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史概要(第4版):盛衰转变的全貌

国史概要(第4版):盛衰转变的全貌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玄宗由“明”趋“昏”的转折点,以重用奸相李林甫为标志。唐朝由盛转衰,急剧滑坡,李林甫难辞其咎,唐玄宗更难辞其咎。唐玄宗第五次巡幸东都洛阳,为其子寿王李瑁选妃,选中了芳龄十六的美女杨玉环,不仅轰动洛阳,而且成为杨玉环一生的重大转机。高宗以后,大都督并可带使持节,代表皇帝的威权,称节度使,其职权限于兵马战守。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

国史概要(第4版):盛衰转变的全貌

开元之治“依贞观故事”,但唐玄宗不如唐太宗,不知“守成难”,不知“慎终如始”,一旦取得了盛世的成就,便忘乎所以,在一片“万岁”声中,忙于封禅泰山,大搞“乖于礼度”的“千秋节”(唐玄宗的生日节庆)。他身边的宰辅大臣,一味谄谀奉承,推波助澜,使他逐步走上骄纵昏庸的道路。正如《资治通鉴》所说,开元晚期,唐玄宗“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至于天宝时期,无非是开元晚期政治的继续恶化。唐玄宗由“明”趋“昏”的转折点,以重用奸相李林甫为标志。

出身于李唐宗室的李林甫,小名歌奴,年轻时品行不佳,但机灵乖巧、善于钻营,由御史中丞、刑部侍郎步步高升。当时人人皆知李林甫口蜜腹剑、阴险奸诈,而又“巧言似忠”,唐玄宗却忠奸莫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林甫拜相,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两年后,他整垮了张九龄,登上了中书令要职,直到天宝十一载(752年)病死,专擅朝政达十六年之久。唐朝由盛转衰,急剧滑坡,李林甫难辞其咎,唐玄宗更难辞其咎。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暮气沉沉,不肯亲理朝政,一心想纵欲享乐。李林甫一味迎合上意,杜绝言路,排抑异己,使玄宗由骄纵而昏庸。一言以蔽之,唐玄宗的骄纵助长了李林甫的奸恶,李林甫的奸恶助长了唐玄宗的昏庸。

此时唐玄宗身边又出现了绝代佳人杨玉环。杨玉环,高祖父是隋朝名臣杨汪,是名门望族弘农杨氏的后裔,由山西徙居四川又来到洛阳。唐玄宗第五次巡幸东都洛阳,为其子寿王李瑁选妃,选中了芳龄十六的美女杨玉环,不仅轰动洛阳,而且成为杨玉环一生的重大转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二十二岁的杨玉环与五十六岁的唐玄宗在骊山温泉宫相会,一见钟情。唐玄宗为了跨越公公与儿媳这一难关,别出心裁地把寿王妃杨玉环度为道士,道号太真。此后,她以女道士或女官身份出入宫闱,不到一年,就成为玄宗宠爱的太真妃。天宝四载(745年)刚过六十一岁生日的唐玄宗宣布,把二十七岁的杨玉环册立为贵妃。杨贵妃的娇艳玉容、雍容大度博得了玄宗的倾心,共同的音乐歌舞素养、爱好又使他们情趣相投。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吟咏的那样:“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虽然杨贵妃并不曾干预朝政,但她的特殊地位所形成的裙带风,使其远房堂兄杨国忠得以脱颖而出。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唐玄宗用杨国忠填补了这个空缺。

杨国忠,原名杨钊,他的祖父与杨玉环祖父是兄弟,他与杨玉环是从祖兄妹。此人从小行为放荡,品行恶劣,他的踏上仕途,一方面固然是“因缘椒房之亲”——得益于杨贵妃的裙带关系,另一方面也由于他本人颇有聚敛财富的手段,深得唐玄宗赏识。天宝十一载,他成为右相,取代李林甫,一步登天。这个政治暴发户当了宰相后,身兼四十余职,常对人说:我偶尔碰上这个机会,谁知日后是什么下场,不如眼前享受极乐。他善于迎合上意,又精于搜刮民脂民膏,很受玄宗信任,朝政一天比一天败坏。如果说李林甫是“养成天下之乱”,那么杨国忠便是“终成其乱”。他为人强辩而轻躁,专擅朝政,一个人说了算,“公卿以下,颐指气使,莫不震慑”。他迎合玄宗旨意,用他善于“钩校”的手段,奉行刻剥百姓、聚敛天下财富的政策,使正在蓬勃发展的经济,埋下了既深且广的隐患。宋人苏辙在议论历代兴亡时指出:“(宇文)融既死,而言利者争进。韦温、杨慎矜、王日以益甚,至杨国忠而聚敛极矣。故天宝之乱,海内分裂,不可复合。”李林甫专权时聚敛之风已愈演愈烈,出现了韦温、杨慎矜、王这些聚敛之臣,到杨国忠专权时,聚敛趋于极端,终于导致天宝之乱后“海内分裂,不可复合”的后果。

