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唐外交中心:朝会与蕃务职责解析

汉唐外交中心:朝会与蕃务职责解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梅村认为史诃耽墓印章文为古波斯语[3]。此后,学者们对史诃耽的翻译身份发生兴趣。本文拟从中书省的主要职责入手,分析史诃耽墓志所反映的中书省外事职能,探讨其所承担的外事任务及翻译人员在中书省的作用。依据两唐书和《唐会要》,以下将唐朝中央政府有涉及蕃务—外事的相关部门及其职能进行列表。

汉唐外交中心:朝会与蕃务职责解析

梁 子 程云霞

宁夏固原出土的入华粟特人史姓家族墓葬为我们认识北周隋唐之际的民族融合丝路交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史诃耽墓志所反映的中书省外事职能,探讨其所承担的外事任务及翻译人员在中书省的作用。研究发现,中书省在外事活动中比鸿胪寺起着更重要作用。

一、史诃耽等史氏家族墓的发现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宁夏固原南郊发现七座东西排列的史姓家族墓地。这些墓葬中的墓志铭显示,史姓家族为昭武九姓中的史国王族后裔,从北魏北周至隋唐初期,一直归化中原王朝,并担任高级将领和袄教萨宝,负责原州地区军马的牧养。其首领在袄教管理与传播、商贾贸易和协助隋唐王朝统一方面作用特殊。多位学者对这批墓葬进行过研究,其中罗丰的《固原南郊隋唐墓地》[1],对史氏家族墓地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研究,并以墓志记载考察了各墓之间的亲属辈分关系。李鸿宾则讨论了史氏家族墓地的族属为昭武九姓之史姓[2]。林梅村认为史诃耽墓印章文为古波斯[3]。此后,学者们对史诃耽的翻译身份发生兴趣。韩香博士的《长安译语人》[4]认为,鸿胪寺和中书省译语人主要是西域胡人,以昭武九姓和突厥回鹘人为主,鸿胪寺以口语为主,中书省以处理公文而需要较多翻译。赵贞在研究有唐一代的译官时,对史诃耽墓志亦有论及[5]。李锦绣在罗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史诃耽墓志所载的仕宦履历,探讨其归唐的过程以及与初唐政治的关系[6]。本文拟从中书省的主要职责入手,分析史诃耽墓志所反映的中书省外事职能,探讨其所承担的外事任务及翻译人员在中书省的作用。

二、史诃耽墓志文

该墓出土了铜镜宝石印章、琉璃饰件、金币铜豆、铜盘、铜环及铜带钩等,但引人注意的是史诃耽夫妇合葬墓的墓志,其文云:

唐故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公墓志铭并序

君讳诃耽,字说,原州平高县人,史国王之苗裔也。……曾祖尼,魏摩诃大萨宝、张掖县令。祖思,周京左师萨宝、酒来县令。父陀,隋左领军、骠骑将军。……高祖太武皇帝,建旗晋水,鞠旅秦川,三灵之命,有归万乘之基。爰肇君遂间行险阻,献款宸极。义宁元年,拜上骑都尉,援朝请大夫,并赐名马杂彩。特敕北门供奉进马、武德九年,以公明敏六闲,别敕授左二监。奏课连最,间在屡闻。寻奉敕直中书省翻译朝会,禄赐一同京职。贞观三年,加授宣德郎。七年,又加授朝请郎。九年又加授通议郎。十三年,又加授朝议郎。十九年,丁母忧。……永徽四年,有诏:朝议郎史诃耽,久直中书,勤劳可录,可游击将军。直中书翻译如故。乾封元年,除虢州诸军事,虢州刺史…固陈衰朽,抗表辞荣。爰降诏书:游击将军史诃耽,久经供奉,年方耆艾,请就闲养,宜听致仕,遂其雅志……享年八十有六,以总章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遘疾终于原州平高县劝善里舍。……夫人康氏,甘州张掖人,父阿孩……,以贞观四年九月十日终于雍州长安县延寿里第。后妻张氏南阳郡西鄂人也,父玄,兖州任城县令。……春秋五十有四,以乾封二年正月一日,遘疾终于平高县劝善里第。粤以咸亨元年十一月廿七日合葬于原州之平高县城南百达原。……咸亨元年十一月庚子朔廿七日景寅勒。”[7]

