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有关军国大事的决策权,由凌驾于内阁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也称国议,全由统率八旗的满洲王公贵族组成,他们掌握兵权,经过他们研究决定的事,称议政王大臣决议,对皇帝也有约束力,内阁只是一个执行议政大臣决议的办事机构而已。多尔衮运筹帷幄,统一全国,功高权重,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决定大政方针,议政王大臣会议听其摆布。清世宗即位,继续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满兵入关以后,正规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称为额设制兵。八旗兵是满洲在关外原有的军队,它源于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满洲早期的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其户口编制大致是这样的:每三百人编为一牛录(满语“大箭”,汉语译为佐领),五牛录编为一甲喇(满语“队”,汉语译为参领),五甲喇编为一固山,每个固山各有黄、白、红、蓝颜色作旗帜,因此汉语把固山译为旗。原先人少,只分四固山(旗),以后人口增多,又增加四固山,在原来旗帜周围镶一道边,即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起来称为八固山,即八旗,约六万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每旗由一个满洲贵族管理,称为固山额真,译成汉语就是旗主,以后改称固山昂邦,意即都统。满洲入关时,满洲、蒙古、汉军各有八旗,实际已有二十四旗,习惯上仍称为八旗。编入八旗的人称为旗人或旗下人。顺治以后,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成为上三旗,因为皇帝原是这三旗的旗主,所以这三旗后来号称“天子自将”,皇帝的警卫也由这三旗的子弟担任。其他五旗成为下五旗,不担任皇帝的警卫,只管贵族王公的事。

八旗兵入关时,人数不到十万,战斗力很强,统一全国,所向披靡。入关后,八旗有京营(禁旅)与驻防之分,京营任卫戍京师之责,以满蒙八旗为限;驻防负地方镇抚之责,与汉人分城而居,开始时仅驻于东北、直隶、山东、山西,后推广至各省。在军事重地设置将军、都统等职。将军位高权重,可监视总督、巡抚,分驻江宁杭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宁夏、绥远。八旗兵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城内外,约有十二万人,在各省驻防的约有十万人,合计二十二万多人。承平日久,享乐腐化,八旗子弟们游手好闲,不习武艺。顺治七年(1650年)以后,八旗满洲兵、蒙古兵战斗力下降,新旧汉军成为主力,顺治十四年清世祖公开承认“今八旗人民怠于武事,遂至军旅隳敝,不及曩时”。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毫无战斗力,只得仰赖绿营兵。

绿营兵是入关后改编或新招的汉军,因军旗绿色,又称绿旗兵。在北京的称巡捕营,隶属于步军统领,列汛分营,约一万人,各省有六十余万人,一省多者六七万,少者万余。有各省总督统辖的督标,巡抚统辖的抚标,提督统辖的提标,总兵统辖的镇标,将军统辖的军标等,标下设协,协下设营,营下设汛。三藩之乱时,清朝统治者先后动员了绿营兵四十万,每遇战事都是绿营兵在前,八旗兵在后。清中叶以后,绿营兵也不堪战斗,不得不依靠各地的乡勇、团练。

清初,中央政府机构仿照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六部都察院。内阁由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的殿阁大学士组成,殿阁大学士满汉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员,它是最高行政机构,其职能主要是对各级衙门的奏章草拟处理意见供皇帝裁决,即所谓“票拟”。雍正初年军机处成立后,内阁成为虚设机构,有名无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满汉各一员,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意在满汉官互相牵制,其职权比明朝大为削弱,无权决定大政方针,只限于办理具体事务。都察院设左都御史满汉各一员,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二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由外省总督、巡抚兼任。其职权也较明朝逊色,已无封驳诏令、巡按各省之权,仅限于稽查官府、纠察有司而已。大理寺设卿,满汉各一员,少卿满汉各一员,复审刑部重大疑案,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此外还有理藩院(掌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民族事务)、通政使司(掌内外奏章提送)、国子监(太学)、钦天监(掌天文历法),以及管理皇室事务的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詹事务、宗人府等。以上机构大抵与明朝相仿,所不同的是废除了明朝宦官的二十四衙门,设立内务府,由王公贵族为总管大臣来管理宫廷事务,由上三旗的包衣(家奴)承担宫内各项差役。

但是有关军国大事的决策权,由凌驾于内阁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也称国议,全由统率八旗的满洲王公贵族组成,他们掌握兵权,经过他们研究决定的事,称议政王大臣决议,对皇帝也有约束力,内阁只是一个执行议政大臣决议的办事机构而已。这种体制很容易滋生议政王大臣擅权跋扈的倾向。

