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6年,蒙古族孛儿只斤铁木真征服了各个部落,号称成吉思汗,奠都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建立了蒙古国。公元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八年后灭南宋,继迁都燕京,改称大都(今北京)。元朝成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封建王朝。
南宋恭帝赵投降元朝,随从中有个宦官叫李邦宁。李邦宁字叔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到了大都后,因聪敏机警,被元世祖忽必烈看中,命其在宫中服役,由此开始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显贵生活。
元朝疆域广大,与各国交往甚多。为了克服语言、文字不通而造成的障碍,加强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命李邦宁学习蒙古语言、文字以及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李邦宁心灵性敏,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好几种语言、文字。此后,元世祖接见外宾,均由李邦宁充当翻译,由是大见宠信。李邦宁升任带库提点、章佩少监,寻迁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使。亡宋的阉人顿时成了大元的勋臣。
元世祖在位三十一年驾崩,皇太孙铁穆耳继位,是为元成宗。李邦宁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太医院使,主持太医院事。元成宗一次患病,李邦宁精心侍奉,十余月不离左右,煎汤熬药,恭敬之至,因而赢得赞誉。公元1307年,元成宗驾崩,其弟海山立,是为元武宗。元武宗同样器重李邦宁,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这是一个肥差,有权有势有钱。可是李邦宁贵有自知之明,考虑自己是个宦官,不宜充任外官,诚恳地推辞说:“臣以阉腐余命,无望再生。承蒙先朝恩赦而用之,得为近臣,高官厚禄,荣宠过甚。现在,陛下欲置臣于宰辅之列,实不敢当。宰辅者,辅佐天子共治天下者也,这样的职务岂能委任于阉人?臣知道陛下很抬举臣,但是天下、后世会怎么想,会怎么看?所以诚不敢奉诏。”
元武宗见李邦宁不求荣显,自甘淡泊,表现出诚实和谦虚的品质,非常高兴。他取消了原先的任命,并把李邦宁的话转告皇太后和皇太子,以彰其善。
李邦宁仕元多年,熟知元朝的许多风物故事。一次,元武宗奉皇太后在大安阁饮宴,阁中有个旧木箱,众人不知何用。元武宗特意问李邦宁说:“你知道吗?这个旧木箱是干什么用的?”李邦宁恭敬地回答说:“这是世祖皇帝贮放裘带用的。臣听说世祖皇帝当年曾留下圣训,说:‘把这些东西贮藏于此,传给子孙,使他们看到我的朴素和节俭,以戒奢华和侈靡。’”
元武宗命人打开旧木箱,发现里边果真贮放了好些裘带,不由感叹着对李邦宁说:“非卿言,朕安知之?”当时许多亲王在场,他们看了旧木箱里的裘带,鄙夷地说:“世祖皇帝虽然神圣,但过于吝啬,这些破烂的裘带,当做宝贝似的保存着,至于吗?”李邦宁不同意这种说法,反驳说:“不对!世祖皇帝一言一行,堪为后世效法。他决定的事情,没有不正确的。试想,天下收入虽然很多,但如果不重节俭,任意挥霍,那么必然导致钱物匮乏。自先朝以来,岁赋已不足用,又连年发生战争,耗费无数,钱物一旦供应不上,必将横征暴敛,遭民怨恨。这样下去,总不算是好事吧?”
李邦宁从元世祖的一个旧木箱,借题发挥,论述了勤俭建国的大道理。元武宗与皇太后等无不赞成他的观点,说:“对,就是这个理!治国平天下,不朴素,不节俭,难有作为。”(www.daowen.com)
李邦宁又升官了,加大司徒,尚服院使,领大司农和太医院事,兼金紫光禄大夫。接着,李邦宁又为大礼使,陪侍元武宗彰孝道,祭太庙。礼成,元武宗加恩于李邦宁三代:曾祖李颐,赠银青光禄大夫、司徒,谥敬懿;祖父李德懋,赠仪同三司、大司徒,谥忠献;父亲李撝,赠太保、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宦官李邦宁竟能获得这样的殊荣,真是够幸运够显赫的了。
元武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是因为李邦宁对元朝绝对忠诚,二是因为他要树个样板给汉族人看:宦官李邦宁尚且如此,更何况亡宋的官员和士大夫呢?他们只要归顺和忠诚于蒙古人的元朝,那么必然会得到高官显爵,必然会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元武宗当初之所以能当皇帝,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立下巨大功劳。因此,元武宗登基后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太子,算是对他的报答。丞相三宝奴等畏惧爱育黎拔力八达聪明英武,认为他日后为帝对己不利,所以竭力鼓动元武宗废弟立子,变易皇嗣。可是三宝奴等不敢直接进谏,暗中唆使李邦宁代言。李邦宁倚老卖老,还真的向元武宗进谏说:“陛下富于春秋,皇子渐长,父事子继,古之道也。没听说哪个皇帝自己有儿子而立弟弟为皇太子的,陛下还请三思。”
元武宗虽然宠信李邦宁,但不爱听他说这样的话,勃然变色说:“朕志已定,不容改变。你这些话,最好到东宫找太子说去!”
李邦宁碰了一鼻子灰,羞惭而退。公元1311年,元武宗驾崩,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元仁宗以为李邦宁是先朝重臣,赐钞千锭。李邦宁固辞不受。这时有人向元仁宗报告说,李邦宁当初曾主张废黜太子,另立他人,陛下最好把他杀掉。元仁宗显得宽宏大量,说:“帝王历数,自有天命,其言何足介怀?”他不仅没有杀害李邦宁,反而加其官为开府仪同三司,并任集贤院大学士。
李邦宁列高官,居尊位,效命朝廷尽心尽力,不敢懈怠。不久发生了一件很丢脸的事情,使他遗恨终身。事情是这样的:一次,元仁宗命李邦宁主持一个很重要的祭典,祭祀文宣王。一切安排妥当,祭祀仪式开始。谁知就在这时,突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祭殿里的蜡烛全被吹灭,就连烛台也被吹落地上,大有一种天坍地陷之势。李邦宁及众执事怵息伏地,吓得头也不敢抬,浑身哆嗦,牙齿打战。良久,风停雨住,而祭殿里却是狼藉不堪。他们匆忙收拾一下,焚了几炷香,磕了几个头,祭祀便算了事。
这事完全是一个意外,跟谁都没有关系。而李邦宁却不能原谅自己,堂堂开府仪同三司、集贤院大学士,怵息伏地,大出洋相,丢尽脸面,这使李邦宁感到难堪,感到羞耻,惭悔累日,懊恼不已。他终于病倒了,医治无效,怅然而死。但他作为汉、蒙民族团结友好的一个象征,其人其事载入史册,世人不会忘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