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扬州明清古城的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亮点

扬州明清古城的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亮点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较高价值的传统建筑数量众多。扬州市区内先后经政府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及控制单位147处,其中老城区内公布的文物保护和控制单位117处,现存91处,占市区总数的近75%。

扬州明清古城的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亮点

五、“扬州人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明清古城的旅游开发研究

(一)明清古城的地域范围与总体特征

扬州明清古城区范围东、南至古运河,北至北护城河,西至二道河,面积5.09平方千米。其总体呈以下特征:

1.独特的城市格局。明清古城城市格局独特,呈现出“逐水而城、历代叠加”、“双城街巷体系并存”和“河成环抱、水城一体”的特征。

2.古朴的城市风貌。古城区城市空间平缓,城市肌理匀质细腻,传统民居建筑吸取徽派建筑的特点,造型简洁硬朗,古朴典雅,集“南秀北雄”风格于一体。

3.秀丽的城市园林。扬州是著名的园林城市,整座城市绿荫覆盖,花团锦簇,形成绿色开敞的空间体系。扬州园林自成一派,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官府园林、祠堂园林等星罗棋布,与山水相融,空间层次收放变幻自由,风格清秀中见雄健。

4.多元的城市文化。以文学书画、戏曲、民间工艺、宗教商业为代表,城市文化体现出雅俗共赏、南北交汇、东西兼容的多元化特征。

5.丰富的历史遗存。古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较高价值的传统建筑数量众多。

(二)古城区旅游资源的存状况

古城区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体现区域,各类文化资源丰富,计有:

1.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市区内先后经政府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及控制单位147处,其中老城区内公布的文物保护和控制单位117处,现存91处,占市区总数的近75%。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扬州城遗址、个园、何园),省级4处(西方寺、小盘谷、天主教堂、仙鹤寺),市级74处,市级文物控制单位10处。古城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含遗址、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名人故居及私家园林和传统民居5类,以私家园林和传统民居所占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多半,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部分,主要分布在文昌中路以南、汶河路以东的范围,东关街两侧有少量分布。文物保护单位除部分辟为旅游景点的相对保存较好外,大多数仍作为厂房或居民住宅使用,缺乏正常的保养和修缮,但其周围环境一般是传统民居和改造较少的地段,总体生存环境较好。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如个园、何园、小盘谷等周边的建筑高度控制较好,有效地保护了文物环境。但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对视线保护要求较高的建筑如准提寺、武当行宫、仙鹤寺、天主教堂、湖南会馆门楼、西方寺等寺庙和纪念性建筑基本上被周边高、大、新的建筑淹没,失去统领周边视线的意义,环境破坏严重。

2.历史建筑。除文物保护单位外,老城区内尚有数量可观的具备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主要是传统民居,也有少量近现代历史特征的其他建筑,共484处,绝大多数分布在文昌路以南、汶河南路以东的地段内,少量分布于东关街、彩衣街、大东门街两侧。

3.宗教建筑。扬州历史上经济几度繁荣,文化交往频繁,带来了宗教的兴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均有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古城区遗留有主要宗教建筑31处,部分仍有宗教活动,部分改作他用或废弃。

4.私家园林。扬州园林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园林多是宅”之说,清代更是“以园亭胜”,古城区内现存私家园林和遗迹30多处,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者24处。除个园、何园、二分明月楼等作为旅游景点或公园开放外,其余被改机关、学校等占用。

5.老字号。扬州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发达,清朝康乾盛世时闹市区名肆大店鳞次栉比。近一二百年来有记载和实物的老字号计224处,涉及香粉业、纸笔业、油漆业、南北货业、酒业、旱烟业、茶社业、旅馆业、理发业、照相业、洗染业、寄售业、酱品业、茶食业、豆食业等多个行业。现古城区内知名度较高且仍在经营的老字号尚有31处,以教场一带最为集中。