碑文可以看出:

1.虢州刺史是史诃耽的实职,而不是赠官。乾封元年(666)除授时,他已经84岁,抗表坚辞,第三年(668)就去世,享年86岁。因此其死前最高官职是游击将军(武散官)为从五品上。碑文第一句话中的虢州刺史,应是他的最高荣誉。

2.史诃耽“濯质五材,资神六气。夙成表于学岁,雅操著于冠年”……隋开皇中始释褐平原郡中正。晨朝州府,清言激流水之声;暮还贵里,列骑动浮云之色”。其文化程度较高,体格俊朗,声音洪亮,举止优雅,对汉文化了解较深,具有翻译人员的内外条件。

3.他有两位妻子,康国后裔前妻贞观四年死时40岁,可能就地安葬在长安县。后妻汉人张氏,比他早死一年,比他年轻30岁。咸亨元年合葬,该墓当是与汉人张氏的合葬墓。

4.墓志表明,他的翻译工作得到高宗等的认可,也从而表明,中书省的翻译不仅在省内,更在朝会等活动中直接为皇帝服务。

三、唐代的外事职责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对唐朝职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

高祖发迹太原,官名称位,皆依隋旧。及登极之初,未遑改作,随时署置,务从省便。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侯、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为十四卫府。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府、门下典书两坊;次内坊;次家令、率更、仆三寺;次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为十率府。王公以下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已下。并为京职事官。州县、镇戍、岳渎、关津为外职事官。

又以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特进、正二品。左光禄大夫、从一品。右光禄大夫、正二品。散骑常侍、从三品。太中大夫、正四品。通直散骑常侍、正四品。中大夫、从四品上。员外散骑常侍、从四品下。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散骑侍郎、正五品下。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朝议郎、承议郎、正六品。通议郎、通直郎、从六品。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朝散郎、宣议郎、从七品。给事郎、征事郎、正八品。承奉郎、承务郎、从八品。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并为文散官。

辅国、镇军二大将军,冠军、云麾、忠武、壮武、宣威、明威、信远、游骑、游击,十将军,为散号将军,以加武士之无职事者,改……诸军骠骑将军为统军,其秦王、齐王下领三卫及库直、驱咥直、车骑并准此。诸军车骑将军为别将。其散官文骑尉为承议郎,屯骑尉为通直郎,云骑尉为登仕郎,羽骑尉为将仕郎。

武德九年罢天策上将府[8]

从以上职责划分可以看到:史诃耽的任职属于京职事官中的文官系列,在正七品到正六品上下。

依据两唐书和《唐会要》,以下将唐朝中央政府有涉及蕃务—外事的相关部门及其职能进行列表。

唐代早期各省(寺、署)外事职责一览表

[2]《旧唐书·职官志二二》,中华书局,2011年,第1832页。隋为司蕃郎,皇朝为主客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蕃大夫。见《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08页。

[3]《旧唐书·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851页。《新唐书》卷五十二志第三十七,《百官二》:“中书省……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蛮夷纳贡,皆受而进之。军出,则受命劳遣;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视其疾苦;凯还,则郊迓。有令史十人,典谒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武德四年,废谒者台,改通事谒者曰通事舍人。”记载比《旧唐书》简略而显得模糊。

续表

[1]《旧唐书·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842~1843页。

[2]《旧唐书·职官志二》,中华书局,2011年,第1847页。

[3]《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885页。周曰大行人,秦曰典客,汉景帝曰大行,武帝曰大鸿胪。梁置十二卿,鸿胪为冬卿,去大字,署为寺。后周曰宾部,隋曰鸿胪寺。龙朔改为同文寺,光宅曰司宾寺,神龙复也。《旧唐书》同上第1884页。《唐会要》卷六十六《鸿胪寺》:“龙朔二年,改为司宾寺,卿为正卿。”又记载,天宝八载对九姓、坚昆诸蕃客等,因使入朝身死者,自今后,使给一百贯,副使及妻,数内减三十贯。墓地州县与卖,官给价值。见《唐会要》卷六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361页。

[4]《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二·诸互市》中华书局,2011年,第1895页。《新唐书》卷五十一《百官志一》:尚书省,礼部……主客郎中“突厥使置市坊,有贸易,录奏,为质其轻重,太府丞一人涖之”。

