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炎帝与黄帝:国史概要的传说时代

炎帝与黄帝:国史概要的传说时代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恢复传说时代的历史真面目,必须消除疑古思潮的影响。考古发现已日渐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的活动背景,为复原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当时各部族的首领,如太昊帝、少昊帝、炎帝、黄帝,无不是太阳或太阳大帝的称谓。炎帝、黄帝时代的这些传说,并非穿凿附会的想象或虚构,它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人们把仰韶作为炎帝、黄帝时代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是不无道理的。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现代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神话传说恢复到历史条件之下——如何从遥远的传说背后找回历史真实。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待先人的神话传说的态度截然不同。西方学者批评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在讲史前史时注重考古资料,忽视对神话传说的发掘,是切中要害的。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代疑古思潮泛滥,对历史上的传说时代采取虚无主义的怀疑态度。要恢复传说时代的历史真面目,必须消除疑古思潮的影响。在文字发明之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只要加以科学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可靠历史资料。考古发现已日渐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的活动背景,为复原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教民熟食”;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为渔”;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反映了远古人类从建房、熟食到渔猎、农耕的发展过程。

传说中,伏羲氏与女娲是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以后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反映了原始血缘婚向族外婚的过渡。据说伏羲氏还发明了八卦——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伏羲、女娲、神农是传说中“三皇”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传说中的“五帝”也有多种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便是其中的一种。

现时流行的“炎黄子孙”云云,其实是人们对中华文明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与尊奉。世界各国原始时代普遍存在太阳神崇拜,中国远古的华夏族也崇拜太阳神,并以太阳族自命。大汶口文化圈发现了大量太阳族的族徽,是光芒四射的太阳的艺术抽象。当时各部族的首领,如太昊帝、少昊帝、炎帝、黄帝,无不是太阳或太阳大帝的称谓。

传说中的炎帝,号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东,渭河的支流),后东迁。他领导的氏族部落,发明了农业、医药、陶器。《易 · 系辞》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说:“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自汉代以来,一般学者都认为神农即炎帝,有炎帝神农之称,首创木制的耒耜,被认为农业发明之始。传说中,炎帝发明了医药。唐司马贞《史记 · 补三皇本纪》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本》说“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还说到神农为了搜寻治病草药,“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结果“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还发明了陶器,《太平御览》引《周书》说“神农耕而作陶”。陶器是与农耕同时出现的,被誉为继火的使用之后的又一大创举。

神农氏尝药辨性图

由于生产工具的局限,当时还不能大规模“伐林启壤”,开垦耕作,开辟土地的方法,大抵是先在土地上放火焚烧,用简单的木制农具耒耜松土,然后撒播种子,任其自然生长。古籍中有所谓“烧山林”、“烈山泽而焚之”的记载,便是当时的写照。神农氏之所以称为炎帝,其族民称“烈山氏”,都反映了原始农业与火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之故,传说中神农氏时代的原始农业是一种游移性农业,由于土地肥力递减,必须不断更换耕地,经常迁徙。神农氏的这种游移性在传说中也有所反映,据说他起于厉山(即今湖北随县北之厉乡),后迁徙至河南,再迁至山东。

炎帝的后裔中,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会种谷物和蔬菜,被后人尊奉为稷神——谷物神。炎帝的另一支后裔是共工氏,其子后土,治理洪水成功,被后人尊奉为社神——土地神。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原始农业时代更是如此。这种传说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西周以后人们祭祀社神、稷神,以后又把社稷引申为天下、国家,其源盖出于此。

传说中的黄帝,比炎帝要晚。《易经》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黄帝号有熊氏,相传他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躯、虎六种野兽参战,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来,其实是以六种野兽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参加战斗。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界事物有亲族或其他关系,便把它作为保护者或象征。这种早期的宗教信仰称为图腾崇拜(totemism)。

黄帝部落从北方南下到达黄河流域时,已发展成拥有六个部落的巨大部落联盟了。

传说中,黄帝时代发明了铜器。《史记 · 封禅书》说:“黄帝采首阳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黄帝不仅发明了铜器,而且以铜编钟作为乐器演奏音乐,《吕氏春秋》说:“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黄帝时代发明了舟车,《易 · 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古史考》说:“黄帝作车,引重致远。”(www.daowen.com)

王仲孚《黄帝制器传说试释》,对传说中黄帝关于衣、食、住、行的创造发明作了探索。杵臼釜甑的制作传说,反映了谷物加工以及熟食器皿的进步;衣冠扉屣的制作与“以衣裳别尊卑”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的纺织与缝纫的兴起,也显示了社会组织的意义;舟车制作的传说,表示原始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

