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史概要(第4版):揭示富有特色的工商业

国史概要(第4版):揭示富有特色的工商业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们,对手工业工匠特别重视。但匠户有较强的人身隶属关系,有强制的专业分工,生产技术世袭传承,法律规定:“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富有西域特色的毡毯业也很引人注目。蒙古人重视商业。随着西征的胜利,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的建立,驿道的畅通,蒙古对西域商人的种种优惠,商业日趋繁荣。显然,斡脱官商的横行不利于民营商业的正常进行。

国史概要(第4版):揭示富有特色的工商业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们,对手工业工匠特别重视。在西征中,每攻下一城,照例都要俘虏工匠,在花剌子模都城撒麻耳干及地方首府玉龙杰赤俘工匠数万,全随蒙古军队东返。工匠分为两种:军匠专门制造武器,民匠则制造民用工业品,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除临时拘括一部分工匠暂隶匠籍(工作完毕遣返)外,匠户都是世袭的。元世祖忽必烈进攻南宋时,向伊利汗国的阿八哈征调工匠,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奉命东来。元朝政府从全国各地拘括工匠,成立回回炮手军匠万户府,在阿老瓦丁、亦思马因指导下制造回回炮。

灭南宋后,大批搜罗江南民户为工匠,选其中有技艺的十余万户为匠户,以后又籍四十多万户,立局院七十余所,在首都、地方分别设诸色人匠总管府及提举司,管理造作。这类人匠称为系官匠户。匠户世守其业,身份地位与普通民户不同。系官匠户土地在一顷以下可免除赋税,不承担杂泛差役,每人每月可支给口粮二斗五升至四斗,钞一两五钱,盐半斤,以及冬夏衣装。但匠户有较强的人身隶属关系,有强制的专业分工,生产技术世袭传承,法律规定:“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类似匠户的是盐户(制盐)、冶户(冶炼),在官吏监督下从事官手工业生产。

手工业中兵器业尤为发达,上述回回炮,能发射一百五十斤重的巨石,比原有的抛石机性能优良,据《元史 · 阿老瓦丁传》说,发射时“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金朝已有以纸为筒的火炮,到元朝时制造了以铜为筒的火炮,用火药在金属管内爆炸产生的冲力发射弹丸。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元至顺三年(1332年)制造的铜炮,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重6.94公斤,是近代管形火器的先驱。富有西域特色的毡毯业也很引人注目。北方游牧民族用毡毯制作帐幕,入居中原后把毡毯工艺发展到新阶段,据记载,诸色人匠总管府制作的地毯质地精良、名目繁多,有剪绒花毡、脱罗毡、雀白毡、半青红芽毡、染青毡、回回剪线毡等。

蒙古人重视商业。1218年成吉思汗命诸王、大臣各派部属二三人组成一支四百五十人的大商队,赴花剌子模贸易,商队成员全是木速蛮(穆斯林)。随着西征的胜利,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的建立,驿道的畅通,蒙古对西域商人的种种优惠,商业日趋繁荣。元朝中期商税收入相当于全国货币收入的十分之一,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据陈高华研究,元朝商税是一种交易税,只有住税而没有过税,税率是三十取一,主要取之于全国三四十个大中城市。

元朝商业的一大特点是政府对许多商品采取专卖手段垄断经营。一种形式是政府直接经营,如部分金、银、铜、铁、盐等;一种形式是政府卖给商人经销,如茶、铝、锡和部分盐等;一种形式是商人经营、政府抽分,如酒、醋、农具、竹木及部分矿业等。这是一种站在商人立场上的官营商业,即所谓官商,这与历任财政长官如阿合马、桑哥、卢世荣都是商人出身或精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

