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经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两朝,成祖朱棣登上皇帝宝座,改元永乐,推行明太祖休养生息的政策,移民屯田,奖励农桑,轻徭薄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冶炼业、制瓷业、造船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迁都北平(北平改称北京,原京城改称南京),编纂《永乐大典》,北征蒙古鞑靼,文治武功,可圈可点。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因此成为杰出的外交家和航海家,用对国家和航海事业的忠诚,在辽阔海洋上书写了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可是你知道吗?郑和也是一名宦官。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人。祖上是西域人即元朝的色目人,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朝拜过天方圣地麦加(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尊称为“哈只”。哈只是阿拉伯语,“巡礼人”的意思。
洪武年间,明太祖用兵云南,打败梁王,掳掠了少年马和,阉割后留在皇宫当宦官。马和后来到了北平,成了燕王朱棣的侍童。燕王府里设有书堂,侍从人员都得读书学习。马和正是在那里刻苦攻读,积累了丰富的学识。马和长大,精明干练,志向高远,史籍用近乎完美的文字记述说:“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额头)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习战”,“才负经纬,交通孔孟”。马和如此出众,自然极受燕王的赏识。在“靖难之役”中,马和跟随在燕王身边,传达命令,有时也直接参加战斗,建有军功。因此,燕王夺得皇位后,赐他姓郑,擢为内宫监太监。明朝宦官机构分为十二监,各监首领称太监。内宫监太监职掌营造宫室、陵墓、器具等事项。不久,郑和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职掌皇帝印信。郑和信奉伊斯兰教,同时信奉佛教,受过菩萨戒,法名叫福善。明朝以佛教的佛、法、僧为“三宝”,郑和于是又有了“三宝太监”的称谓。
明成祖雄心勃勃,向往汉朝、唐朝实行开放方略、万国来朝的盛况,有志从海上开辟一条航路,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与商业贸易,借以宣扬明朝“天朝上国”的强大实力和自己“宣德沐仁”的天子形象。另外,他内心还有个秘密:侄儿建文帝生死不明,有人说是死了,有人说是逃亡海外。若是后者,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人随时都有可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出于这两个方面的缘由,明成祖“锐意通四夷”,决定派人出使西洋,执行“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和查明建文帝踪迹的双重任务。
明成祖开始选择能够执行任务的使臣,选来选去选中了郑和。因为郑和跟随他多年,绝对忠诚,且有学识,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受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响,知道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与商务活动。明成祖把想法告诉大臣袁忠彻,征询意见。袁忠彻说:“郑和的姿貌才智,在内宫里无人可比。陛下选他出使西洋,真是慧眼识珠。”
郑和接受任务,心情异常激动。皇帝命他为使臣,代表国家,出使西洋,这是多大的荣耀,多大的责任!他郑重表示,一定完成任务,不辱使命。接着进行各种准备事项。明成祖又任命王景弘、侯显为副使,充当郑和的助手。并从全国各地挑选一批通晓阿拉伯语的人员,如马欢、费信、巩珍、哈三、郭崇礼等,充当随从。另派有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和旗校、勇士、力士等大批将士,负责军需供应的户部郎中,处理对外礼仪的鸿胪寺序班,精通天文历法的阴阳官,管医管药的医官,以及民艄(船工)、买办(采购人员)、书手(文书)等,共计数万人,集结待命。造船厂更是忙碌,陆续造出了数百艘五种类型的船只: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其中宝船相当于“旗舰”,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排水量约三千一百吨,载重量约二千五百吨。各船上都装备有先进的航海仪器,尤其是用于端正航向的磁性罗盘针,分二十四个方位,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它都能精确地指示方向,从而使船队在浩瀚的大海上不致迷航。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郑和以钦差总兵太监、正使太监身份,与副使王景弘、侯显等,率领一支由六十多艘舰船二万七千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今江苏浏河入长江处)出发,沿着长江,驶入东海,转而向南,穿越今台湾海峡,进入南海,开始了首次出使的远航。船队整齐,帆樯如林,实行军事化管理,通过旗语互相联络,进退停泊,号令严明。郑和首次出使,历时两年多。其后又六次出使,出发的时间依次为: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十年(公元1412年)十一月,十四年(公元1416年)冬,十九年(公元1421年)春,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从首次出使出发,到末次出使归来,共二十八年。郑和把后半生的年华和精力,全部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外交与航海事业。
郑和出使西洋所到的国家,《明史》开列了一长串名单: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谟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这些国家,涉及今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伊朗、也门、沙特阿拉伯,以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等,覆盖了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区域。
明朝时“中国”一词已广泛使用。郑和作为中国使臣和商务代表,每到一国,都要向国王或酋长赠送珍贵礼品,宣读中国皇帝敕书,并互相协议,开展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与经贸往来。如满剌加(今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控制着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通咽喉。郑和第一次出使时,便与满剌加国王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获准在满剌加建造“官厂”(仓库),那里迅速发展成为商业贸易的转运站。满剌加三位国王先后到中国访问,二十六次派遣使臣向中国皇帝致敬,双方的交往频繁而友好。郑和出使多次途经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占城国王亲自率领官员迎接,并在王宫里举行盛大欢迎宴会,按照当地的风俗,宾主共饮麦芽酒,随后进行物物交易,公平谦让,气氛热烈而融洽。
