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怀
赵文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中国古代史领域,特别是隋唐史方面多有建树。今年适逢赵先生八秩华诞,作为先生的学生,我为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感到自豪,并衷心祝愿先生福如东海,健康长寿!
我与赵老师相识已经36年了。因在师大工作,与老师见面的机会较多。承蒙老师耳提面命,受益良多,故常怀感激之心。最近,同学们商议为赵老师出版祝寿文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赵老师是一代名师,带过的本科生很多,研究生也有二三十位。对于赵老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趁此机会说说赵老师给我的十四封来信,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敬意。
赵老师给我的十四封来信,写于1983年9月至1985年6月之间。当时我在陕西省榆林中学任教,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教师。三十多年来,我的许多信件都丢失了,但这十四封来信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看来这些信件是很珍贵的。
一
我是1979年9月考入陕西师大历史系的。第一学期杨育坤老师给我们讲先秦史,何清谷老师讲秦汉史。二位老师都讲得很好,激发了我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当时史念海先生提倡学术交流,系上通知要与西大历史系联合举办学术讨论会,鼓励学生参加。我当即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论文”,题为《论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交给系上,希望能够参加这次会议。一个月以后,班长找我谈话,说经赵老师审阅,论文尚不成熟。当时我并不知道“赵老师”是谁。第二学期,赵老师给我们讲隋唐史,我才知道“赵老师”的名字叫“赵文润”。第一堂课,大家就被赵老师的讲课风采所吸引。赵老师鼓励大家学着写文章,并说:“我看过你们班同学写的《论诸葛亮》,一万多字,了不起呀。但文章开头太长,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话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当时很尴尬,但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短处,也开心地笑了。学识渊博,口若悬河,这是我对赵老师的最初印象。
1980年下半年,杨德泉老师给我们讲宋元史,孙达人老师讲明清史。我也很喜欢这些老师讲课的风格,并敬重他们的学问,但似乎更喜欢隋唐史方面的内容。于是就带着一些问题冒昧地找赵老师向他请教。赵老师非常热情,解答了我的问题,并建议我多读历史文献和今人论著,学会研究,学会写作。从此我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课余时间经常泡在图书馆的线装书库里。读书越多,遇到的问题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浅薄,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1981年上半年,进入近代史学习阶段,在学习鸦片战争相关内容时,被林则徐禁烟抗英的事迹所感动,遂翻阅大量资料,撰写了《林则徐的禁烟抗英与爱国主义》,因与赵老师比较熟悉,就将稿子交给赵老师审阅,并向赵老师表达了想读近代史研究生的愿望。赵老师说我国研究近代史的重镇在东南地区,西北高校没有优势,建议我关注中国古代史,同时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认真修改。经过赵老师的修改,这篇文章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定稿交给主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杨育坤老师,杨老师看后夸奖了我,并决定在该刊中登载。这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对我有很大的鼓舞。于是我又写了《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脱离”群众说质疑》,请邵宏谟老师和赵老师指导。邵老师说我基础好,鼓励我学近代史。赵老师继续建议我关注古代史。后来经过权衡,我最终把学习和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古代史的隋唐史方面。