6.古井和古树名木。古井和古树名木是古城区传统特色的最好点缀,并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生物、气象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活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扬州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也是重要的绿化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目前古城区保留古井500多处,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木11株,二级12株,还有大量的三级保护树木

7.名人遗迹。古城区内以故居、祠堂、寺庵等形式记录其踪迹的历史人物有41位,以历史人物命名的街巷有59条。

8.街区风貌。古城区基本保留了明清以来“逐水而城”、“双城街巷体系并存”以及“河城环抱、水城一体”的城市布局特色。古运河、北护城河、二道河环抱城区,新旧城以小秦淮河为界相邻并存,留有400多条传统街巷。旧城街巷体系排列有序,主次分明,纵横严谨,部分地段保留有唐代里坊制的痕迹;新城会馆园林密集,市场繁荣喧闹,街巷体系呈现自由随意的状态,体现出两种典型的城市设计理念。以仁丰里和湾子街街区为二者的典型代表。仁丰里位于老城区西部中心,较完整地保留了唐代里坊制度的格局;湾子街街区历史上位于新城商业地区,城市格局是典型的“自上而下”设计布局,由此构成自由随机的街巷体系,沿湾子街两侧传统建筑以微妙的角度构成一种“向心式”的弧形空间肌理。

古城区除了旧城中心的文昌阁、四望亭及分布全城的寺庙建筑较突出外,天际线低矮平缓开阔柔和;街巷空间自由多变、幽深古朴、首尾相连、内外相通,形成紧凑细腻的空间肌理;建筑风格兼具北雄南秀,传统民居建筑以徽派风格为基础,造型简洁硬朗,清秀典雅。这些共同组成古城区古朴的城市风貌,至今在局部地区仍得到较完整的体现。传统风貌保存较好的街区相对集中,主要在文昌中路以南、汶河南路以东地段,东关街、大东门街、彩衣街两侧也有成片分布。

9.民风民俗。扬州在衣食住行、岁时节令、民间信仰、土特产品和民间艺术等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以淮扬美食为代表的华侈、精巧的食俗,以古巷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民俗以及岁时节庆、庙会、宗教活动、游艺活动、民间工艺、表演艺术等。

扬州为美食之都,素有“吃在扬州,穿在苏州”的谣谚,市肆百品,夸视江表。维扬菜系始于汉代,传于隋唐,盛于明清。其种类数以千计,名菜有清蒸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将军过桥、大煮干丝、扬州炒饭等。此外,糕点类有包馒类、面饺类、饼酥类、糯食类、油馓类、江粽类,还有豆品类、卤品类、汤羹类、饭粥类等。

扬州老街小巷纵横,有“巷城”的别称,数百条街巷,虽说是“寻常巷陌”,但古井琳琅,石板蜿蜒,高墙大壁,成了扬州建筑民俗的一道风景。扬州民居有园林式、会馆式、庭院式、进深式等多种,一般为砖木结构,多用木牌架和青砖小瓦。大户人家庭院内植花木、铺地砖或花街,做门廊漏窗,饰砖雕木雕,而小户人家无厅堂房厢,亦居有所安,追求市井之趣。扬州人家多有堂屋,正对大门处挂中堂画,下有老爷柜,柜上东侧供灶君纸马,中间供“天地君亲师”或佛像观音,西侧供祖宗牌位,并有香炉烛台、瓷瓶瓷镜、笔床茶具之类。中堂是民俗文化的展示区,是物态民俗与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在家居中的自然而完美的结合。

扬州多水,素称“车马少于船”,水上游乐用的画舫最能体现扬州的特色。清代时在城内官河和瘦西湖上,画舫无数,为一时之盛。画舫有“大三张”、“小三张”、“丝瓜架”、“草上飞”、“双飞燕”、“牛舌头”、“太平船”等名称。画舫晚上可张灯结彩,成为“灯船”,又多设饮宴,为扬州夜生活的游动场所,并构成闪亮的动态画幅。

