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是一大飞跃。中国在西周、春秋之际步入铁器时代。
可以肯定,商、周时代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为此后冶铁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基本的技术与工艺基础。
商朝青铜器冶铸工艺已达到相当高度,出现了特别巨大而精细的青铜器物,从繁缛华丽的纹饰可以看出其技术与工艺水平之高超。西周青铜冶铸工场分布的广度超过了商朝,周王和各诸侯乃至一般贵族都有数量不等的大小铜器工场,因而青铜器的产量远远超过了商朝。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很多,宣王时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这需要极其精细的工艺水平为保障。春秋时代青铜器的纹饰雕镂趋向工整细致,一些美丽的新纹饰取代了呆板的旧纹饰,造型也日趋清新,青铜兵器更加轻便灵巧。
成熟的青铜文明呼唤新的铁器文明问世。
根据《左传》的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的赵鞅、荀寅带了军队在汝水旁筑城,借此机会向国中征收军赋——“一鼓铁”,用来铸造刑鼎,著录范宣子所撰写的《刑书》。从这一史实可以推知两点:其一,要铸造如此庞大的铁鼎,一定要有较大的冶铁炉,并使用鼓风设备不断地把空气压送到冶铁炉里,才能使铁熔化成铁水,用来铸造铁器;其二,从这时把铁作为军赋征收的事实看来,铁在晋国已是普遍存在之物,当时已把铁看得同青铜一样,当作铸鼎的原料。要使冶铁技术达到这种水平,冶铁业一定有一段历史了,从而可以推测,中国冶铁技术的发明应该远在这时以前。
传说中春秋末年吴国的“干将”、“莫邪”宝剑,是用“铁精”作原料,以“金英”作渗碳剂,并且用含有磷质的头发和爪作催化剂而炼成的,可以肯定是钢剑。从已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当时南方吴、越、楚等国的冶炼技术,是可能炼制钢剑的。1964年江苏六合县程桥镇1号东周墓出土了一个铁丸。1972年程桥镇2号东周墓又出土一条两端已残损的弯曲铁条。经过检测,铁条是用“块炼法”炼出的熟铁块锻制的,铁丸是用生铁铸造的。1975年湖南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一把钢剑,属于春秋晚期,含碳0.5%,在剑身断面上用放大镜可以看出反复锻打的层次。这时楚国既然已经能利用熟铁块渗碳制钢,反复锻打,制造钢剑,那么,与楚国相邻的吴国,在能够冶炼熟铁块、用生铁铸造器物的同时,能够炼制“干将”、“莫邪”之类的钢剑,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见,春秋末年吴、楚等国的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理由推论,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必然在这以前。
从商代中期和西周初期铜兵器用陨铁锻造刃部看来,当时还没有发明人工炼铁技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器,最早的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早期的。尽管目前发现的春秋、战国之际的铁器不多,尽管这时铁工具还和青铜工具甚至木、石工具同时应用,但铁器制作已达到较高水平。(www.daowen.com)
值得注意的是,商、周时代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进步,大大提前了冶铸生铁技术的发明。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认为,从西周初期还使用陨铁制作铜兵器刃部来看,那时还没有发明块炼法。因此块炼法的发明,当在西周中期以后、春秋中期以前。很可能,西周、东周之交是“块炼法”的发明期而不是发展期。从春秋末年已有较高的冶铸生铁技术水平,以及春秋、战国之际已发明生铁柔化处理技术来看,冶铸生铁技术的发明至少在春秋中期。这一发明比欧洲提早了1900多年。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管子》说:“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可见当时一户农民必备这几种铁制农具。考古发现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如铲、锛、锸、镢已很普遍。铁制农具使用后,可以深耕,为牛耕的推广创造了条件。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名,可见当时用牛耕田早已司空见惯。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是中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它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的私有化,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工商业也发生了变化。先前“工商食官”的格局被冲破,在官手工业之外,出现了私手工业。宋国的个体手工业者,有固定的住址、常来的主顾,操着世代相袭的职业。春秋战国之际的个体手工业者公输般(鲁班),以精湛的技艺闻名遐迩,被奉为木匠的祖师。
伴随手工业的私有化,商业也开始私有化,官商已不能垄断贸易,私商出现了。郑国的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郑商的足迹遍于黄河、长江。这种私商似乎颇有社会地位,孔子的学生子贡,周游列国做生意,并参与各国政治活动,能和诸侯们“分庭抗礼”。孔子能顺利地周游列国,子贡的经济资助起了很大作用。越国的大夫范蠡,弃官从商,周游于江湖之间,后定居于陶,成为“三致千金”的富商,号称“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引为楷模,“陶朱公”因而成为富商大贾的代名词。
战国铁双镰范
上述一系列变革表明,步入铁器时代之后,一个新的文明已经在华夏大地上放射出灿烂的异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