1982年,农民战争史研究方兴未艾,孙达人老师的论文在学术界反响强烈。赵老师发表在《人文杂志》上的《重评刘邦项羽的成败原因及其是非功过》一文获得一致好评。我一时心血来潮,也想研究农战史方面的问题,就向赵老师请益。赵老师说唐末农民战争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了,建议我研究隋末农民战争。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我写成了《关于隋末农民战争的几个问题》,请赵老师看有什么问题。赵老师充分肯定了文章的价值,建议将该文分为两篇投出去发表。后来,在教育实习期间,我根据赵老师的建议,写成《对〈洺州降唐史释〉一文的商榷》和《关于窦建德评价的几个问题》,分别投给《江汉论坛》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很快接到了用稿通知。1983年4月,我拿着用稿通知和已发表的其他文章向赵老师汇报。赵老师很高兴,鼓励我考研究生,将来从事隋唐史的教学与研究。当时赵老师很忙,我主动提出帮赵老师抄写他所写的文章,并为他搜集一些资料。赵老师开始不肯,我说这对我也是一种学习和训练,赵老师就把他的一些手稿交给我抄写,并让我搜集研究韦皋和唐高宗的资料。转眼到了毕业时间,我被分配到陕西省榆林中学。离校前我把抄录的文稿和收集的资料交给赵老师,依依不舍地与他告别。赵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要放弃考研的理想。我再次被他的真诚所感动。
1983年8月,我奉命前往榆林中学任教。榆林中学是一座塞上名校,但我起初对它并不了解。到达榆中的当天,我当上了初一一班的班主任,第二天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当时我已感受到榆林人民的淳朴和榆中老师的善良,但在那个陌生的环境中,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么样,也没想到赵老师会给我写信,更没想到在短短的两年间会给我写十四封信。
二
我到榆林中学后不久,给赵老师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我工作和学习的情况。9月7日,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一封来信。这封信是从西安铁路局临潼疗养院寄出的。全文如下:
双怀同志:
来信收到了,知你已走上工作岗位,当上人民教师,我首先向你表示祝贺。我相信你无论在教学上,或在班主任工作上,都会做得很出色。你是不会辜负党和人民期望的。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高考评卷工作。其间支气管炎又大发作,咳喘严重,虽坚持到评卷工作结束,但咳喘更加厉害。校、系领导让我去临潼疗养一个月,从八月一日至九月一日。到疗养院后,经过水疗、超短波电疗、吃中药等,至十日已明显好转,随后已不咳喘了。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争取根治,我申请推迟一、二周返校,结果校、系领导批准我再继续疗养一个月,到十月一日返校。我很感激领导上的关心。这也反映出教师地位的提高。今后讲师以上的教师都有疗养的机会。
因为集中时间治病,这一个多月没做什么学问。以后的二十多天,准备在积极治疗之余,把选修课的讲稿再补充、修改一下,文章只好暂时不写,以后再写吧。
我对你只有一个希望: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优异成绩。对唐史研究的兴趣不能放弃,待以后有机会争取报考研究生。我对你的帮助很有限,只能是互相鼓励,共同提高。以后如因工作太忙,不能及时回信,请你谅解。
祝你身体健康!
友:文润
1983年9月2日于临潼
我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来信,感到很亲切,决心克服眼前的困难,做好教学科研工作,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于是,虚心向榆中校长宗秀槐先生和史地组名师王永霄、陈学智、于海河等人请教,很快融入榆中的老师和学生中,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走上正轨。
11月初,我的教学工作得到校领导的充分肯定。于是我开始抽空从事学术研究,在自己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写成《论唐代酷吏兴起的原因》《唐代酷吏的特点》《唐代酷吏的作用》三篇文章,寄给赵老师,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并表达考研的想法。12月下旬,我同时收到了赵老师的两封信:一封信说:“来信及三篇文稿均已收到,因工作繁忙,迟复几日。这学期我给三年级讲《历史人物评传》(选修课),给四年级讲《唐史专题》(仍是接牛致功同志的课),给省委党校和我校夜大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另外,还有十几篇学生的文章让我修改。因此,几乎没有时间读书。”“你来信说想报考研究生。我支持你的想法和行动。不过今年报考的人很多,你要下功夫才有希望考取。最近教育部某负责人讲话,今后高校晋升讲师一般要从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择,晋升副教授一般要从博士研究生中选择。此讲话在《高教战线》上登出之后反映强烈,我系未获得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青年教师如胡梦琪、张英利、阎瑞生等都报考研究生(在职),所以你要下最大的决心和苦功才行。今年(即1984年)计划招研究的学科我系有七门(先秦史、古籍整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苏联史、历史地理、中日关系史),唐史暂不招。你报考什么,由你自己决定,当然也可考报别的学校。”“你的那篇文章的目录在《光明日报》登出后,我真为你高兴。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努力,你已开始步入史坛,可以独立撰写论文了。今后的道路还长,还会有坎坷,全靠你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毅力。我期待你的成功。你须集中时间和精力复习功课,不必回信。”另一封信夹在杂志中,信中写道:“《江汉论坛》编辑部给你寄的材料,被校收发室退回又寄来。我爱人发现后拿来交给我,我同时教三门课,太忙,没立即给你寄去。今省委党校的课已结束,缓了口气,现给你寄。编辑部给你两份杂志,你的文章单篇十份(我留下一份,替你宣传),你的三篇文章待我详改后再寄给你。”看了这两封信,我深受感动。心想要不是赵老师关心,我连自己发表的文章都看不到,怎么还会知道考研的这些信息?一定要努力工作,绝对不能给老师丢人,要给母校争光。
