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戎马一生,以其雄才大略,平定一系列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他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自己当皇帝,但顾及孙权、刘备两大政治势力的存在,并没有那样做,而是一直尊奉汉献帝,直至去世。曹操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宏大基业,他的儿子曹丕承袭魏王、丞相后,毫不犹豫地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他就是魏文帝。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少有逸才,博览经传史书,并善骑射,好击剑。从青年起,曹丕就随父亲南征北战,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操晋爵魏王后,将立太子,可是他有二十五个儿子,优劣各异,到底立谁,迟迟拿不定主意。曹操最早喜欢小儿子曹冲,就是小小年纪便会用船称象的那个“神童”。谁知曹冲短命,十三岁时就死了。曹操非常伤感,沉痛地对儿子们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哪!”接着,曹操看重曹丕的胞弟曹植。曹植字子建,聪颖多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十余岁便写得一手好诗文。曹操曾经夸奖说:“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一度想立他为太子。这引起了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尖锐矛盾。曹丕为人乖巧,工于心计,好矫情自饰,善笼络人心;而曹植任性而行,饮酒无节。曹丕极力诋毁曹植及其交往的文人朋友,以致曹操逐渐对曹植产生了恶感,打消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正式立曹丕为太子。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嗣位魏王、丞相。当年十月,曹丕取代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东汉灭亡。
曹丕是靠曹操的福荫而坐上皇位的,父亲栽树他乘凉。登基后想得最多的是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消除来自兄弟间的威胁。他很畏忌曹植,首先将其谋士杀死,再将其不断贬迁,随后找个借口,欲置之于死地。一次,他命曹植以“兄弟”为题,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但诗中不许出现“兄”、“弟”字样。曹植满含悲愤,跨步未满七步,脱口而出: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就是著名的《七步诗》。曹植以巧妙的比喻,讽刺兄弟之间水火不容,相煎太急!其后,曹植依然受到曹丕的打击和迫害,长期郁郁不得志,含恨而死,时年只有四十一岁。曹丕胞兄曹彰,以英武勇猛见长,曹丕对他也很畏忌,怀疑有“异志”一再将其贬迁。曹彰性情豪直,受不了窝囊气,愤怒暴死。(www.daowen.com)
曹丕建魏,政治上成功之处,在于建立了新的人才选举制度。他接受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官人法。所谓九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各州郡挑选具识鉴者担任中正,品评人物,区别高下,决定官吏的任用和升降。后世所说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它注重考察人物的家世出身,豪门贵族子弟,一般都能得到较高的品级,因而步入仕途和升迁多有保障。这一制度,为曹丕政治天平上增加了一个很重的砝码。他的统治得到豪门大族的支持,不仅在政治上有了依靠,而且在经济上也受益匪浅。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和三年(公元222年),刘备和孙权相继称帝称王,建立蜀汉和吴国。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曹丕深知自己没有父亲那样的雄才,故而以守成为要务,很少对外用兵。他对于刘备和孙权,更多的是使用离间计,挑拨他们的关系,然后各个击破。蜀汉和吴国因为利害冲突,反目成仇,互相攻杀,大大消耗了力量。曹丕隔岸观火,坐收渔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曹丕武功不及父亲,而文治却胜之。史载,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勤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摈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他是一位诗人,存世完整的诗歌约四十首。其中,《燕歌行》是中国最早的七言诗,艺术成就很高。他还是一位文学评论家,著有《典论》二十篇,“兼论古者经典文事”,很有真知灼见。他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并说文学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说法,把文学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死,葬于首阳陵(今河南渑池首阳山),谥号文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