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合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华和世界文化、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贡献。可是你知道吗?造纸术竟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说明中华宦官中也是藏龙卧虎,不乏出类拔萃的赫赫伟人。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可能是家境贫寒的缘故,他少年时代就阉割净身,在东汉明帝永平末年进宫当了宦官。汉章帝建初年间,出任小黄门,负责管理皇帝的杂务。汉和帝刘肇即位后,他升任中常侍,得以经常接近皇帝,参与一些机密事宜。
蔡伦求知欲望强烈,酷爱学习。他在皇宫多年,见多识广,满肚子学问,其他人望尘莫及。加之,他任职尽心,办事谨慎,公正秉直,多次犯颜直谏,匡弼得失,因此很受汉和帝器重,渐渐官至尚书令,主管制造御用器物,专为皇家服务。蔡伦是个勤动脑、爱思索的人。每当休假的时候,总是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房里,阅读典籍,考虑问题。有时还到郊外田野里,赤裸着上身,仰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尽情享受阳光浴。别人以为这是“怪癖”,其实这是他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大自然的恩赐和熏陶,使他身心健康,精力旺盛。况且,那蔚蓝的天空,飘飞的云朵,能够使他产生丰富的遐想,激发出种种奇妙的灵感。
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伦以尚书令身份,监制各种御用器械,什么刀呀,剑呀,瓶呀,鼎呀,壶呀等等。凡他监制的器物,无不精巧细致,美观大方,看起来赏心悦目,用起来得心应手。因此说,蔡伦实是一位杰出的工艺家,监制器物的技术和方法,多为后世所仿效。
当然,蔡伦最伟大的成就还是发明了造纸术。中国先秦时代的典籍浩如烟海,弥足珍贵。但是,最早的典籍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那种文字叫“甲骨文”。西周时,有把文字刻在泥范上铸于钟鼎内外的,那种文字叫“金文”或“钟鼎文”。春秋战国时,人们开始在竹片和木片上刻字,那些竹片和木片用绳子编串在一起,称“简”或“牍”。简与牍制作困难,分量很重,不便于阅读,更不便于携带、收藏。典故“学富五车”和“汗牛充栋”,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竹简木牍时代的情况。当时也有所谓的“纸”,那是用缣帛(丝绸的一种)制成的,在上面写字,故“纸”字偏旁从“丝”,表明它源于丝绸。缣帛非常昂贵,普通文化人买不起用不起,严重影响了思想、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到了西汉中期,民间渐渐有了用麻质纤维制作的原始纸。20世纪60年代,陕西西安东面的灞桥附近,出土了数张层叠着的黄色残片。经考古学家化验鉴定,它的主要原料是大麻纤维,间有少数苎麻,其纤维长度平均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明显经历了简单的切割、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过程。日本专家用最先进的科学手段测定认定:这就是纸!产生于西汉中期。其后,这种纸被命名为“灞桥纸”。(www.daowen.com)
灞桥纸还是一种原始形态的纸,相当粗糙,难以作为书写材料。蔡伦认真研究了西汉古纸,总结经验,改进方法,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做原料,经过粉碎、沤煮、化浆、定形、干燥等工序,造出了一种又轻又薄、细腻并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他把新造的纸敬献给汉和帝,顿时引起轰动。从皇帝到朝臣,人人钦佩蔡伦的聪明才智,交口称赞他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蔡伦因为发明造纸术而被封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新的造纸方法迅速推广,所造出的纸张被广泛运用,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伦继任长乐太仆。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汉安帝挑选刘珍、良史等一批儒生,订正典籍,检校图书。蔡伦负责监典其事,为文化典籍校勘事业作出了贡献。
还在汉和帝即位初期,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外戚专权。蔡伦上当受骗,不自觉地参与了宫廷内部的倾轧与斗争。他曾秉承窦太后的旨意,和其他人一起诋毁汉安帝的祖母宋贵人,致使宋贵人冤屈而死。汉安帝延光年间,有人翻出这笔老账,蔡伦遭到打击报复,接受廷尉审讯。蔡伦刚直清正,不甘受辱,于是沐浴整装,饮鸩自杀。
蔡伦之死,具有一种悲剧色彩。然而,他发明的造纸术,造福世人,功德无量。中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到朝鲜、日本,传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传遍全世界。因此,世界人民不会忘记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蔡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