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安史之乱与全盛时代的消失

安史之乱与全盛时代的消失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禄山深得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自有其缘故。据天宝初年的统计,河东节度使兵力5.5万,范阳节度使兵力9.14万,平卢节度使兵力3.75万,三镇兵力合计18.49万,当安禄山于天宝十载身兼三镇节度使时,兵力可能已超过20万。潼关陷落,长安震惊,唐玄宗精神全面崩溃,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旧史家渲染杨贵妃是政治败坏的祸水,意在为唐玄宗开脱,其实天宝变乱责任全在唐玄宗。

安史之乱与全盛时代的消失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混血胡人,生父是康姓粟特族人,生母是突厥族巫师阿史德,因祈祷于战神轧荦山而生此子,故取名为轧荦山(一作阿荦山);后因母改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名禄山。初任幽州节度使帐下“捉生将”(骁将称号),以骁勇善战著称。他虽出身行伍,又是胡人,却精通升官诀窍:贿赂与取媚。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他升任营州都督,贿赂李林甫,巴结杨贵妃,进贡奇珍异宝,博得唐玄宗的宠信。

安禄山深得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自有其缘故。一是他善于献忠心以取媚。此人官运亨通身体发胖,腹垂过膝,唐玄宗问:“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尔!”安禄山答:“更无余物,正是赤心耳!”如此阿谀奉承地表忠心,唐玄宗当然舒坦得很。为了获得皇帝的宠信,安禄山在杨贵妃身上下工夫,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四十五岁的他竟成为二十九岁的杨贵妃的“养儿”(义子)。《资治通鉴》说:杨贵妃收安禄山为义子,“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女以彩舆舁之”,玄宗为此特赐贵妃“洗儿钱”。这是“外若痴直,内实狡黠”的安禄山极高明的手腕。二是东北边疆的奚、契丹时服时叛,唐玄宗束手无策,安禄山出兵征讨奚、契丹,唐玄宗喜出望外,多次嘉奖,还说“不示殊恩,孰彰茂绩?”称赞他为“万里长城,镇清边裔”。自称“年事渐高”的唐玄宗追求逍遥,一手把朝廷政务“委以宰臣”,另一手把边防军务“付之边将”,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获宠的同时,安禄山成了边将中最得宠的人。在唐玄宗心目中,这个胡人边将的地位与宰臣不相上下,故而可以常常从边关来到京都,出入宫禁。

由于这种缘故,安禄山天宝元年(742年)任平卢节度使,两年后兼任范阳节度使,七年后又兼任河东节度使,占全国节度使的近三分之一。此外,他又兼任尚书左仆射,升骠骑大将军,管辖今河北、山西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号称“兵雄天下”。据天宝初年的统计,河东节度使兵力5.5万,范阳节度使兵力9.14万,平卢节度使兵力3.75万,三镇兵力合计18.49万,当安禄山于天宝十载身兼三镇节度使时,兵力可能已超过20万。而当时十镇兵力约49万,中央直辖军不过10万而已,安禄山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了。史称:“禄山恃此,日增骄恣”,“包藏祸心,将生逆节”。他积极囤贮武器、马匹、粮草,还蓄养了一支由八千胡人壮士组成的私家部队,名曰“曳落河”,绝对效忠于他个人。李林甫死后,安禄山加紧了谋叛的步伐。杨国忠便拉拢另一胡人边将哥舒翰,让他以陇右节度使兼任河西节度使,赐爵西平郡王,以与东平郡王安禄山相抗衡。杨国忠多次向唐玄宗指出,安禄山必反,唐玄宗根本不信,天宝十四载七月还派中使带“玺书”给安禄山:“朕与卿修得一汤(温泉)故召卿。至十月,朕待卿于华清宫。”邀请他来华清宫同洗温泉浴,以示对他宠信如故。好昏庸的快活天子,大祸临头还浑然不觉。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在蓟城(今北京西南)南郊誓师,举起叛旗。他利用杨国忠发动对南诏的两次战争的失败,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杨国忠”之名,在范阳起兵南下“平祸乱”。特凿汤池要为安禄山洗尘的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得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既震惊又愤怒,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作守御准备;紧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师东征。

然而,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河南三道防线顷刻瓦解。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到攻陷洛阳,只花了短短三十四天,十二月十二日,东都洛阳陷落,遭到了一百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浩劫。守卫洛阳的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唐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罪,在潼关处斩高仙芝、封常清。临阵斩帅的严重失误,是平叛战争的不祥之兆。唐军兵败如山倒,叛军如秋风扫落叶般节节胜利,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这一来叛乱谋反的面目毕露,先前所谓奉密旨征讨杨国忠云云,不过是骗人的幌子,因此攻陷洛阳以后便停滞不前了。一方面,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在河北联络各地忠义之士,抗击叛军,切断了从洛阳到范阳的驿路,给安禄山带来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兼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奉朝廷调遣,出兵平叛,取得嘉山战役的大捷,再次切断安禄山大本营洛阳与根据地范阳之间的通道,使其军心动摇。(www.daowen.com)

