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佛教的兴盛及唐朝佛教研究

佛教的兴盛及唐朝佛教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认为人生是个生、老、病、死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苦”字,一切皆苦,人世间是苦海,是火宅,是秽土。教人们安于今世、寄希望于来世的佛教,因而受到各色人等的普遍信仰。隋统一后,南北融通,形成重视教理与实践的风气。因此,唐代的佛教,尤其是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形成,特别值得研究。唐朝佛教,师徒之间不仅传习本派佛学,庙产也由嫡系门徒继承,形成宗法式的嗣法世系,结成佛教宗派。

佛教的兴盛及唐朝佛教研究

佛教认为人生是个生、老、病、死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苦”字,一切皆苦,人世间是苦海,是火宅,是秽土。芸芸众生都按照前世自业的高下优劣,在苦海中无止境地六道轮回。佛教所谓“六道轮回”,说的是由于善恶业力的不同,来世生命受到不同的因果报应,即阿修罗、人、天的“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佛经以地狱、饿鬼、畜牲为三个轮回之所,叫做“三恶道”,人若不出淤泥,则“常在三恶道,宛转如车轮”。实叉难陀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描绘了地狱:“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瞰食。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恶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又说,此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大者十八,中者五百,小者千百。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意在使每个活着的人对死后产生无穷的恐惧感,为了超脱,必须虔诚信佛,荫功积德。佛经指出脱离苦海的道路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其中最重要的是灭谛,又叫涅槃,意即经过长期修炼,能“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清净功德。在佛教徒看来,涅槃是一种状态,即无土无水无火无气,无无尽空间域,无无尽意识域,无虚无域,无认识域,不是来也不是去。实在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玄虚状态。因此西方学者如此评述:除了释迦牟尼之外,这种绝对的遁世境界恐怕无人达到过,或者至少从未有人永久地保持过这种状态。

教人们安于今世、寄希望于来世的佛教,因而受到各色人等的普遍信仰。个人主义者希冀一种超世宗教来逃避现实,寄托心神;集体主义者希冀一种超世宗教来刺激新生,恢复力量。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与南朝玄学相适应,重视义理;北方佛教与北朝经学相适应,重视戒行和禅定。隋统一后,南北融通,形成重视教理与实践的风气。佛教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代,正如任继愈在《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所说,佛教的政治作用不下于儒教,影响的广泛甚至在儒教之上。因此,唐代的佛教,尤其是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形成,特别值得研究。

玄奘

佛经翻译首推玄奘。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南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凉州,越玉门关,到达高昌,取道焉耆、龟兹,过铁门(今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入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最终抵达佛教发源地印度,先后巡礼佛教的六大圣地,在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五年。以后遍访各地,讲习佛法。贞观十五年春,他携带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回国,于贞观十九年初回到长安。唐太宗命宰相率朝臣前往迎接,并在洛阳接见他,随后下令组织规模宏大的译场,调集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玄奘先后共译佛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在译经过程中,玄奘培养出了一批弟子,如圆测(新罗人)、窥基、慧立、玄应等。

唐朝政府非常重视译经,译场由官方主持,从唐初到元和年间的近两百年中,译经工作不曾间断。玄奘以外,还有义净、实叉难陀、菩提流志、金刚智、不空、般若三藏等著名译经家。

唐朝佛教,师徒之间不仅传习本派佛学,庙产也由嫡系门徒继承,形成宗法式的嗣法世系,结成佛教宗派。它们各有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宗教规范制度,有自己的寺产所有权和宗内继承权,每宗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传法世系,并且都凭借一所大寺院作为该宗派的传教中心。主要宗派有净土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敦煌莫高窟148窟释迦牟尼涅槃像(盛唐)

净土宗

创始人是善导(613—681年)。这一宗派认为,靠个人的力量企图解脱现实世界的苦难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佛力的接引、援救,才能脱离现世的秽土,往生西方净土。这是鼓吹成佛最容易的一个法门,它宣称: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八十亿微妙功德。善男信女不必苦念佛经艰涩的字句,只要不断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梵音读作na mo,意为崇拜;“阿弥陀”,梵语译音,意为无量,“阿”读作e或o)。因为简易,在民间下层广为流行。它认为人世是秽土,而阿弥陀佛世界是极乐世界,没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这就是西方净土。它还宣称人世间穷苦人今生有聋哑盲痴之苦,是前世不肯为善的报应,而有钱人享受优越生活,都是前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提倡大修功德,营造塔庙,往生西方净土。善导之师道绰传净土宗教义于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县),玄中寺后来成为净土宗的祖庭。日本圆仁和尚入唐求法,把净土宗传人日本。

天台宗(www.daowen.com)

