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吕雉病死。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周勃、陈平夺得军权,一举歼灭吕雉精心培植的吕氏外戚集团,拥立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公元前157年,刘恒驾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刘恒、刘启父子皇帝在位共三十九年,守成兴业,继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一片升平气象,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刘邦在位时封代王,生性仁孝谨慎。他的生母薄夫人不受刘邦宠爱,因此,吕雉专权时残酷杀害刘邦的嫔妃及儿子,薄夫人、刘恒母子得以幸免,平安无恙。当时,刘邦的儿子只有刘恒、刘长两人活着,刘恒居长。所以,周勃、陈平“安刘”,除了立刘恒为帝外,别无什么选择。
汉文帝即位后,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关心农民疾苦,多次颁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他曾亲自耕种籍田,以劝农桑;下令各地官府,春耕前要劝导农民及时耕作,贷给农民谷种和口粮。他先诏令免除农田租税的一半,改刘邦规定的“十五税一”为“三十税一”;接着,又全部免除农田租税十二年;人头税从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改为四十钱,男丁的徭役从每人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每次一月。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粮食增产,粮价大跌,每石谷子仅值数十钱,上下饶羡。
汉文帝注重节俭。一年,他想建个露台,一计算需要一百斤黄金,便说:“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太贵了,不建了。”他的衣服是用粗帛做的,黑色,不加纹饰。他最宠爱慎夫人,叮嘱她要做节俭的表率,帷帐素面,衣裙的下摆不必拖到地上。古时,各地官吏给皇帝上书,多用布帛包裹,称作“书囊”。汉文帝舍不得丢弃那些书囊,一件件地积攒起来。天长日久,积攒了许多,内侍准备搬出去销毁,他很心疼,说:“好好的书囊,销毁多可惜呀!你们想想,能不能用它做件什么东西?”内侍嘟囔说:“这布头布脑的,能做什么?”他想了想,说:“就做一件帷帐,拿来悬挂在朝殿上。”帷帐做成,挂于朝殿,五颜六色,很不雅观。一位大臣不解地说:“国库里有的是绫罗绸缎,何必用这破烂做帷帐?这样做,不是有损皇家体面吗?”汉文帝说:“一丝一缕,都凝结着百姓的血汗,浪费不得。这书囊做的帷帐,看起来确实不怎么样,但挺结实,能挡风御寒,废物利用,示人以俭朴,不是很好吗?”汉文帝的节俭还表现在陵墓的修建上。他规定,陵墓无需奢华,随葬品只能用点陶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
汉文帝很会利用恩惠,笼络人心。他重封重赏刘氏宗室成员和先朝的元老重臣,但是只给爵位,不给官职,命他们到自己的封地去,坐享荣华富贵。其中,包括周勃那样的功臣。周勃早封绛侯,在平定吕氏集团、拥立汉文帝即位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两次出任丞相。公元前177年,汉文帝颁诏说:“前时诏遣列侯就国,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请他为朕率领列侯到封国去。”这样,周勃就被罢免丞相职务,去了封国。后来,有人告发周勃企图谋反,周勃被逮捕下狱。汉文帝调阅案卷,发现告发不实,释放周勃,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周勃之子周亚夫崭露头角,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汉文帝对于孤寡穷人,也很关心,多次赐帛赐米,使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汉文帝在和邦国关系方面,和平地解决了南粤问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服百越,置南海、象、桂林三郡,使南方、西南方广大地区进入秦朝版图。秦末动乱,南海郡尉、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兼并象郡、桂林郡,独立自治,建起“南粤国”,自称南粤王。汉高祖承认这个南粤王,赵佗臣服于汉朝。吕雉专权时采取错误政策,导致矛盾激化,赵佗自号“南武帝”,发兵进攻长沙郡。吕雉恼怒,派人毁了赵佗先人的坟墓。汉文帝即位后,修复了赵佗先人的坟墓,给予赵佗宗族兄弟以尊崇的地位,并派出使臣携带诏书和厚礼,去见赵佗,劝其削去帝号,不再骚扰汉境,那么汉朝仍然承认他为南粤王。赵佗权衡利弊,同意汉文帝的意见,去了帝号,继续臣服于汉朝。对于北方匈奴,汉文帝依然实行和亲政策,并徙民实边,尽量保持边境的安宁。
