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可以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收益,促进名城历史文化内容的保护,但是旅游业毕竟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面临双向的选择,既要从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考虑客源的市场构成,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名城保护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超负荷的旅游开发造成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破坏
在旅游热点地区,因游客的高度聚集,造成了主要景区拥挤不堪、人满为患的现象,这种超负荷的利用和开发对旅游资源及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由于人流挤、踩、摸、爬,损坏严重,加之游客过多,旅游区生活污水、汽车尾气及噪声污染也不断增强;某些旅游区本身设施不够完善或游客素质不高,大量垃圾随意抛撒、堆积,卫生状况堪忧,这样不仅影响旅游景观,而且会对景区土壤及地表水产生污染,最终导致许多自然、人文景观受到侵蚀,危及旅游资源的生命,降低其旅游功能,旅游环境和景区生态系统也受到破坏严重。据调查,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直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 500万人,日平均游客4万多人,最高日游客达到10万人,致使馆内许多珍藏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污染。
(二)旅游设施建设对名城风貌的破坏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道路交通、宾馆饭店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在兴建过程中,往往为了经济的利益而忽视文物古迹的氛围和城市的古朴风貌。许多现代建筑紧挨着旅游景观或文物古迹分布,这些新建筑的体量、色调、风格与古建筑极不协调,对整个旅游环境气氛造成破坏,这种对旅游资源间接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并不亚于对景物景观的直接破坏。如在扬州北护城河北岸扬州史可法祠墓、天宁寺、绿杨村等中式楼阁殿宇,一字排开,相互毗邻照应,是乾隆水上游览线的重要景观,而市政府外办、旅游局却在其间建扬州宾馆、西园宾馆、友好会馆等高大建筑,两者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破坏了这片古典园林群落的和谐美。桂林以山水名市,而现在却豪华宾馆高耸林立,游船满载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梭于漓江的峰峦之间,诗情画意失色不少。有的城市为了满足现代城市对高速、便捷的机动交通的需要,不惜改变历史名城的格局和风貌,甚至直接拆除或迁移文物古迹,遵义老城区的拆除使得其作为革命纪念地标志的遵义会议会址失去依傍,风貌不再。(www.daowen.com)
(三)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旅游业要顺应市场的潮流,更多地利用的是名城传统文化中某些外在的、表层上的东西,利用它的表象,如文物古迹、庙宇、民俗表演、节庆日、历史传说等,从而使游客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体验。旅游业虽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但表现形式更商业化、娱乐化,并不要求保持文化的原生态,难免会带来文化表现的肤浅和庸俗,因为旅游业更强调娱乐性和享受性,而不是沉重的历史、民族文化反思,一般游客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适当的思考和启迪。旅游业所表现的民族文化具有浅表性和娱乐性,旅游是否能够真正反映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怀疑,对于传统文化内涵表现的粗糙性和商业化也是不容回避的。
(四)文物重修、重建中的隐性破坏
为了发展旅游,许多地方对残损的文物或已消逝的古迹进行重修、重建。但在重修文物古迹时不能保持原貌和原有的文化内涵,导致隐性破坏。这种隐性破坏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如大理崇圣寺重修的雨铜观音殿和建极大钟,两处景点的参与性和可游性一般,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也不够,而且雨铜观音殿也破坏了三塔的视廓,新的建筑物与三塔的古朴并不一致。自1924年倒掉了近80年的杭州西湖雷峰塔被重建,尽管新雷峰塔对重构“雷峰夕照”这一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对文物古迹原真性的损害仍受到有关专家的诟病。至于为发展旅游不惜拆真建假的做法尤其对历史文化名城造成巨大伤害,早些年如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拆古建筑、建“假古董”的做法至今仍在一些名城中被仿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