岁时民俗如正月除岁,元夕赏灯,清明陆行踏青、舟行游湖、墓祭、风筝,四月初八日浴佛日进香,五月端午解粽、龙舟竞渡,七夕放水陆荷灯,八月中秋节陈瓜果、饼饵祀月,九月相馈用糕、出廓登高,“小雪”、“大雪”期间,腌大菜、猪肉冬至俗称“大冬”,敬神祀祖,供米粉圆子,俗称“大冬大似年,贺节如三节”,腊八日,食“腊八粥”,除夕有“馈岁”、“别岁”、“守岁”之俗,各户贴春联门神,室内贴年画,烧松盆,燃爆竹,吃年夜饭,祭祖先、分小儿压岁钱等;土特产品除了名扬四海的“三把刀”外,还有扬州的酱菜、富春包子、谢馥春鸭蛋粉等著名特色产品。

扬州的民间工艺品十分精湛,诸如漆器玉雕、剪纸、刺绣、绒花玩具、盆景、雕版书籍、纸扎灯彩、面人等。古城区集中了扬州漆器厂、玉器厂、广陵古籍刻印社等工艺厂家和大批民间艺人。

(三)古城区旅游开发的优势与问题

1.优势

(1)资源的优势。上述分析表明,扬州明清古城区拥有内涵丰富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且从产权关系来说,有相当部分的房产属公管房,便于收回利用,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

(2)有一定的开发经验。目前古城区中已拥有一批较为成熟的景点,积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

(3)开发商对旅游投资积极性高。旅游作为一种朝阳产业,目前开发热度较高。尤其是扬州这样一座底蕴深厚、规划翔实、开发前景喜人的城市,对开发商有较强的吸引力。

(4)古城开发利用为民心所向。古城内的居民热切希望通过旅游开发改善现有拥挤、破旧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质量。

2.存在的问题

(1)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吸引游客体验参与的空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区中居住用地占到一半以上,比例偏高,绿化用地面积偏少,除个园、何园两个古园林具备一定绿化规模外,相对较集中的绿地仅有文津园、北护城河绿化带等地方。大量的民居建筑已非完整意义上的传统民居,且建筑密度过高,厨、卫、暖、气、排水、消防等基础设施存在严重问题,不少房屋破败,很多地段亟需更新。

(2)景观分散,不成系统,缺乏强有力的历史文化感染力。古城区内景观小而散,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等散布于各处,彼此缺乏联系,未能系统地组织到城市脉络中,不能凸显与其所处地段、城市格局的关系及历史文化上的内在联系,无法给人以突出的印象和强烈的历史文化震撼。从整体来看,传统特色景观在整个城市景观体系中的地位不够突出,新旧驳杂,不少古建筑和能反映传统风貌的民居被后建房屋所淹没,不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3)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充分挖掘,保护力度不够。明清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其博大深厚,但远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如民俗资源几乎未得到开发,大量美轮美奂的盐商住宅“养在深闺人未识”,名人遗踪、遗迹不为人知,民间工艺缺少展示的舞台。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也远远不够,类似马氏庭园被焚的事件屡见不鲜,古城区的传统风貌受到严重威胁。

(4)道路交通问题和旅游配套设施存在问题。古城区的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不够通畅,停车场地严重不足,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四)古城区的旅游开发定位

1.从扬州的历史文化看古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曾经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文化底蕴广博深厚。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形成严格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的大小同城市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而扬州却因海盐之利和与大运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商业发达、富庶繁荣名世。早在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大力发展盐运通商,使吴国国用饶足,抗衡中央;唐代“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谚称“扬一益二”;清代繁华更胜昔日,尤其在盐商的推动下,奢靡、浮华臻于极致。扬州盛世又恰与中国历史上西汉文景、唐贞观开元、清康乾三朝盛世相吻合,正如“顶峰上的顶峰”,成为古代商业城市的杰出代表。

