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秀以柔道治之,创造光武中兴的业绩|国史概要第4版简介

刘秀以柔道治之,创造光武中兴的业绩|国史概要第4版简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创造了光武中兴的业绩。为此,屡次发布大赦令,平反冤狱,释放犯人。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刘秀定制,州牧复称刺史,有固定治所,向十二个州派出十二名刺史,以“六条问事”,每年年底回京报告,中央据此对地方官作出升降任免的决定。对教育的重视,使光武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重视文治的帝王中的佼佼者。光武帝新建太学,规模更大。

刘秀以柔道治之,创造光武中兴的业绩|国史概要第4版简介

当反对王莽的绿林军起义后,身居南阳的皇族刘、刘秀打着“复高祖之业”的旗帜,组成一支春陵军,响应绿林起义。此后又有一支赤眉军起义。公元25年,赤眉军逼近长安时,刘秀在鄗县(今河北柏乡北)县城南面的千秋亭即帝位(汉光武帝),宣告光复汉朝,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不久,刘秀攻下洛阳,在此定都。史家把以长安为都的前汉称为西汉,把以洛阳为都的后汉称为东汉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八世孙,他的六世祖长沙王刘发是景帝之子,刘发子刘买封为舂陵侯。到他父亲刘钦时,家道中衰,刘秀只身闯荡社会,进入太学,专心攻读《尚书》,回乡后又经历了种种生活磨难,为他日后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刘秀原本是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他虽游学京师,稍习经典,但并无宏大志愿,公开扬言:“作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执金吾不过是负责京都治安的长官,品位不高;阴丽华却是出身南阳富家的绝色美人,在刘秀起兵次年,便成了他的妻室。刘秀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是他自己也不曾预料的。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江山依旧,景况大变。王莽改制留下一个烂摊子,加之连年的内战,使元、成、哀、平以来不景气的社会,至此变得凋敝不堪,重建的汉朝已今非昔比。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创造了光武中兴的业绩。刘修明《从崩溃到中兴》把他的治术概括为简政以安民、进贤以励治、集权以统一,是极其精当的。

所谓简政,就是“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废除王莽的繁苛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以达到“务用安静”的局面。为此,屡次发布大赦令,平反冤狱,释放犯人。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简政的另一方面是裁减机构与官员,裁减了十分之一的郡国、四分之一的县级区划、十分之九的官员,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社会负担。

所谓进贤,就是健全人才选拔制度。首先恢复汉初的贤良方正制度,选拔官吏;其次把征辟制度加以发展,“征”即皇帝下诏特征某人为官,“辟”即地方官推荐某人为官。为了防止舞弊,下诏以“四科”取士,一为品德高尚,二为博通经史,三为熟悉法令,四为能力才干。刘秀“理国以得贤才为本”的原则,为东汉王朝网罗了一批有用之才,他求贤若渴,诚意邀请隐居山野的老同学严光(字子陵)到京都洛阳担任谏议大夫,严光不为所动,回到故乡,在富春江畔垂钓,颐养余年,一时传为佳话。

所谓集权,就是继承并发展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体制的方针。其一,西汉末年把刺史改称州牧,秩禄从六百石增至二千石,但职权未变,并无一定的治所。刘秀定制,州牧复称刺史,有固定治所,向十二个州派出十二名刺史,以“六条问事”,每年年底回京报告,中央据此对地方官作出升降任免的决定。但是刺史权力过大,并且有了固定的治所,使州成为一级政区,为日后地方割据埋下了祸根,是始料不及的。其二,西汉末年,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谓三公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由于外戚专权,例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大司徒形同虚设。刘秀恢复大司马为太尉,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但矫枉过正,“政不任下,虽置三公,备员而已”(仲长统语),把三公的职责移到本来替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台。但尚书令秩禄千石,三公秩禄万石,一个有权无位,一个有位无权,以此杜绝臣下作威作福。通过尚书台控制中央政府,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职权,使之成为虚位,不授予实权,日常政府事务由尚书台处理,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在东汉前期正面效应是明显的,到了东汉后期皇帝无能,其负面效应便日益凸显,终于导致外戚、宦官轮流挟主专权的后果,这也是当初始料不及的。(www.daowen.com)

