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为安排他的接班人而煞费苦心,终不能如意。太宗的长孙皇后生三子:长子承乾有足疾,第九子晋王治软弱无能,太宗都不满意;第四子魏王泰爱好文学,深得太宗宠爱。魏王泰谋作皇统继承人,承乾力图保持太子地位,矛盾尖锐化。后来承乾以“谋反”被废,太宗虽不满意晋王治软弱无能,但不得不立他为太子。因为魏王泰图谋夺太子位,如立他恐为后世仿效。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母舅长孙无忌,老臣褚遂良等遵守贞观遗规,执掌朝政。唐高宗是优柔寡断的庸才,臣下奏事,他“端拱无言”,都须宰相出主意。幸亏前有贞观老臣辅佐,后有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政治并未倒退,贞观之治仍得以继续。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其匹的女政治家。她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时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嫔妃),太宗死,她依例出宫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本应与世隔绝度过一生。早已为其美貌所吸引的唐高宗即位不久,把她召入宫中,封为昭仪(嫔妃),不仅改变了她的命运,而且使她成为父子两代皇帝的妻子,因而不断遭到非议。比高宗大四岁的武则天素多智计,精通文史,在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中,渐占上风,颇得高宗宠信,立为皇后。在立她为后的过程中,朝廷内外斗争激烈,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一派认为武氏出身不是名门大族,不配册封为皇后。后来骆宾王代徐敬业写《讨武氏檄》,劈头就说:“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显然,出身寒微是反对派攻击的主要把柄,因为武则天父武士彟(huò)做过木材商人,后来虽然当过工部尚书,但在贵族们眼中仍是寒门出身。其实她的出身并不寒微,其父是太原地方的望族,其母是关陇贵族中显赫的隋皇室杨氏家族的后裔。近代史家把反对或拥护武则天的两派定为关陇集团与非关陇集团,或贵族集团与新兴地主、商人集团,似乎有点简单化。
武则天像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武则天严酷无情地打击反对派。显庆五年(660年),苦于高血压影响视力的高宗委托她处理朝政,从此政柄落入皇后武则天之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高宗想禅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所生长子),武则天不顾母子之情,用毒酒杀害李弘,改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有才干又有文采,在士人中有声望,武则天又把他废为庶人,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即后来的中宗)。高宗死,中宗即位,武则天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第四子李旦为睿宗。武则天以“革命”、“维新”为旗号,借助佛教宣扬她受命于天,唆使一批人上表“劝进”,于690年正式宣布废睿宗,改唐朝为周朝,号称圣神皇帝。她那铁腕政治家本色显示得淋漓尽致,先后以果断手段镇压了徐敬业的扬州叛乱、琅邪王李冲的聊城叛乱、越王李贞的汝南叛乱。为了大权独揽,她干脆摒斥宰相议政,依靠宠臣和女儿太平公主,以及号称“北门学士”的顾问集团,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主持司法部门,以严刑苛法对付反对派。不过平心而论,所杀的都是官僚,打击最重的是贵族的头面人物,很难称为“暴政”;反而在历史上留下了积极的影响,西魏以来垄断中央政权的关陇贵族完全失势了。
武则天反对贵族政治,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采用“糊名”方式来确保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使候选人的身份和社会出身不致影响选拔的结果,使更多的寒族参与政治。她特重进士科,为了表示对选拔人才的重视,亲自策问举人,开创了殿试的先例。武则天注意选拔人才,《资治通鉴》说:“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玄宗时期的名相,如姚崇、宋璟等,就是这一时期发现并选拔的人才。她的政敌的代言人骆宾王,写檄文攻击她,言辞极其刻薄,什么“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什么“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她却不加计较,很赞赏骆宾王的文才,说不用此人是宰相的过失。政论家陆贽说她“知人善任”,是客观公允的评价。武则天最为后人所非议的有两点,其一是她任用酷吏,搞恐怖政治;其二是她的私生活颇不检点,有男宠(面首)多人,外间传闻颇为不堪入耳。这当然是按照儒家伦理标准来衡量的。不囿于这一成见的人对她却颇有好评,不仅陆贽称赞她,明朝的李贽和清朝的赵翼也从左右两面对她赞扬备至,绝非偶然。
武则天虽篡唐改周,但贞观之治仍得以延续,社会经济仍是向上发展的。她的最大贡献在于,顺应历史潮流,打击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把政权向一般庶人开放,魏晋以来崇尚门第的贵族政治,从此一蹶不振,在历史发展中是有进步意义的。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利用武则天老病的机会,发动宫廷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扶助她的儿子中宗李显复位,复国号唐。唐中宗封她一个尊号“则天大圣帝”。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就在这一年死去,在遗嘱中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表示还政于唐,她本人仍是大唐的皇后,颇有一点自知之明的政治家风度。
从武则天之死到唐玄宗即位,前后不过八年半,政变不断。唐中宗昏庸,皇后韦氏残暴、淫荡而又野心勃勃,她与安乐公主、武氏近亲结成一个集团,控制朝政。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毒死中宗,窃取政权,妄图模仿武则天,然而此人不及武氏远甚,把朝政弄得腐败不堪,“公私俱竭”、“十室九空”。睿宗之子李隆基是个颇有政治眼光的人,利用禁军的不满情绪,发动军事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及武氏宗族,恢复睿宗李旦的帝位。睿宗无能,其妹太平公主把持朝政,欲除掉太子李隆基;712年,李隆基合法继位,是为唐玄宗。次年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失败后赐死,至此政局才趋稳定。