元朝商业的另一特点是斡脱商人活跃。斡脱是蒙古语ortoq(意为“合伙”)的音译,后来泛指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正如当时人所说,他们是“见赍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中亚的木速蛮(穆斯林)素以善于经商闻名,早在蒙古兴起之前他们就来往于蒙古、西域与中原之间,操纵贸易。成吉思汗时代,许多木速蛮(穆斯林)商人投充为蒙古贵族的“斡脱”,为之经商放债。当时的高利贷年利率百分之百,次年息转为本,利上加利,一锭银十年后本利可得1024锭,称为羊羔儿息,或斡脱钱,它由政府机构管理,故又称斡脱官钱。斡脱商人从政府那里获得许多特权,手持圣旨、令旨,可以使用官方的驿站交通,有官军护卫,可减免税收。显然,斡脱官商的横行不利于民营商业的正常进行。(www.daowen.com)

商业的繁荣要求货币随之作适应性变化。蒙古入主中原初期,以银、丝为货币。1236年窝阔台下令发行纸币——交钞,忽必烈即位之初,也发行交钞,这是一种以丝为本位的货币。中统元年(1260年)正式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以银为本位,钞二贯等于银一两。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发至元通行宝钞,钞十贯等于银一两。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发行至大银钞,钞面用银计值,不久即废除,仍通行中统钞、至元钞。实行钞法,是元朝在宋、金纸币的基础上的一大创举,使商品流通顺畅,节省大量铸钱费用,还使政府获利。民以昏钞兑换新钞,收30%手续费;民以钞兑银时,按法定比价二贯等于银一两之外加价五分。但解决不了贬值问题,至元宝钞、至大银钞的发行,想用抬高票面价值的办法解决通货膨胀,没有什么效果,关键在于无法限制发行数量,导致自身贬值。交钞最初发行时,每年不超过十万锭(五十贯为一锭),以后逐年增印至一百多万锭至二百多万锭。滥发纸币的结果,是使民间钞不能兑银,实际成为无本虚钞。钞的发行总额在至元二十四年已达饱和状态,此后仍在不断增加,钞法终于崩溃。每日印钞不可计数,舟车装运,舳舻相接,通货膨胀。元末时,京师用钞十锭(五百贯)换不到一斗米。民间交易拒绝用钞,以物易物,歌谣唱道:“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元朝建都于大都(北京),为解决官俸、军饷及宫廷需求,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初次由海路运送漕粮。海运是由朱清、张瑄草创的。朱清为崇明人,张瑄为嘉定人,生长于长江口,当过私盐贩、海盗,南宋末聚集一批人航行于沿海地区。元初,丞相伯颜招纳了朱、张等人,命他们把宋库藏图籍由崇明经海路运往大都。至元十九年,朱、张等人造平底船六十艘,运粮四万六千余石,历时两月才抵达直沽(天津)。当时政府还未看到海运的长处,漕粮北运主要是河运;后因新开运河无法满足京师的需求,才全力从事海运,成为漕运的主要方式。

海运路线,从刘家港(太仓浏河)入海,至崇明东行,入黑水洋(黄海),由成山角(荣成)转西,到刘家岛(威海)、登州(蓬莱)沙门岛(长岛),于莱州大洋(莱州湾)入界河口至直沽(天津)。如风信有时,不过旬日即达。海运船舶,起初载重大者不过千石、小者三百石,以后有载重八九千石的大海船。每年运粮数量也由四万余石增加为三百万石以上。元朝海运的发达,为明初的海运与远洋航行奠定了基础。

元代的运河与海运

与海运相辅而行的是河运。从江南到大都,元初可以经由隋以来所开凿的运河转辗北上。淮河以南,邗沟与江南河迭经整治,仍可通行;淮河以北,可由泗水抵达山东境内,又可由御河(卫河)抵达直沽(天津),再由直沽经白河抵达通州。全线独缺山东境内泗水与御河之间约四百里的一大段,以及通州至大都之间五十里一小段,没有河道可通,漕运至此必须由陆路转运,费力甚艰。至元二十年(1283年)开济州(今济宁)河一百五十里,河成后,南来漕船自淮溯泗,由此出大清河涉海,趋直沽。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会通河二百五十余里,自山东梁山县北抵临清,下接济州河,上由御河(卫河)入津。南来漕船无需远涉渤海,可直抵通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开通惠河,这是采纳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的建议,并由他亲自设计施工的,从通州至大都全长一百六十四里,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汇积水潭,东北从通州入白河。这样就形成了南北大运河的新格局,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