转眼到了深冬,北风呼啸,沙尘肆虐,榆林气温常在零下二十度左右。这对我这个出生在铜川的人来说是个考验。我住在一间小平房中,室内生着火炉,坐在窗前仍感到寒冷。我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到教室生火,带领学生早读、做操,然后上课、批改作业……到晚上十一点多,已经相当疲惫,但再困再累也要坚持学到深夜。鉴于陕西师大不招隋唐史研究生,我报了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希望追随胡如雷先生学习隋唐史。我在大学期间,曾听过胡先生的一场报告,也读过他的《李世民传》和几篇文章,但对河北师大的招生考试情况并不了解。另一方面,教学工作确实太忙,没有多少时间用来复习。到底考不考,能不能考上,心里没有一点底,就给赵老师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困惑。
三
1984年春节,我没有回老家陪父母过年,继续留在榆林复习备考。榆中的老师们对我这个外乡人很关心。新上任的黄振国校长和王永霄副校长请我到他们家吃饭,建议我到大街上看秧歌,还说学校要重用我,希望我好好在榆中干一番事业。
1月28日,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四封来信。信中说:“得知你报考胡如雷先生的研究生,我很支持。胡先生学识渊博,著述甚多,是海内外知名学者。你如能如愿考上,其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所以我劝你集中时间、精力复习功课,外语与唐史要格外下功夫。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拼搏之时也!不过,要合理安排时间,不可疲劳过度。”从这封信中,我看到了赵老师可贵的品质,感受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虽然外边天寒地冻,但我的心里暖烘烘的。
新学期开始后,我的教学任务增加了,又奉命兼任团委工作,整天忙忙碌碌。研究生考试如期而至,虽然参加了考试,但感觉不太理想。就将考试情况向赵老师做了汇报。不久,我身体感到不适,受不了榆林的风沙,又写信给赵老师,问有没有调回关中的可能。三月下旬,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五封来信。赵老师说:“三封来信均收到,没有及时回信,让你着急了。没有及时回信的原因是最近旧病复发,咳嗽、气喘厉害,连打了两个星期的青、链霉素,才逐渐好转”。“这学期延安大学邀请我们系派人前去上历史课。我本想去讲一段,看看延安,同时向他们推荐你。但身体不好,四月下旬以后本系又有课,只好不去了。……延大缺人,但据说如去新人,需几年内不考研究生,否则很不容易调去,可又走了。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你还年轻,既有志深造,如今年未考取,不妨再奋斗两年。”我没有想到,赵老师在遭受病痛折磨的情况下,仍然惦记我这个远方的学生,没想到他这样看重我,甚至想给延大推荐我。我彻底被感动了。
从四月到五月,我在教学之余一直等待河北师大的消息,但始终没有等到。我想肯定是名落孙山了。但我并没有气馁,一有空就跑到红石峡等地考察,或到斌丞图书馆、榆林图书馆看书,先后拜读了史念海先生的《河山集》和侯仁之先生的《步芳集》,几乎翻遍了榆林地方志,撰写了《榆林引水拉沙史话》等十余篇与陕北黄土高原历史文化有关的小文章。心想考不上研究生,也要当一名能研究、会写作的好老师。榆林中学和榆林教育局的领导对我的表现很满意,决定提拔我当榆林中学团委副书记(书记空缺),在从事教学的同时,主持榆中团委的工作,又鼓励我去徐州参加培训。我将这些情况写信告诉了赵老师,请他不要挂念。
七月下旬,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六封来信。其内容如下:
双怀同志:
两封来信都收到了,因工作太忙,没及时回信,请谅解。
今去信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明年招收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班15名,明年2月考试。考试科目估计有:中国古代史、世界通史、古文献、外语(英、日、俄任选)、综合课。除在本校招收几名在职生之外,从社会上招生,学制三年,结业后经毕业论文答辩合格授予硕士学位,由国家统一分配,其中优秀者我室(古代史教研室)要选留几名。入学后可根据本人兴趣分为上、下两段,隋以前导师是何清谷、杨育坤老师,隋以后是杨德泉和我。你如想报考,切莫错过时机,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争取一举考中。这事系上刚决定不久,上报了,尚未批下来,估计会批准的。在这半年内,你不要再去撰写论文,亦不必去徐州参加讲习班,要集中精力准备考研究生,使出全力拼搏一番。这事待定下细则后,我会去信告知的。
本学期我给83级讲隋唐史,刚考试完毕就参加高考阅卷,明日结束。昨天张建刚来我家,他和杨增强听到这一消息后,都决定报考。估计竞争者不少,你应充分估计自己的实力,不可以为这会轻而易举地考上。
祝好!