二十八岁登上皇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书法,多才多艺,他在开元年间(713—741年)励精图治,把唐朝的繁荣盛世推进到了顶点。唐玄宗为求国内政治的安定,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干,所用宰相,先后有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yuè)、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等,堪称一时名流,各有所长,都能直言谏诤,富有革新精神,因而开元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被后人誉为盛世。
开元前期,唐玄宗求治心切,重用贤相姚崇、宋璟,求谏纳谏,革除弊政,抑制奢靡,取得了所谓“贞观之风,一朝复振”的业绩。姚崇提出抑权幸、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礼大臣;宋璟善择人才,刑赏无私,又敢于犯颜直谏。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从政治上看,开元之治不过是对贞观之治的学步而已。
首先,恢复贞观时期“以宽仁为理本”的法治原则,把行仁义作为治理天下的第一要务,废止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政治和严刑峻法,表彰用法平直的官员,禁止酷刑和滥刑。据记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全国判死刑仅五十九人,大理寺狱院里一片冷落景象,乌鹊竟在树上筑了巢。可见“以宽仁为理本”取得了类似贞观之治的成效。在法制建设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下令编纂《唐六典》——中国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这部三十五卷的巨著,历时十六年,于开元二十六年编成,成为开元盛世政治体制完备化的集中反映。(www.daowen.com)
其次,体现贞观时期轻徭薄赋原则的检括户口和赋役改革。唐承隋制,继续实行均田制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是一种以人丁为对象的赋役制度,因而政府对户籍、丁口极为重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均田制在唐朝逐渐成为一纸具文。《资治通鉴》的编者之一刘恕说:“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依附于均田的租庸调制便发生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逃户增多。唐玄宗试图在局部地区对逃户采取检括措施,并且辅之以恢复常平仓、义仓的积谷备荒功能,以缓解这个社会问题。监察御史宇文融拟议检括逃户的具体方法,唐玄宗任他为推勾使,依据簿籍检括逃户,并且公布优惠条例——免征六年徭役、租庸调,使逃户重新附籍。这一举措使近百万逃户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杜佑《通典》把括户的成功与开元盛世联系起来,是独具卓识的。
再次,在政治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例如,皇室宗亲及功臣被封为亲王、郡王之类,虽不实得封地,却可“食实封户”,此类封户在中宗末年已达一百四十万以上,造成“国家租赋大半入于私门”的反常现象。开元三年下令不准贵族、功臣直接向封户索讨租调,改由政府统一征收,封主向政府领取。又如,由于韦后和太平公主干政,官僚机构臃肿,玄宗即位后,裁汰机构,精简官员。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内置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增置翰林学士,选心腹官员充任,专掌“内命”,使中央政府显得精干、有效。
开元时期政治的清明与安定,导致经济发展,形成唐朝的黄金时代。杜甫在《忆昔》中描绘开元盛世的状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丝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实录。武德中期,全国在籍编户仅200万户,贞观初期也不满300万户,不及隋朝最高户数的三分之一;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增至841万户、4814万口,天宝十三年(754年)增至906.9万户、5288万口。武德、贞观时期,“土旷人稀”、“率土荒俭”,到开元、天宝时期,“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耕地面积达八亿亩左右。天宝八年(749年)中央政府直属的北仓、含嘉仓,储存粮食达1245万石。考古发掘表明,这些粮食来自苏州、徐州、德州、邢州、冀州等地。开元年间人说“人家粮储皆及数万”,可见民间藏粮也极丰富。这是连年丰收所带来的一派富庶景象,据杜佑《通典》记载,当时天下无贵物,两京(长安、洛阳)米价每斗不过二十文,面粉每斗三十二文,青、齐等州谷每斗五文,绢每匹二百一十文。按唐初一匹绢换一斗粟的比价来衡量,反映了粮食价格的大幅下跌趋势,因此“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
长安有人口百万,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它有东西两市,是商贩店肆集中的区域。两市各有二百二十行(行业),西市又是胡商(外商)聚集之地。洛阳是运河的起点,设有三市(南市、北市、西市),南市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店肆;北市“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是洛阳最繁华的地方。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是东西两个商业中心。扬州位于长江与运河交叉点上,是东西与南北的交通要冲,也是外贸港口,日本及南海来船可直抵扬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扬州在商业上的地位更加突出,号称“富甲天下”,超过了长安、洛阳。《太平广记》卷二七三“杜牧”条引《唐阙文》说:“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王建《夜看扬州市》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扬州夜市的兴旺是长安、洛阳望尘莫及的。成都在商业上的地位仅次于扬州,民间谚语说“扬一益二”,即“天下之盛,扬(州)为首,而蜀(成都)次之”。此外,广州自汉代以来就是与海外通商的城市,唐代对外贸易更加兴旺,当时大食、波斯、天竺、昆仑等地大批海船来到广州,广州成为南方重要外贸中心。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北方沿海的登州,是与新罗、日本的贸易口岸。
由于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柜坊,又称僦柜,或称寄附铺、质库、质舍,类似后世的当铺,又有点类似后世钱庄的功能。由于经济交往的加深,铸钱转送不便,于是出现了汇兑票证——飞钱,在长安出售货物的商人,把货物交给进奏院、诸军、诸使或富家,以他们开给的交券在本地提款。这种飞钱(又称“便”)盛行于长安及扬州、成都之间,反映了商业繁荣的一个侧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