黄帝时代比神农时代的农业有所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黄帝时代已发明了历法,使农业生产能适应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史记 · 五帝本纪》说黄帝“时播百谷草木”,《史记正义》对此作这样的解释:“言顺四时之所宜而布种百谷草木也”。这一点也可以从《尚书 · 尧典》找到印证:尧在位时,曾命人分别到四境实地观测星象,以定春、夏、秋、冬,随四季变化安排农业生产,所以播种收获皆有定时。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反映了各农业部落初次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草原游牧部落南侵的史实。

炎帝、黄帝时代的这些传说,并非穿凿附会的想象或虚构,它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人们把仰韶作为炎帝、黄帝时代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是不无道理的。

据说黄帝部落有姬、酉、祁、己、滕、蔚、任、荀、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姬、祁、任、姞四姓。姬姓相传为黄帝的嫡系,后来发展成相当大的一支。祁姓有传说中的陶唐氏,即唐尧所属的氏族部落。传说中黄帝的后裔夏后氏,是夏朝创立者的祖先;而黄帝后裔姬姓一支,则成了周朝的创建者。值得注意的是黄帝部落的十二姓中有一些北方的氏族部落——戎人、狄人,后来融合于华夏族。由于这些缘故,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始祖。

黄帝像

从黄帝时代到尧、舜、禹时代,持续了数百年。黄帝后裔进入黄河流域后,吸收夷人部落和羌人部落一部分结成新的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的首领组成联盟议事会,讨论重大事务,推举联盟首领。尧、舜、禹就是由联盟议事会民主推举产生的。

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举了舜。舜继位后,征得联盟议事会同意,任命八恺管土地,八元管教化,契管人民,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刑法。国家的雏形更加明朗化了。由于禹治理洪水有功,当舜年老让位时,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

传说中尧、舜的“禅让”传统,被后人引为美谈。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写道:“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又说:“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举效而化乎道。”有的学者指出,五帝时代天下有“万国”、“万邦”,他们在各自建立邦国的同时,还曾联合起来建立地缘性联盟,盟主由强有力的邦国君长出任,随着实力的变化而发生权力的和平更替。这就是尧、舜、禹禅让的实质。后世儒家典籍把它加以美化,成为“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大同社会,儒家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孟子则“言必称尧舜”。在人们心目中,尧舜是道德美的先圣先王。清末民初的疑古派宣称,尧舜是“无是公”、“乌有先生”,显然偏激得太过分了。当然今人不必拘泥于《大戴礼记 · 帝系篇》或《史记 · 五帝本纪》所说,尧为黄帝四世孙,舜为黄帝八世孙,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都是远古时代的部落盟主,是毫无疑问的。对照考古发掘的资料,尧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黄河流域已是氏族社会活动频繁的地区,文明的萌芽已相当可观。

王仲孚《尧舜传说试释》指出,尧舜努力整治水患,以减少自然灾害,在与其他部落之间的对抗中,屡占优势或胜利,保障了中原部族的安全,发展农业,开发山林,使各部落过着安定的生活,他们的这种丰功伟绩是受到当时人们及后人景仰的根本原因。舜在未被推举为首领时,已是擅长农事的人,领导人民披荆斩棘,开辟农田,建筑聚落。因此关于舜的传说具有“农神性”——早期农业领袖的性质。尧舜禅让的传说,由此也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解释。

如果把视野放宽一点,那么传说时代的内涵将会十分丰富多彩。比如说,发明八卦的伏羲氏的后裔太昊集团,居住于山东半岛至蓟辽一带,是一群以鸟为图腾的先民,由于祖先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所以他们以渔业为生计。凤姓的太昊的后裔以凤鸟为图腾,其后居住于此的少昊承袭了这一传统。少昊集团中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鸠、五雉、九扈,都以鸟为图腾。这一部落据说发明了弓箭,他们的英雄人物伯益、皋陶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再比如,生活于太行山以东的祝融八姓,北以卫为中心,南以郑为中心,据说虞以前的陶唐氏就是祝融八姓之一。到了夏商两代,祝融受夏族、夷族两面夹击,被消灭过半,只有偏居南方的一支,成为春秋时代楚文化缔造者。前辈史家张荫麟笔下的这段传说竟是如此动人:“楚人的生活充满了优游闲适的空气,和北人的严肃紧张的态度成为对照。这种差异从他们的神话可以看出。楚国全族的始祖不是胼手胝足的农神,而是飞扬缥缈的火神;楚人想像中的河神不是治水平土的工程师,而是含睇宜笑的美女。楚人神话里没有人面虎爪、遍身白毛、手执斧钺的蓐收(上帝的刑神);而是披着荷衣,系着薏带,张着孔雀盖和翡翠钺的司命(主持命运的神)。适宜于楚国的神祇不是牛羊犬豕的膻腥,而是蕙肴兰藉和桂酒椒浆的芳烈;不是苍髯皓首的祝史,而是采衣姣服的巫女。再从文学上看,后来战国时楚人所作的《楚辞》也以委婉的音节、缠绵的情绪、缤纷的词藻,而别于朴素、质直、单调的《诗》三百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