郑和出使西洋,贸易活动是一项重要内容,输出的物品有:销金纻丝、湖丝、刺绣、绸缎、雨伞、瓷器、陶器、漆器、铜器、金银器、铁器、麝香、烧珠、樟脑、书籍、纸墨、笔砚、橘、米、谷、豆、琉璃瓦等;输入的物品有:明珠、金珀、象牙、珊瑚树、玛瑙珠、水晶等珍宝,麒麟、驼鸡、狮子、金钱豹、马哈兽等动物,犀角、羚羊角、阿魏、没药、丁香、芦荟、乳香、血竭等药物,龙涎香、降真香、紫檀香等香料,糖霜、胡椒、香盐等调味品,西洋布、荜布、白荜布、姜黄布等纺织品,香木、沉香木、紫檀木、五谷树、娑罗树等珍贵木料。贸易交往大多是以物易物,有的也用金银或铜钱结算,讲究诚信,互惠互利。
郑和出使西洋,贯彻明成祖确定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原则,不轻易使用武力,但对海盗以及挑衅者,“则以武慑之”。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住有很多华侨,广东人陈祖义曾为旧港酋长,纠集一群海盗,常在海上劫掠过往船只和客商。郑和首次出使返回途中,陈祖义企图偷袭船队,抢掠财物。郑和得到爱国华侨施进卿的密报,提前做好部署。当陈祖义一伙靠近船队,即将有所行动时,郑和突然下令还击,火铳怒吼,火光烛天,烟雾弥漫,铁砂如雨。那些海盗何曾见过这种阵势?非死即伤,跳海逃命。陈祖义则被活捉,押解南京,斩首示众。(www.daowen.com)
郑和第三次出使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该国国王亚烈苦奈儿“不敬佛法,暴虐凶悖,靡恤国人”,而且对中国船队抱敌视态度,故意设下圈套,引诱郑和上岸,妄图加以扣押,勒索巨额赎金,同时派出士兵五万人,抢劫宝船。危急时刻,郑和镇定自若,足智多谋,避开敌人的偷袭,亲率将士三千人,衔枚疾趋,伐木取道,突袭锡兰山国都,攻陷王宫,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王后等,扭转了形势。郑和将亚烈苦奈儿押回北京,交由朝廷发落。明成祖出于长远考虑,以礼接待亚烈苦奈儿,并派人护送他回国。中国和锡兰山重新修好。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和十九年(公元1421年),锡兰山新任国王不剌葛麻巴思剌查两次率领使团访问了中国。
郑和为了调解一些国家的内部矛盾,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安宁,有时也会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惩恶扬善,救危扶困。苏门答腊和那孤儿两国接壤,彼此间常有纷争与摩擦。在一次战争中,苏门答腊国王中箭身亡,国土损失过半。王后痛心疾首,当众发誓:凡能为国王报仇、收复国土者,即为国王,自己愿嫁他为妻。有个渔夫挺身而出,说:“我能!”渔夫说罢,率领部队进攻那孤儿国,不仅收复了丢失的国土,而且擒杀了那孤儿国王。王后遵守誓言,让渔夫当了苏门答腊国王,并嫁他为妻。后来,王后的儿子锁丹罕难阿必镇成人,发动政变,杀死渔夫国王,夺回王位。渔夫的儿子苏干剌也要为父报仇,发动叛乱,苏门答腊陷入内战的局面。锁丹罕难阿必镇无力平定苏干剌,派遣使臣到北京,向明成祖“陈诉请救”。明成祖指示郑和,帮助解决苏门答腊的内战问题。郑和奉命,发兵攻击苏干剌,将其擒获。苏门答腊内战结束,当地人民重新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宽广无垠的海洋,既有风和日丽的秀媚,又有惊涛骇浪的凶险。郑和远离祖国,信息不通,全凭忠诚、勇敢和智慧,统领和指挥船队。所有人员长年累月航行在茫茫大海上,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表现出了以国家荣誉和利益为重,精诚团结,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马欢曾作长诗描述道:
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欲投西域遥凝目,但见波光接天绿。舟人翘首混西东,惟指星辰定南北。忽鲁谟斯近海旁,大宛米息通行商。曾闻博望(张骞)使绝域,何如当代覃(广布)恩光。书生从役何卑贱,使节叨陪游览遍。高山巨浪罕曾观,异宝奇珍今始见。俯仰堪舆无有垠,际天极地皆王臣。圣明一统混华夏,旷古于今孰可论?使节勤劳恐迟暮,时值南风指归路。舟行巨浪若游龙,回首遐荒隔烟雾。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颁雨露新。
神奇的海洋,惊险的风浪,英雄的船队,勇敢的船员。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肩负使命,坚定豪迈,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回国时,明成祖已经驾崩。明宣宗宣德年间,年满花甲的他第七次出使,归来时已六十三岁。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郑和病逝于南京,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的牛首山麓。另有一种说法,郑和最后一次出使,没能回到祖国,病死于归国途中,埋葬在爪哇岛,即今印度尼西亚三宝垅市。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中国人认识海洋和征服海洋的壮举。此举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海洋上打开一扇窗口,让中国了解了海外世界,也让海外世界了解了中国,从而促进和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如果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陆上“丝绸之路”,那么明朝郑和出使西洋,则是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二者都是“凿空”伟业,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郑和作为和平、友好的使者,不仅在中国名垂史册,而且在西洋各国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南亚许多地方、寺庙、古迹,至今仍用郑和“三宝”的名字命名,如泰国的三宝寺、三宝港,柬埔寨的三宝公庙,马来西亚的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三宝洞、三宝墩和苏门答腊岛上的三宝庙等。马欢、费信、巩珍,分别撰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详细记载了西洋各国的山川地理与风土人情,使中国人的视野第一次扩展到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地区。后人根据郑和行踪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远洋航海图。
【注释】
[1]西洋:明朝时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以西的洋面。近代把文莱定为东洋和西洋的分界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也都纳入了西洋的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