汉文帝轻徭薄赋,自奉节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公元前157年,他患了重病,留下遗嘱说:自己死后,送葬时不许动用车马,不准陈列兵仗,送葬人员戴的白布孝带宽不得超过三寸,治丧时间要短,期间不许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和吃肉。他对防御匈奴入侵问题专门作了安排,特别叮咛太子刘启说:“周亚夫忠诚可靠,危急时刻可由他统领军队。”汉文帝死后葬霸陵(今陕西西安东),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www.daowen.com)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9~前141年),继位时三十二岁。他所面临的形势,既有父亲留下的海内殷富气象,又有父亲没能解决的藩王隐患。当初,汉高祖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自那以后,同姓诸侯王越封越多,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非常强大,“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严重削弱了和威胁着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其中,吴王刘濞的势力排名首位。刘濞乃汉高祖的侄儿,汉景帝的伯父,封王已经三十多年。汉景帝为太子时,刘濞之子入京,二人为下棋发生争执,刘启竟将刘濞之子杀死。因此,刘濞对新即位的皇帝恨得要死,加快了发动叛乱、夺取皇权的步伐。御史大夫晁错看到这种严峻的形势,上书《削藩策》,提出削藩的建议。晁错指出:吴王刘濞等,“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削夺藩王的一些土地。这一举措触动了藩王的根本利益,于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狗急跳墙,联合起来,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于公元前154年,公开叛乱。七王代表七国,叛军总数达数十万人,京师震动,人心惶惶。
“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有点手忙脚乱。大臣袁盎因为忌恨晁错,趁机进谗,主张接受七王的意见,诛杀晁错。汉景帝过于天真,果然杀了晁错,诏令刘濞等罢兵。可是,七王叛军得寸进尺,反而向长安进军,刘濞自称“东帝”,面对汉景帝罢兵的诏书,不屑一顾,狂妄地说:“我已为东帝,尚可谁拜?”汉景帝后悔杀了晁错,忍无可忍,派出三路军队镇压叛乱,其中一路以太尉周亚夫为统帅,率兵抗击吴、楚叛军。经过三个月的艰苦战斗,周亚夫平定叛乱,七王相继被杀或自杀。
平定“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政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随后,他继承汉文帝的治国方略,继续执行“与民休息”政策,把“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减轻农民负担;开放长安附近的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停止郡国岁贡,告诫各级官吏,不得伤农扰民。他在汉文帝废除种种酷刑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刑罚,强调法制要讲究公正,体现宽厚仁慈的精神。
汉景帝奉行黄老之学,同时注重儒学的教化作用。为了维持与匈奴的睦邻关系,他在实行和亲的同时,允许在边境开设关市,开展贸易,互通有无。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葬阳陵(今陕西咸阳张家湾),谥号孝景皇帝。
汉文帝和汉景帝不是创业的皇帝,而是守成兴业的皇帝。他们父子创建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当时,国家相对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各郡县的府库中,堆满粮食和铜钱。长安的国库里,钱物堆积如山,钱币有几百亿缗,串钱的绳子因为时间太久而朽断了,以致散钱的数目无法计算;粮食年年积累,下层的腐烂变质,人不能吃,更有大量的露天堆放,听任风吹雨淋。皇家的马厩里圈着三十万匹高头大马,百姓的骡马拴满街巷,有的干脆散放在田野里,夜不归牧。这是史家的记述,难免有粉饰之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汉文帝和汉景帝经住了“守业难”的考验,使得社会富饶了,国力增强了,从而为他们的继承者汉武帝施展才略,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