘既然是太平真君,就是接受天命,君临天下的“天子”。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拓跋焘自不量力,率领百万大军,进攻江南的宋朝,向往做普天下的皇帝。魏军前锋到达长江北岸,但是在小城盱眙(今江苏盱眙),却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当时,拓跋焘进攻盱眙,用兵十万人。而盱眙太守沈璞,加上临时增援的守将臧质,手下只有士兵七百多人。拓跋焘不屑一顾,派人给臧质送去一信,命他送出上等好酒,前来慰劳魏军,否则攻破城池,屠戮百姓,一个不留。臧质看完信,冷笑说:“给了他酒,他还会要粮;给了他粮,他还会要人。鲜卑人嘛,没有满足的时候。”他想了想,命人装了一瓶尿,密封送给拓跋焘。
拓跋焘气得暴跳如雷,下令攻城,而且切断了城内的水源。盱眙形势危急。拓跋焘又给臧质一信,说:“我已攻城,你若不投降,就杀我的士兵吧。他们反正不是鲜卑人,而是丁零人、匈奴人、氐人和羌人。你杀了丁零人,我的常山一带作乱的人就少了;你杀了匈奴人,我的并州一带作乱的人就少了;你杀了氐人和羌人,我的关中一带作乱的人就少了。一句话,不管你杀了哪些人,对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臧质立刻回信,说:“你的坏心眼,我早就看透了。你自来送死,还想活着回去吗?这次决战,你被乱兵杀死,算是万幸。不然,我捉住你,让你骑着毛驴到建康去。至于我,没有什么可怕的,万一落到你手里,死也值得。你就放手攻城吧,有胆量就别逃跑!”臧质还写一封长信,散发给魏军将士,信上写明拓跋焘借刀杀人的话,特别说:“你们都是各族的百姓,为何要替别人卖命呢?为何不想想怎样转祸为福呢?谁要是杀了狒狸,我就封谁为侯,再赏给一万匹布、一万匹绢。”
拓跋焘火冒三丈,命人做了一架铁床,床上放一张铁犁,说:“等我捉住臧质,就让其坐在铁犁上犁死!”他调来攻城器具钩车,钩住城墙垛口,命令士兵上爬。宋军又射箭又扔石头,魏军无法爬上城头。夜间,宋军用绳索,把所有的钩车,都吊进城里。拓跋焘又调来冲车,猛烈撞击城墙,企图撞开缺口。怎奈城墙非常坚固,冲车不起作用。拓跋焘气急败坏,命令士兵脱去上衣,光着脊梁,轮番攻城。谁敢怠慢和退后,格杀勿论。臧质和沈璞带领全城军民,作殊死抵抗。魏军损失惨重,尸体堆积,几乎和城墙一样高,真是太惨了!就这样,一方攻城,一方守城,整整一个多月,盱眙依然屹立,安全无恙。这时,魏军中传染开了疾病,几天内死了上千人。丁零人、匈奴人、氐人和羌人,受臧质长信的影响,普遍消极怠战。拓跋焘无可奈何,叹气认输,率兵退去。这是拓跋焘一生中少有的败仗,表明凭北魏的实力,难以攻灭南朝,他也不可能成为普天下的皇帝。
拓跋焘在位的后期,颇多昏昧和失误之处,重用宦官宗爱,听信谗言,果于杀戮。他所立的太子叫拓跋晃,聪明干练。宗爱与拓跋晃有隙,故而无事生非,诬陷太子意欲谋反。拓跋焘偏听偏信,把太子手下的十几名官员全部处斩。拓跋晃受到惊吓,一命呜呼。事后查明,根本不存在所谓谋反的问题。拓跋焘深感痛心和后悔,命立拓跋晃之子拓跋濬为皇太孙。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宗爱害怕诬陷之罪暴露,纠集党羽,趁拓跋焘喝醉酒时,将其杀害。拓跋焘死后葬于金陵(今址不详),庙号世祖,谥号太武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