这就为唐朝方面取得喘息的时机。唐玄宗在处死高仙芝、封常清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哥舒翰出身于突骑施部落,此时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威名显赫,且与安禄山、安思顺兄弟素有宿怨,由他镇守潼关,足以与安禄山相抗衡。然而唐玄宗的战略指导思想有问题,他想尽快平定叛乱,哥舒翰赴潼关时,发去的敕令是“天下四面进兵,会攻洛阳”;给郭子仪、李光弼的敕令也是“发兵进取东京”。到六月初,潼关已稳守半年,唐玄宗更加迫不及待地要哥舒翰出潼关,进攻洛阳。在当时形势下,潼关宜守不宜出。在河北战场的郭子仪、李光弼向唐玄宗指出:“若潼关出师,有战必败。关城不守,京室有变,天下之乱,何可平之!”他们主张直捣安禄山的范阳老巢,才是出奇制胜妙策,唐玄宗拒不接受。杨国忠出于对哥舒翰的猜忌,一反原先主张固守潼关的态度,极力怂恿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关东征。这一错误决策,无异于自投罗网,二十万大军一战即溃,以致全盘皆输。当哥舒翰狼狈地逃回潼关西驿时,被部将抓获,献给叛军,哥舒翰鉴于高仙芝、封常清兵败被杀的先例,在洛阳向当面骂过“野狐”的安禄山投降。

潼关陷落,长安震惊,唐玄宗精神全面崩溃,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次日中午抵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二十三里),皇帝的扈从部队发动兵变,杀死奸相杨国忠,迫使唐玄宗命太监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当时唐玄宗已七十二岁,杨贵妃才三十八岁。旧史家渲染杨贵妃是政治败坏的祸水,意在为唐玄宗开脱,其实天宝变乱责任全在唐玄宗。当地父老希望唐玄宗不要西行,担负起征讨逆贼的责任,唐玄宗置之不理。太子李亨看到人心所向,与父皇分道扬镳,在太监李辅国的扈从下,奔往朔方节度使所在的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十三日,李亨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长安陷落后,郭子仪、李光弼率五万步骑兵从河北赶赴灵武,壮大朝廷声势;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也派兵前来会合。叛军内部则明争暗斗,分崩离析,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双目失明的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收买的宦官砍杀。安禄山从范阳起兵至此不过十四个月,落得这样的下场,可谓咎由自取。安庆绪即帝位后,只知纵酒为乐,给唐军反攻提供了可乘之机。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统率各路大军十五万之众,攻克长安,沦陷达一年多的长安百姓夹道欢呼。郭子仪挥师出潼关东征,于十月收复东都洛阳,安庆绪率残部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

就在这时,留守范阳的安禄山部将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以所部八万兵降唐,唐朝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时隔半年,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在范阳反叛,安庆绪与他遥相声援,战火重新燃起。十月,唐军包围邺城,安庆绪以让皇位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解邺城之围后,设计杀死安庆绪,留下儿子史朝义守邺城,自己引兵北还,乾元二年四月在范阳称大燕皇帝。以史思明称帝为标志,安史之乱进入了新阶段。经过半年的准备,史思明发动新的攻势,攻占洛阳。东都洛阳再度沦陷,形势又趋严峻。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唐军乘叛乱集团分崩离析之机,于宝应元年(762年)十月收复洛阳。史朝义逃至范阳,为守将所拒。广德元年(763年)正月,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缢而死。长达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开元、天宝之际政治腐败的必然产物。它带来的巨大破坏,使百姓人心思唐,促成了平叛战争的胜利。但是叛乱并不是在决定性战役取胜的情况下结束的,肃宗和代宗都积极鼓励叛军首领自动投降,准许他们继续为唐朝效力,在原辖地任官。因此,与其说是中央政府镇压叛乱,不如说是以妥协方式结束叛乱。这种妥协的代价是昂贵的,它使全国处于混乱多事和分裂的状态之中。军事化已经大规模实行,武将支配地方行政;地方行政的结构被改组,节度使成为中央政府与州县之间的常设权力纽带;国家的财政结构已经崩溃。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战乱虽然平息,但安、史部将依然存在,藩镇割据局面以此为契机而形成不可逆转之势,迭经战争骚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落,唐朝的国力大大削弱,全盛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