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何以开元、天宝之际会形成李林甫、杨国忠擅权的局面?变乱制度的正是唐玄宗。史载,玄宗即位之后“尤注意于姚崇、宋璟,引见便殿,皆为之兴。去辄临轩以送。其他宰臣优宠莫及”,唐前期的三省长官合议制,至此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玄宗用姚崇、宋璟而成开元之治,是选相和专委成功的统一;此后,只专委而不重选相,终于造成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用事之弊。唐崔群说得极为精当:“臣以为开元二十年罢贤相张九龄,专任奸臣李林甫,理乱自此已分矣。”出现了宰相的宰相(或曰当国宰相、宰相之长),使宰相制度发生变化,正如杜佑所说,“备位者众,然其秉钧持衡,亦一二人而已”。终于使皇权跌落和三省制度变形,一方面皇帝不亲理朝政,另一方面又舍弃三省合议制原则,转而委用个别亲信宰相裁决政事。如委用得贤,固然无妨,一旦委用得奸,必然导致政局败坏。

唐玄宗自以为国力雄厚、军队强盛,一味追求开边扩张,不断挑起边境战争,为此目的,不断加强边镇节度使的军备。唐初为了控制边境,先后设立若干大都督,统率精兵屯戍镇守。高宗以后,大都督并可带使持节,代表皇帝的威权,称节度使,其职权限于兵马战守。以后节度使逐渐增置,职权一再扩大。到开元年间,边境共设十个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设于营州(今辽宁朝阳);

范阳节度使,设于幽州(今北京);

河东节度使,设于太原;

朔方节度使,设于灵州(今宁夏灵武);

河西节度使,设于凉州(今甘肃武威);

陇右节度使,设于鄯州(今青海乐都);(www.daowen.com)

北庭节度使,设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

安西节度使,设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剑南节度使,设于益州(今四川成都);

岭南经略使,设于广州。

他们不仅兼统几个州郡,而且大都兼任按察、安抚、度支等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政权、军权、财权统于一身,形成半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

范阳一镇兵力最强,主动出击臣属唐朝的奚、契丹;陇右、河西两镇兵力仅次于范阳,多次挑起对吐蕃的战争。杜甫兵车行》诗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写的正是这个时代穷兵黩武的实况。

开元、天宝之际,国家殷富,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及各地州县仓库都堆满了粮食布帛。唐玄宗被这种畸形繁荣冲昏头脑,从倡导节俭转变为奢侈浪费,挥金如土。《资治通鉴》说他“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曾把全国各地一年进贡的物品全部赏给李林甫;杨国忠则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史称“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唐玄宗开边求功,消耗军费节节上升,在所不惜。由于府兵制的崩溃,开元十一年(723年)改行募兵制,实行募士宿卫的新办法,召募来的职业兵称“长从宿卫”,不久改称“骑”,这种雇佣兵,官给资粮,军费成为一项重要负担。开元初军费二百万贯,开元末军费增至一千万贯,天宝末军费增至一千五百万贯。一个“盛世”如何禁得起几次三番的折腾!

阿拉伯文献中的怛罗斯战役图

外患伴随着内忧悄悄袭来,天宝年间边患一天比一天严重。天宝十载(751年),唐朝军队在怛(dă)罗斯河畔被大食军队打败,中亚各国全为大食控制,唐朝在西域的威信顿时一落千丈。唐朝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边防危机,在中央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势必仰赖边镇节度使的重兵,节度使渐渐尾大不掉、骄横跋扈。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剧变。唐初的方针是内重外轻,以关中制驭四方;高宗以后边镇军队不断增加;开元、天宝年间边军占全国总兵力的85%以上,东北、西北更是猛将精兵集中之地。

唐初,蕃将是不委以统帅重任的。天宝初年,唐朝倾全力对付吐蕃,分不出兵力来对付东北的奚、契丹,于是用蕃将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到天宝十载安禄山已是一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率二十万精兵的边镇统帅。另一方面,最初的节度使一般由文官担任,他们在边境任职期满(正常任期为三年)之后,即返回朝廷升任高官。这就是所谓“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原则。战功卓著者往往入朝为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唯恐大臣“出将入相”,于己不利,而蕃将不识汉文,不能任相,不会危及自己的权位,便大量以蕃将任节度使,如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顺、史思明之流,因而边镇蕃将势力愈加膨胀。西北军阀以哥舒翰为首,东北军阀以安禄山为首,不断发生倾轧、摩擦。李林甫、杨国忠各自勾结亲信藩镇为援,使军阀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藩镇尾大不掉之势终于形成,安禄山、史思明利用这一形势发动兵变,有其必然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