繁荣的商业经济直接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浴室文化声名远播;“广陵十八格”灯谜、“维扬棋派”、扬州风筝、瘦西湖沙飞船、扬州养鸟、扬州斗虫等游艺项目尚于民间;漆器、玉雕、剪纸、刺绣、绒花、盆景、雕版书籍、纸扎灯彩、面人等民间工艺品技艺精湛;酱菜、富春包子、谢馥春鸭蛋粉、玩具等特色产品久负盛名;岁时节庆、庙会、宗教活动绵延不断;书法、绘画、篆刻曲艺戏剧音乐、园林等多种艺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这些工巧细致世俗的市井文化内容生动地体现了扬州昔日的奢华风貌,是古城区开展文化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

2.从扬州的旅游资源看古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无山,虽多水却无甚出奇之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贫乏,可令人称道的乃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志的人文旅游资源,尤以古城和古城遗址、园林、运河及名人遗迹、风物民俗、文学艺术为特色。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明清古城区两大片,显然,后者无论是面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前者,计有:传统街巷400余条,其中以历史人物命名的街巷59条;各级文物保护及控制单位91处,占市区总数的近75%,其他具备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484处,其中包括宗教建筑31处,私家园林或遗迹30多处;知名度较高且仍在经营的老字号31处;历史事件见证地和传说发生地19处。可见,明清古城区是扬州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理应在扬州文化旅游中占据突出地位。(www.daowen.com)

3.从扬州的旅游市场看古城区的旅游定位

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换,旅游产品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从国内外旅游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全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热情会由单纯的游山玩水向休闲型、知识型方向转变,扬州目前以瘦西湖为主的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尽管位于长三角黄金地带,扬州旅游却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客人。当前,扬州正在进行运河城市向沿江城市的转型,其旅游业亦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进行恰如其分的市场定位,与其他城市错位经营,在长三角占据独立的地位。江南名城,过去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的说法,今天的旅游发展,杭州以湖山胜,苏州古城以园林胜,那么扬州呢?我们认为,扬州明清古城区的文化优势应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的绝佳突破口,扬州应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口号:扬州古城以文化胜。

综上,扬州明清古城区的旅游开发应定位于以体现古城风貌、文化传承、民俗民风为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区。

(五)古城区的旅游开发原则

1.整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见木不见林”,只见一个个单独的文物古迹点而不见“城”。古城区通常以古城风貌为最大特色,不妨借鉴江南古镇的思路,整体规划设计,着眼于维护整个古城的生态、文态环境,而不是四分五裂的片甚至单独的文物点。扬州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首先,古城区规模适中,5平方千米的面积与平遥古城相当,整体开发完全可行。相反,一些大城市则可能由于面积过大、人口过多等原因,很难做到;而小城镇在规模、气势上又难以匹敌。其次,古城区风貌完整,保持着较为醇厚的原汁原味,只需修旧如旧而无需大造失真的人造景观。此外,扬州的旅游资源有景点小而散的特点,这些景点要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必须要有依托,如同颗颗明珠,需要串连成链,甚至有珠、有链还不够,还要有华美的盛器才能相得益彰,古朴典雅的老城就是最适合的盛器。

2.滚动开发

我们强调“整体”指的是在观念上、规划上要有整体、全局的概念,并不等于一次性地全部开发到位。事实上,鉴于古城区面积较广,现居住人口众多,资源现状参差不齐,宜采取“点—片—面”滚动开发的战略。扬州古城区已有一些较成熟的点,如个园、何园、汪氏小苑等,一方面要做好这些点的深度开发,同时要不断增加新的点。古城区的三大历史街区中,以资源集中的东关街历史文化区基础最好,理应先行一步;教场地区的规划已经完成,可着手招商开发;南河下地区盐商豪宅成片,规格高,区位好(毗邻运河),应加强保护,尽快规划,开发为展示盐商文化、民俗文化的场所,并和瘦西湖、运河景点相呼应,最终构筑完成古城区的旅游体系。滚动开发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景点在不断扩充、完善的过程中,迎合市场,常变常新,从而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参与