清世祖福临入关时年仅六岁,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多尔衮运筹帷幄,统一全国,功高权重,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决定大政方针,议政王大臣会议听其摆布。郑天挺《多尔衮称皇父之由来》认为,“皇父”非伦常之通称,满洲旧俗之亲贵爵禄,无其他不可告人之隐晦原因。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逝,世祖亲政,皇权有所提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也有所扩大。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十四岁的清世祖去世,民间传说,世祖痛悼董贵妃之死,前往五台山清凉寺出家,其子清圣祖五次去五台山寻访。这些毕竟是传说,不足凭信。清世祖对于多尔衮的独裁摄政十分恼怒,临死前留下遗诏,由四名元老重臣来辅佐清圣祖玄烨,国家大权操纵在辅政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名议政王大臣手中。鳌拜与遏必隆联手对付苏克萨哈,而索尼采取折中态度。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病死,鳌拜与苏克萨哈极端对立,发展到后来,鳌拜诬告苏克萨哈“怨望不欲归政”,以二十四条大罪迫使皇帝下令处死了苏克萨哈。鳌拜终于大权独揽,擅作威福,党比营私,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www.daowen.com)

康熙八年(1669年),十八岁的清圣祖初露雄才大略,果断地逮捕了鳌拜,以三十条罪状判处他死刑,鉴于他的武功减为终身禁锢,把鳌拜的党羽一网打尽。清圣祖在剪除鳌拜时依靠了内大臣索额图,索额图及其党羽因而得势,于是又出现了索额图擅权的局面,以后又出现了明珠擅权的局面。这使清圣祖深感有必要采取措施削弱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加强皇权,于是他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选择才品兼优的汉人官僚作为词臣,替皇帝起草谕旨、批答奏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受到削弱。据朱金甫的研究,南书房的职责主要是在皇帝退朝之后陪侍皇帝讲读经史、论古谈今,或从事文字翰墨方面的研讨,对康熙时期南书房的政治作用及其历史地位不宜估计过高。

清世宗即位,继续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首先,为了确保“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使旗人只知有皇帝不知有旗主,削弱八旗旗主的权力,并对他们进行监督。康熙末年清圣祖派诸皇子管理八旗事务,清世宗继承这一做法,明令管理旗务的亲王、郡王为都统,把八旗的军政大权控制在皇帝手中。其次,为了打击议政王大臣恃权跋扈的气焰,清世宗在宫内建立军机房。军机房是南书房的进一步发展,选择亲信满汉大臣参与机务,处理军机大事。以后又把军机房扩大为军机处,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成为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若干人组成。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军机章京从内阁和各衙门中考选。开始时,军机大臣负责起草诏令,后来改为专由军机章京承办。军机处拟好的诏令,不经过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奏折也不再经过内阁直接送军机处,由军机处议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皇权的进一步强化。钱穆《国史大纲》说:军机处并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省直接发布命令。军机处不过是清皇室的御用机关,不得目之为政府中之最高枢机。清世宗死,子弘历继位,即清高宗(乾隆帝),再无辅政大臣的擅权僭越的威胁。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高宗为了彻底消除八旗旗主干政之权,下令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也沿袭明制,设省、道、府(州)、县四级。全国分十八个省和五个特别行政区,十八省是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五个称为藩部的特别行政区是内蒙古、青海蒙古、喀尔喀蒙古、西藏、新疆。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或巡抚,总督、巡抚在明朝是中央临时派往地方的差遣官,清朝成为常驻各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总督一般统辖两个以上省的军政和民政,也有单辖一省的(如直隶、四川);而巡抚一般只统辖一省。总督、巡抚并无上下统属关系,直接向皇帝负责,有着权力制衡作用。总督、巡抚均为独任,辅佐人员有参与机要的幕友,及承办具体事务的六房书吏。各省都设承宣布政使司(藩司),管一省钱粮;提刑按察使司(臬司),管刑名按察。

道的长官是道员,府的长官是知府,县的长官是知县。道下设直隶厅、州,与府平级,府下设的厅、州,与县平级。京师所在地顺天府、盛京所在地奉天府,与省平级。

盛京是清朝的发祥地,定都北京后,盛京作为留都设内大臣一员、副都统二员,统辖东北地区。顺治三年(1646年)改盛京总管为盛京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又改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在此期间,又增设宁古塔昂邦章京,统辖吉林、黑龙江地区,后改为宁古塔将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