[1]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吐鲁番文书》(第六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2]阿斯塔纳210号墓另一件文书,有“高昌县译语人康”。似乎为官方译语人,但不能确定,当时边疆州县、都护府是否设有专职翻译难以确定。但从切此“译语人”一词也是较早的。

[3]方亚光:《唐代外事机构考论》,《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68~69页。

四、有外国使者与蕃臣参加的朝会

《新唐书》中关于有外国使者与蕃臣参加的朝会、礼仪记载如下:

五礼之一吉礼之宗庙:“大祀:天、地、宗庙、五帝及追尊之帝、后。中祀……小祀……凡祭祀之节有六…三曰陈设……蕃客又于其西,东上。……若宗庙,曰晨裸。…通事舍人分引九庙子孙、从享群官、诸方客使人就位。皇帝停大次半刻顷,侍中版奏“外办”。……皇帝出门,殿中监前受镇珪。通事舍人、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九庙子孙及从享官、诸方客使以此出[9]。封禅礼、天子巡狩礼也有蕃客位。且中书令、通事舍人的地位更加突出[10]。皇帝谒陵…百官、行从、宗室、客使位神道左右,寝宫则分方序立大次前[11]

五礼之“二曰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与其使者”。“蕃主入,鸿胪迎引诣朝堂,依方北面立,所司奏闻,舍人承敕出。称‘有敕’。蕃主再拜。宣劳,又再拜,乃就馆。……侍中版奏‘请中严’‘外办’。皇帝服通天冠/降纱袍,承舆以出。舍人引蕃主入门,《舒和》之乐作”[12]。无疑,这里的舍人指中书省的通事舍人。(www.daowen.com)

五礼之“四曰嘉礼。”其“皇帝加元服”礼仪中“藩客分方各于朝集使六品之南”设位[13]。“皇帝纳皇后礼”“文武九品、朝集、蕃客之位,皆如冠礼”[14]

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额会。设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使之东,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四等以下,分方位于朝集使六品之下。有设门外位……[15]

除这些场合之外,按照常理,皇帝驾崩后的丧礼、皇太子加元服、王子、公主婚嫁、皇帝生日,在唐蕃使都应到场,但史典无载。

从仅有的记载来看,门下省首领侍中在许多朝仪中,充当“主持人”角色,中书省通事舍人和尚书省礼部的主客郎中、门下省的符宝郎则负责具体接待、引领、慰问蕃使的工作。在朝仪过程中,鸿胪寺官员负责将蕃主迎引至朝堂,而朝堂之上的外事接待则交与通事舍人及其部下完成。从《唐六典》的记载可知,北周、隋朝和初唐曾经交往国家和地方政权,多达三百余[16],到了盛唐李林甫撰写《唐六典》时,保持交往的有七十余国。

因此,我们发现,以外事接待为主要职责的鸿胪寺,作为独立的中央政府的一个机构,其外事权限,仅仅限于朝堂之下。外事过程中,鸿胪寺负责辨其嫡庶,划分等级、设定接待规格[17]

五、朝议郎的具体职事

史诃耽墓志记载:“贞观三年,加授宣德郎。七年,又加授朝请郎。九年又加授通议郎。十三年,又加授朝议郎。”从正七品宣德郎始,一步步上升到正六品的朝议郎。中间隔一从六品下,从六品上,正六品下,到正六品晋升四个等级,用了十年时间。

《新唐书》之《百官志》表明通事舍人16人,为从六品下。那么作为正七品的宣德郎自然位处通事舍人之下。其职责就是直接为通事舍人做翻译。如果考虑到有鸿胪寺翻译在场因素,宣德郎可能陪蕃使随同通事舍人进入朝堂之上,直接参加朝仪活动。如果宣德郎再晋升一步就与通事舍人平级,也可陪通事舍人迎引。如果到从六品上以后,可能就直接在堂上班列,直接在唐帝和蕃主之间进行翻译。