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yǐ)(531—597年),因常住浙江境内的天台山,故名天台宗。该宗派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又称法华宗。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体现,以中、假、空的观点解释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只是因缘和合的假想。例如说:“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仿佛是文学游戏,是戏论,是诡辩。它提倡止(坐禅)、观(理论)并重,止是定,观是慧,定慧双修,便可以见佛性,入涅槃。修止的方法是把心系在鼻端或肚脐(丹田)处,使心静止,无思无虑,进入半睡眠状态(入定),但又不完全睡熟(痴定)。日本最澄和尚入唐求法,把天台宗介绍到日本,成为后来日莲宗的前身。

唯识宗

创始人是玄奘。它以阐明“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世俗人所谓外界事物为真实存在,其实那不过是“识”所变现出来的,宇宙万物不过是由心识之动摇所现出之影像,内界与外界、物质与非物质,无一非“识”所变现。认识,不是主观与客观发生关系,只是人们的心认识自己的过程。因此,称为唯识宗。由于此宗以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唯识真性”,故又称法相宗;人们也因玄奘弟子窥基常住长安慈恩寺,通称此宗为慈恩宗。该宗认为,用唯识观(万法唯是识所变现)的方法,可以洞察三相,即“依他起相”(万法皆依他种种因缘而起)、“遍计所执相”(凡夫普遍妄计所迷执为有)、“圆成实相”(圆满成就的真实体现),达到转染(识)成净(智)而成佛。这种过分玄虚深奥的教义,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三传即衰微。日本道昭和尚、玄昉和尚入唐求法,法相宗由此传入日本,一直存在至今。

华严宗

实际创始人是法藏(643—712年),受武则天赏识,赐号为“贤首大师”。此宗以《华严经》为最高经典,故名华严宗,自称为“一乘圆教”,超越当时一切宗派。它强调宗教灵异,鼓吹人人都能进入宗教幻想的极乐世界,又说天国并非渺茫之幻影,而是在现世,如果人们能够改变看法,就能进入天国。其教义繁琐,如提出“六相”、“十玄”、“四法界”等,阐明法界缘起——从“理体”和“事相”两方面观察宇宙万物的互融、互具,并彼此互相为缘,因此流传一百七十多年即趋衰微。它强调“理为性”、“事为相”的观点,对宋朝理学有一定影响。华严第二祖智俨门下新罗和尚义湘把华严宗传到朝鲜,被称为海东华严初祖。

禅宗

北魏时,天竺僧侣佛陀来到中国,他擅长禅法,受到孝文帝的礼遇,为他建造寺庙。寺庙建在少室山茂密的丛林中,所以称少林寺。以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在传授禅宗佛法的同时创造了少林拳法,但影响不大。禅宗真正形成是在唐朝,实际创始人是慧能(638—713年)。据说其师弘忍选择传人,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以为神秀对佛的真谛理解不深,请人代笔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弘忍赏识。慧能宣称,佛性即在心中,心外本无一物,不必修行、布施,便可顿悟成佛。这是发自本性的内省,是幡然省悟,是大彻大悟。慧能以下的禅宗,在精神上、在意志上改造佛教,实在算得上是一场宗教革命。它在各宗派中特别具有中国特色,适合士大夫口味。它以专修禅定为主,故名禅宗。禅定,是佛教修行法之一。禅,是梵文Dhyana(禅那)的略称,禅定就是安静而止息杂虑之意。以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而久之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即成禅定。禅宗分为北派渐悟说、南派顿悟说,后世南派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把佛教的“空”与魏晋玄学的“无”相结合,使佛教儒学化。范文澜说,禅宗僧徒所作语录,除去佛徒必需的门面语,思想与儒学少有区别。禅宗比较彻底地变成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教门兴旺,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朝理学,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以及“净心”、“自悟”,与理学极相近似。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埃;自悟即一切皆空,没有烦恼。能净,能悟,顿时成佛。以为佛性即在心中,心外本无一物,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内心,即可解脱苦难,有此觉悟,自然立地成佛。禅宗强调佛在每个人的心中,采用非经院方式的口头传教,崇尚自然、简朴,使佛教带上明显的道家色彩,很自然地成为文人学士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使它在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阶层中广为流行。新罗信行和尚入唐求法,北派禅宗传入朝鲜;以后新罗道义和尚入唐求法,传回南派禅宗,成为朝鲜禅宗的主流。

菩提达摩像

由于佛教的兴盛,石窟艺术得到大发展。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最大的洞窟,都开凿于唐朝。坐落于敦煌鸣沙山断崖上的莫高窟,其中大部分洞窟也开凿于这一时期。唐朝是莫高窟建窟最多的时代,有二百三十二个之多,几乎占了现存洞窟的一半。著名画家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周昉等画派的作品,在莫高窟壁画中都有反映。其彩塑佛像更加写实、优美。唐朝的敦煌佛教艺术呈现出丰盛、博大、雄浑的气势,反映出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宽广的文化胸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