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宦官故事:揭示司马迁伟大史学家与文学家身份

中华宦官故事:揭示司马迁伟大史学家与文学家身份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迁著有《史记》,是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人人皆知。司马迁火速赶到洛阳,父亲已经生命垂危。司马迁因此获罪,竟被打入“蚕室”,处以宫刑。司马迁身体受到摧残,心灵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侮辱,愁肠百转,痛不欲生。这说明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兼有宦官和中书令的双重身份,因其博学多才而受到“尊宠”。它不仅是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是伟大的文学著作。

中华宦官故事:揭示司马迁伟大史学家与文学家身份

司马迁著有《史记》,是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人人皆知。至于说他是宦官,知道的人恐怕很少,因为历朝典籍从未将他划入宦官之列。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45年(一说公元前135年)。其父司马谈具有广博的学问修养,任太史令,掌管文献、史籍、历法等事项,举家徙居长安。司马迁的童年时代是在夏阳度过的,“耕牧河山之阳”,从事过农业劳动;同时刻苦学习,诵读先秦的各类古文。随父到长安后,师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孔安国学习《尚书》,学业大进。二十岁时开始游历生活足迹遍及长江南北和黄河流域。游历使他锻炼了意志,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采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这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游历归来,司马迁亦到朝廷任职,“仕为郎中”。期间,曾奉命出使西南,远至昆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随汉武帝封禅泰山,途中病倒在洛阳。司马迁火速赶到洛阳,父亲已经生命垂危。司马谈拉着儿子的手,叮嘱说:“我死以后,你肯定会继任太史令。若此,千万别忘记我终身都想写的那本史书。”司马迁俯首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缺)!”表示一定不负嘱托,坚决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三年后,司马迁果真继承父职,出任太史令。此时,他以极大的热情报效于朝廷,“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之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为写一部史书做准备。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改秦历为夏历,随后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写作,实践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宏伟遗志。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按照规划,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时间跨度约三千年。要撰写这样一部史著,需要花费多少心血和精力呀!司马迁志向高远,毅力坚强,根据典籍记载,结合考察实际,孜孜不倦地伏案疾书,决心为世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李广之孙李陵任骑都尉,率领步兵五千人,深入匈奴腹地作战,遭到匈奴八万骑兵的包围,因为矢尽粮绝,援军不至,被迫投降。消息传到长安,举国震惊。汉武帝大怒,下令杀了李陵全家人。司马迁出于爱国惜才之心,替李陵说了一些公道话,认为李陵出身名门,历来作战英勇,爱护士卒,兵败投降乃迫不得已之举,相信他会寻找机会杀敌大将,回归祖国。他的本意是想说明李陵的为人,用来宽慰皇帝,以堵塞一些朝臣趁机诋毁李陵的不实之词,不想汉武帝作了完全错误的理解,认为司马迁是为叛国者游说,并有意影射国舅李广利。司马迁因此获罪,竟被打入“蚕室”,处以宫刑

宫刑是一种最耻辱的刑罚。司马迁身体受到摧残,心灵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侮辱,愁肠百转,痛不欲生。他想一死了之,可是又想到父亲的遗愿,想到尚未完成的史书,怎么也不甘心就此结束生命。这时,汉武帝反而提拔司马迁任中书令(汉朝时,中书令均由宦官担任),“尊宠任职”。汉武帝东巡泰山及到雍州(今陕西凤翔南)祭祀,司马迁都作为从官随行。这说明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兼有宦官和中书令的双重身份,因其博学多才而受到“尊宠”。对此,司马迁本人并不忌讳,他一再声称自己是“刑余之人”、“扫除之隶”、“闺阁之臣”。这些称谓实际上都是宦官的代称和贱称。(www.daowen.com)

司马迁当了宦官以后,心情极其痛苦和矛盾。他有个朋友叫任安,后获罪被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劝其“推贤进士”,以为朝廷荐举人才。司马迁回复一信,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信中,司马迁怀着蒙受奇耻大辱的无限悲愤,倾诉了自己已是“刑余之人”,有辱先祖,不足以“推贤进士”的理由,叙述了因李陵事件而被处以宫刑的始末,以及作为宦官的种种辛酸。他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这样忍辱偷生,幽禁在污泥浊壤中而甘心受辱,原因是恨理想未能实现,庸碌无闻,终结一生,而文章著述不能流传于后世”;“如果我真能写成这部书,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志同道合的人,传播到通都大邑,那么我就偿还了受辱的孽债,即使杀我一万次,也不后悔!”

司马迁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从“西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左思明)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因此“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写一部史书的宏愿。但是,受刑的经历常常唤起他被损害被侮辱的回忆,“每念斯此,汗未尝不发背沾衣”。当然,他的著述事业也从这里得到了力量,愤怒之情和不平之声每每流于笔端。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劳动,约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不朽的著作——《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体裁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本纪十二篇,以朝代或帝王为主,按年月记其大事,为全书的总纲。表十篇,是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按年代或时期用表格的方式显示出来,以简驭繁,一目了然。书八篇,专记典章制度方面的兴衰沿革。世家三十四篇,专记诸侯世系的活动,其中包括孔子、陈胜。孔子是儒学创始人,汉武帝时儒学已发展到“独尊”的地位,所以孔子被列入世家;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一直被目为“盗贼”,司马迁将他列入世家,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巨大的勇气。列传七十篇,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有单传、合传、类传。其中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司马迁通过自序,叙写了自己的身世以及写作的艰辛过程。

《太史公书》内容十分丰富,除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外,还写了天文、地理、历法、礼制、音乐、财政、经济、水利等等。既写了中原地区的情况,又记载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活动。名为史书,实际上更是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百科全书。作者写作的态度十分严谨,班固汉书》评价说:“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太史公书》在东汉时通称《史记》,开启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它不仅是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是伟大的文学著作。尤其是列传部分,文笔简约流畅,写人物,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写事件,繁简得当,始末详明;写战争,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写故事,娓娓动听,扣人心弦鲁迅先生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为至论。

司马迁在完成了伟大著作以后不久去世。死年与死因不详。书稿由其女儿保存。司马迁女儿嫁给丞相杨敞,生子杨晖。杨晖成人后,“祖述其书,遂宣播焉”。杨晖将外祖父用整个生命写成的著作“宣播”于世,这是对司马迁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司马迁在世时饱受屈辱,死后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人们尊称他为“史圣”,并用各种方式歌颂他和纪念他。他的名字和功绩光照千古,永垂不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