校友:赵文润
1984年7月21日
赵老师的这封信再次激起了我考研的欲望。系上刚刚决定要报研究生班,还没批下来,他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可见他一直把我挂在心上。我从内心感激他,下决心再考一次。当即给赵老师写信,表示回老家探望一下父母,就好好复习功课。8月上旬日,我匆匆告别父母,从铜川返回榆林。8月19日,收到赵老师的第七封来信。赵老师说:“没想到你这么快回到榆中。这说明你复习功课的心切,考中愿望的强烈。这是个好兆头。我衷心希望你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排除一切干扰,全面系统地复习好各门功课,争取高分数,榜上有名。”同封信中还夹上了一张我大学毕业时与他合照的相片。
四
1984年8月,榆林天高气爽,风轻云淡。假期,我在备课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复习,日子过得忙碌而又充实。开学后,情况发生变化。我从初中部调到了高中部,开始给高中学生讲授世界史。由于带课较多,加之团委的工作也比较多,可用来复习功课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学校为了稳定教师队伍,规定原则上工作五年以上才能考研,这使我深感苦恼。教师节前夕,学校开表彰大会,我被评定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不少同事建议我放弃考研的想法,专心从事基础教育。就在这时,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八封来信。信的全文如下:
双怀同志:
工作很忙吧?功课复习的怎样?
暑假所议之事,今已有变化:开学后校科研处通知历史系:经处研究,历史系招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班一事不拟上报。据说,因为我系已有中古史硕士研究生授予权,他们想通过申报研究生班,再争取几个学科的硕士权。又经我系及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研究,决定改为分段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准备招生的有:
斯维至:先秦史(主要是商周史),3名,(已定)。
何清谷、杨育坤:战国、秦汉史,2~3名(以下待批)。
牛致功和我:隋唐史,2~3名。
杨德泉:宋史,2~3名。
这样,所招研究生与全国其他导师制研究生将享有同等待遇,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即可授予硕士学位。我室招生目的是为我系培养教学与研究人才,当然亦面向全国。我本不想参加,想再多积累一些成果,不必为此分散精力,但其他同志鼓励非招不可,加之我想争取你为我之助手,所以才同意,协助牛老师带研究生。我想,这个机会难得,你就决心报考隋唐史研究生吧。当然,这一改变,招生名额少了,难度就更大了。不过,就你原来在唐史方功夫较多来说,也有长处可用。衷心希望你在功课上多下功夫,外语、政治课等都应有合格的分数。否则我也没有办法。
我很忙。十月二十日将去厦门参加“敦煌吐鲁番学、唐史研究与座谈会”。会议一结束即去成都参加“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术讨论会”(11.6~13开会)。
祝你国庆节快乐!
赵文润
9月25日急书
在这封信中,赵老师告诉了陕西师大历史系最新的研究生招生信息,并表达了让我给他当助手的想法,我为此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我听说刘九生老师就是孙达人先生的助手。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不参加考试对不起赵老师的关爱,便找榆中领导谈想考研究的事。校领导爱惜人才,说学校对我很器重,现在学校师资奇缺,作为团委书记,不要带这个头,还是安心在榆中教书,这样会有更好的前途。说心里话,在榆中干了一年时间,我对这所塞上名校也产生了感情,我爱我的学生,也喜欢教书,但总是放不下考研的事。十一月下旬,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九封信。赵老师说:“我昨天刚从成都开会归来。这次厦门、成都开会,收获很大……我与牛致功老师招收隋唐史研究生三名之事,已经公布于众,十二月一日至五日报名,二月初考试。考试科目:隋唐史、中国古代史、古文、世界史、外语(英、日、俄各选一门)、综合课六门。按规定,考研有关事宜要与校科研处研究生科直接联系。你可抓紧办理,不要错过时机。”看了这封信,我暗下决心要参加考试。白天不能复习,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下苦功夫。
五(www.daowen.com)
1984年11月中旬,榆林又进入寒冬。我的寝室生着火炉,但放在门口的脸盆依然结冰。有一天我感到寒泠,咳嗽了几声,忽然想起赵老师有咳嗽、哮喘的老病,又想起毕业离校时赵老师说陕北“羊皮上衣”保暖,有机会帮他买一件的事,便托人从定边县买了两件皮背心寄给他,并在信中说明这是送给他保暖的。不久,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十封来信。
在第十封来信中,赵老师似乎比较严肃。他说:
双怀同志:
来信及所寄两件皮背心均已收到。原托你买一件无面羊皮上衣,谁知你竟买来两件皮背心。背心既已寄来,我只好收下。你不要钱,我是决不会要的。从邮局寄去30元,作为两件背心的购款。你我友谊归友谊,但买东西一定是要给钱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决不能在我们教师身上沾染!