因此,作为朝堂上的翻译,其最高级别就是正六品的朝议郎。到了贞观十三年,史诃耽已经做到了翻译的最高级别。在这个位子上,他一直干到贞观十九年,丁母忧。三年母忧结束,似乎没有立即就职,直到永徽四年,高宗可其“游击将军”,大约无实职,而是享受“游击将军”的物质待遇,继续直中书翻译十三年。他可能参加了乾封元年(666)的泰山封禅礼并完成了翻译任务而得高宗信重。为了表彰其业绩,高宗授予他虢州刺史实职,他以年事高(84岁),坚决辞谢不就,并提出致仕,高宗答应,并与其游击将军从五品实职的一切待遇。五品官以上是唐朝的高级官员。

结 语

通过史诃耽墓志铭,结合史籍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看出:

1.《旧唐书·百官志》中的宣德郎至朝议郎等属于中书省官员。史诃耽墓志铭弥补了《百官志》中,缺乏通事舍人上下之间的职务连接的空白。

2.在以朝会为中心的唐朝外事蕃务接待中,中书省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说,占主导地位。这也是高宗后期裴炎任中书令后,中书省地位提高的一种重要因素之一。同时,随着皇室事务宗教事务急剧增多和外事接待中具体事务过多,原来与中书省地位平级的鸿胪寺地位则不断下降,被日益事务化。

3.初唐翻译的最高品级是正六品。

4.外事蕃务接待中,“翻译”虽未明确为一种人,但至少是一项工作或职业,直接将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称为“翻译”不会出现错误,因此不必使用口语中的“译语人”指代进行翻译的人。虽然碑文中“寻奉敕翻译朝会”,而非“朝会翻译”,“翻译”一词在此碑文中做动词使用,但距将职业人职业名词化,仅隔一步之遥。

(梁子 程云霞: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固原博物馆馆长)

【注释】

[1]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2]李鸿宾:《史道德族属及中国境内的昭武九姓》,《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第54~58页。

[3]林梅村:《固原粟特墓所出中古波斯文印章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第50~54页。

[4]韩香:《长安译语人》,《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第28~31页。

[5]赵贞:《唐代对外交往中的译官》,《南都学坛》2005年第6期,第30页。

[6]李锦绣:《史诃耽与隋末唐初政治——固原出土史诃耽墓志研究之一》,罗丰主编:《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宗教与历史》,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49~60页。

[7]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71页。碑文照片见程云霞主编:《固原历代碑刻选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3页;碑文拓片见樊英峰、梁子主编:《武则天时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6页。

[8]《旧唐书》卷四十二《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783~1784页。

[9]《新唐书》卷一三《礼乐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24~325页。

[10]《新唐书》卷一四《礼乐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543~55页。

[11]《新唐书》卷一四《礼乐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60页。

[12]《新唐书》卷一八《礼乐八》,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07页。

[13]《新唐书》卷一七《礼乐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95页。

[14]《新唐书》卷一八《礼乐八》,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07页。

[15]《新唐书》卷一九《礼乐九》,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25页。

[16]《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凡四蕃之国经朝贡已后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盖三百余国。今所在者,有七十余蕃。(谓三姓葛逻禄,处蜜,处月,三姓咽蔑,坚昆,拔悉蜜,窟内有姓杀下,突厥,奚,契丹,远番靺鞨,渤海靺鞨,室韦,和解乌罗护,乌素固,达未娄,达垢,日本新罗,大食,吐蕃,波斯,拔汗那,康国,安国,石国,俱战,提孛攵律国,罽宾国,东天竺,西在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吐火罗,米国、火寻国,骨咄国,诃毗施国,曹国,拂菻国,谢䫻教时山屋驮国,狮子国,真腊国,尸科佛誓国,婆利国,葱岭国,俱位国,林邑国,护密国,怛没国,悒怛国,乌苌国,迦叶弥罗国,无灵心国,苏都瑟那国,史国,俱密国,于建国,可萨国,遇曜国,习阿萨般国,龟兹国,疏勒国,于阗国,焉者国,突骑施等七十国,各有土境,分为四蕃焉。)其朝贡之仪,亨燕之数,高下之等,往来之命,皆载于鸿胪之职焉。”(《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29~130页)

[17]《唐六典》卷一八《大理寺鸿胪寺》:鸿胪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而供其职务;少卿为之贰。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凡二王之后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以上尚书。若诸蕃大酋渠有封建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凡天下寺观三网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为众所推者补充,上尚书祠部。凡皇帝、皇太子为五服之亲及大臣发哀临吊,则赞相焉。(《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