刘秀面临西汉末年的棘手社会问题——限田限奴婢,也就是限制土地兼并以及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王莽作了尝试没有成功,他力图以另一种方式来解决它。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他六次下诏解放奴婢,三次下诏禁止虐杀奴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解决土地问题时却遇到强大的阻力。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下诏“度田”,即命州郡地方官检核垦田顷亩及农民户口年纪,如地方官夸大报告户口、垦田实绩,坐度田不实之罪。这是鉴于当时“天下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致使国家赋税收入受到损失这一实际情况,而制订的一项抑制豪强地主的措施。很明显,检核垦田顷亩对豪强地主不利,他们百般阻挠;地方长官或慑于豪强的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的考虑,并不认真度田,故意扰乱,出现了地方官“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的不公平现象,以及虚报度田实绩的欺瞒现象。京师洛阳及皇室发祥地南阳抗拒度田的势力最大,地方官束手无策。光武帝在批阅度田报告时,见陈留吏牍上写道:“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便诘问缘故,官员答道:“河南(即洛阳)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一语道出了近亲、近臣这些最大的豪强地主,尽管田宅逾制,但无法检核的尖锐矛盾。光武帝颇不以为然,派遣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虎头蛇尾,以后还是不了了之,垦田顷亩并未检核清楚。度田虽然没有根本解决土地问题,但对于促进荒地的开垦还是有作用的,建武十八年(42年)汝南太守开垦鸿郤陂数千顷,不仅郡内殷富,而且利及他郡,便是最显著的事例。

教育的重视,使光武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重视文治的帝王中的佼佼者。建国之初,他就下令恢复汉武帝的五经博士,《易》立四博士,《尚书》立三博士,《诗》立三博士,《礼》、《春秋》各立二博士,共十四博士,分别教授学生,并在洛阳建立大量图书馆,诸如辟雍、东观、兰台、石室等,营造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新建国立大学——太学。由国家奖励学问是从西汉开始的,太学始建于汉武帝。光武帝新建太学,规模更大。今洛阳太学遗址有两处:一处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与此邻近的另一处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有内外讲堂各一座,讲堂长十丈、宽八丈,讲堂附近建有太学生宿舍。太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弟子,也称诸生,每年都要考试——射策和对策。与首都的太学相呼应,各地都办了地方学校——郡国学。全国上下重视教育蔚然成风。

刘秀本人精通经学,也爱好谶纬。汉朝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以一种神秘主义的方式解释五经,于是形成了一种谶纬之学。谶是伪托神灵的预言,常附有图,也称图谶;纬是与经相对而得名的,是假托神意解经的书。谶纬之学兴盛于西汉末年,当时流传谶纬图书三十五种,东汉初年更为盛行,谶纬图书增至八十一种。刘秀不仅称帝时利用谶纬《赤伏符》,证明做皇帝合乎天命,而且在施政用人时也要引用谶纬,几乎言必称谶,事必依纬。中元元年(56年)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使谶纬成为与五经具有同等地位的法定经典。为此他下令在洛阳建造宣扬谶纬之学的礼教性建筑——明堂、灵台。明堂是宣明政教的场所,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等重大典礼都在此举行,坐落于洛阳平城门外,建筑呈上圆下方,有九室、三十六门、七十二窗。在这里,自然宗教与国家礼仪互相融合,互为表里。灵台是天文观测台,在平城门外明堂大路西侧,东对明堂,它的功能远远超越了观测日月星象,而与国家命运相关连。

中元二年(57年),光武帝还没有来得及祀明堂、登灵台,就与世长辞。他的中兴大业为明帝、章帝所继承,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出现了80多年没有灾害的盛况;匈奴侵扰问题得以解决,使南匈奴归附中原班超出使西域,稳定了边境形势。他开创的东汉王朝,延续了19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