我确实太忙了,就此搁笔。
文润
1984年11月22日
这封信使我很尴尬,只好将他寄的30元钱收下。说实话,我寄背心只是想对老师表达谢意,只是为了让老师御寒,根本没有半点别的意思。这与“不正之风”有什么关系?他这么关心我,我就不能关心他吗?由此我进一步认识到赵老师高尚的人格,更增加了对他的敬意。
十二月初,我再次找榆中领导谈报考的事。校长了解我的心事,终于同意报考。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赵老师。很快,又收到了他的第十一封信。
双怀同志:
功课复习的怎样了?近日给你寄去一卷印刷品——《人文杂志》第五期和近作(初稿)两篇。你可看看。《论韦皋》一文,承蒙你帮助搜集资料,在此致谢!
按规定,考生有关考试之事应与有关学校研究生科联系,不与导师直接通信。最近已有山东、湖南等地学生来信,要求报考我们的隋唐史研究生,并请指导。我与牛致功老师商量,一般不回信。今后为避嫌,在一段时间内,你亦应少来信;另外,你正忙于复习,我正忙于讲课,时间十分宝贵,不必频繁通信。关键是你要集中精力,刻苦攻读,牢固记忆,全面掌握各科内容。
你是有在高校任教和从事科研的才能的。正是从这点出发,我对你十分关切。希望你在临考前一两个月再努力一番,争取考上。
文润
1984年12月11日
我知道赵老师是怕我问他与考试有关的问题。其实,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也懂得法纪,怎么会向他提出分外的要求呢!从这封来信中,我看到了赵老师刚正直率的性格和公私分明的作风。
六
1985年2月13日至2月16日,我在榆林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总体感觉考得可以。春节过后,我像往常一样承担了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但心里总是惦记着考试的成绩。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在红石峡野炊,考察镇北合、白云山等名胜古迹,又带学生在沙漠深处植树。每天都盼着来信,可是没有一点信息。直到3月下旬,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十二封来信。在这封来信中,赵老师说:
双怀同志:
有关文件规定:研究生考试成绩不通知本人,也不得查询试卷。你的考试总成绩我至今尚不知晓,但我估计,不久(四月中旬)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会给你寄去令你兴奋的好消息。你不必焦急,耐心等待。有空查一些有关女皇武则天的资料,为将来撰写《武则天传》打好基础。现在将精神轻松一下,养精蓄锐,准备攀登科研的高峰,协助我与牛老师不断加深对隋唐史的研究,共同为祖国四化做出贡献。
祝好!
赵文润
1985年3月24日
看了这封信,我想这次可能考得真不错,看来有一定希望,不然赵老师怎么会这样说呢?他可能知道总体考试情况,只是按规定不能告诉我。由于不知道成绩,也未接到招生办的通知,还是不免有些焦虑。
4月9日,我终于接到了陕西师大研招办的来信。信中说:
王双怀同志:一九八五年招收硕士生考试评卷工作已经结束,根据考试成绩,你被初选为脱产的硕士研究生。免予复试,等候正式录取通知。
陕西师大研招办制
4月6日
我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同事,心里暗自庆幸,这次可能真的要“及第”了。然而,几天以后,我又突然接到师大研招办的加急电报,让我在4月20日前到师大历史系参加复试。我不知道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便立即请假,返回阔别将近两年的母校。
4月19日晚,我到达师大,看到当年住过的宿舍,还贴着自己所写的毛笔字,感到很亲切,但宿舍里住的学生一个也不认识。在校内一个简易的招待所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前来面试的任士英、贾云等同学。第二天在面试点看到赵老师和牛老师,心情非常激动。面试进行得很顺利,压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复试结束后,赵老师特意叮嘱我到榆林后继续搞好工作,并就撰写《武则天传》谈了一些想法。我满怀喜悦的心情,踏上了返回榆林的旅途。
七
回到榆中后,我一方面抓紧给学生补课,一方面在斌丞图书馆系统翻阅两《唐书》及《资治通鉴》等书,搜集有关武则天的资料。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但心里高兴,并不觉得累。
5月3日,我收到了赵老师寄来的第十二封信。信中大意是说:系领导告诉他研究生招生方案已报教育部,估计不会有大的变化。目前他正在录制电视剧《无字碑》,让我查一些关于“无字碑”的资料,整理成简短文稿寄给他。撰写《武则天传》一事,可着手搜集资料。我当即照办。
5月23日,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十三封来信。兹照录如下:
双怀同志:
你好!两封来信均已收到,谢谢。关于《无字碑》,麻烦你费心摘录了许多字句、解说。但我需要的是:今人几种对《无字碑》的解释究竟根据的是什么史籍或文物?近信所谓王、杨“有关无字碑研究的最新成果”,尚很难说是研究成果,因为皆言“据说”、“传说”,据什么说?如无史籍、文物根据,仍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信末所附金石书志目录确是寻找根据的途径,奈何我目前忙甚,只好不去查了。
电视片《无字碑》月底录制毕,争取六月中旬播映。你远在陕北不必为此劳神。
最近接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邀请,请我带论文于8月5日至15日参加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召开的学术年会。我决定参加,论文拟题《试论六至八世纪吐鲁番地区租佃契约关系发达的原因》,时间紧迫,要求6月份寄到北京。你如有这方面的资料,可来信告知。如无,亦不必勉强。我想弄个入场券总还可以的。只不过你尚没入学,不便同行。
学校在上报方案时,问你有无论文发表,我写了证明材料,把你那份文章目录用上了。估计会批准的。
附订单一份,你可买一本。
祝好!
赵文润
1985年5月19日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赵老师的第十四封来信。赵老师在这封信中说:“研究生录取通知,待教育部批复下达后即发,估计七月中旬以前会发到考生手中……前天见到胡戟,谈到广元会议,他希望我去参加。我争取参加,并推荐你参加,他表示同意。名额有限,会议规模四十人左右。你要准备一篇论文,牛老师正准备论文,亦可能参加……。待接到正式录取通知书后,你要抓紧按规定办理入学手续。原来商议的撰写《武则天传》的计划不变,望你继续搜集资料。我没去过山西文水县。你那里距离文水近吗?如交通不便也就不必去了。我的工作太忙,另不多叙。”落款时间是6月22日。
八
1985年7月初,我接到了入学通知。七月底,我向榆林中学的相关人员移交了自己的工作,然后直接到山西文水武则天故里进行考察。回到西安后,向赵老师汇报了考察情况和资料收集情况,并在赵老师的指导下起草了《武则天与宰相》一文,作为参加武则天研讨会的入场券。9月14日,我正式入学报到,跟随赵老师和牛老师攻读隋唐史。我们这一届共有六个学生,贾云、任士英、赵强、李万生、张喜平和我,都成了牛老师和赵老师的开门弟子。
我们非常珍惜读研究生的机会。三年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学习研究和写作的方法。赵老师对我依旧严格要求,关爱有加,经常向我讲述学术前沿和研究方法。我在赵老师的指导下起草了30多万字的《武则天评传》。赵老师对书稿进行了一些修改,从而提高了本书的学术水平。后来这部书稿由三秦出版社和台湾世一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分别用简体字和繁体字出版,并被译成韩文。
1988年6月,我们六位师兄弟顺利毕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我有幸留在陕西师大历史系工作,继续追随各位老师从事教学研究。赵老师的本意是要我给他和牛老师当助手的,可是当时学校已没有“助手”的编制,我与其他青年教工一年,有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所以留校之后,并没有能帮助老师做太多的事情。对于老师多年的关照,我无以为报,常常因此感到不安。后来赵老师退休了,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也越来越多,与老师见面的时间也比以前更少了。赵老师退休之后仍在简陋的书房中耕耘不辍,写出了大量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我对赵老师十分敬佩,常把老师作为学习的楷模,虽然身不能及,但仍在不断努力。
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榆林已经30年了。三十年来,我的许多信件都丢失了,但我仍珍藏着赵老师的这十四封来信。从这些信件中,可以看出赵老师是多么敬业,多么关爱学生,可以看出赵老师的品质和情操。赵老师关爱的学生很多,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相信大家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时值赵老师八十华诞,我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讲,但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现在把赵老师的这十四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算是对老师的一种祝福吧。
(王双怀:85级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