古城区的旅游开发是一项艰巨繁复的工程,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关系,巨额的资金投入,绝非政府部门可以一手包办。应按照旅游产业的经济规律办事,政府规划,社会力量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允许投资者取得经营权。对于较敏感的文物保护问题,应借助法律的手段,通过法律和契约加以保证。

4.开发与保护并举

古城区作为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物质载体,有形的历史遗存和无形的各类文化资源丰富,城市传统风貌犹存,这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依据,但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古城的风貌已经受到主次干道两侧临街开发、传统建筑物周边环境破坏的侵蚀,文物保护和文物控制单位也有受到破坏的现象,传统民居破旧,环境不佳,因此,首先应对文物保护、文物控制单位、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分别进行保护、修缮、整饬、改造,凸显名城的古风古韵,不仅要保护好它们本身,而且要尽可能地保持它们在特定的空间中的展示方式,尽最大可能整体保存它们,使之能够更多地完整地传达历史文化信息。对濒于困境的传统文化艺术也要及时抢救。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使城市拥有持久的文化魅力,旅游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六)古城区旅游品牌的打造

1.打造旅游品牌的必要性

提出打造古城区的旅游品牌,是基于以下考虑:

(1)市场拓展的需要

诗仙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令无数人对扬州心驰神往,扬州的旅游知名度不可谓不高;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的旅游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然而扬州旅游业却长期温而不火,“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似乎成了扬州旅游的全部,一日游绰绰有余。扬州旅游市场要拓展,呼唤内容更充实、更丰富,要有能留住客人的旅游产品,作为体现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这一城市性质的主要区域,古城区应该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

(2)市场竞争的需要

扬州所处的华东地区是我国老牌的黄金旅游地,资源密集,“名牌”林立,扬州似不占优势:瘦西湖不敌杭州西湖,扬州园林不敌苏州园林,小秦淮更不敌南京秦淮人家……。扬州确实缺乏自己的个性鲜明、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而且似乎也没有哪一种单一的资源可以形成这样的品牌,那么,将古城区的资源整合于一个品牌之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3)整合古城区旅游资源的需要

古城区的旅游资源数量多,品种全,是优势;而单体规模小,分布散,则是劣势。旅游开发要扬长避短,必须要围绕品牌进行资源整合,凝聚主题,打造板块,连点成线,整体推出。

2.“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依据上述扬州古城区“文化休闲”的旅游定位及整体开发的思路,提出“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1)主题:“扬州人家”——品位扬州文化,体验盛世人生

(2)内涵:

●绿杨城郭,深巷园林——“扬州人家”的人居环境

体验扬州“天人和谐”的园林环境。古城区恰为古运河、北护城河和二道河所环抱,又有小秦淮河从新、旧城穿过,可沿河道遍植垂柳,再现“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画境界;维护和修复城内散布的古园林,增建街头小游园,保持住宅的庭园特色,从而由宏观到微观,处处呈现出园林城的意趣;再加上数百条或纵横严谨、或自由随意的小巷,尽显典雅、古朴、和谐的人居环境。

●淮左名都,人文荟萃——“扬州人家”的文脉传承

感受扬州厚重精深的历史文化。扬州历史上是繁华都会、军事要地和文化名区,对古城遗址、官衙旧迹、名人遗踪、轶事传说等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修缮保护、陈列展览、立牌标识等方式,营造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游人沉浸于“文化扬州”中,感受“扬州人家”的历史脉搏。

●亦雅亦俗,名城民风——“扬州人家”的生活情趣

领略扬州人雅俗兼容的日常生活。可通过博物馆等形式展示扬州民俗、盐商文化,恢复传统宗教、娱乐、游艺、节庆活动,以让游人走进今日扬州人家等形式展现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盛世人生。

(3)构成:根据主题要求和资源状况,打造四大板块:

●河滨活动区——古城区四周沿河地带及小秦淮两岸

顺应游客的近水心理,建设宽幅绿带和步行林荫道,配置休憩及其他相关设施,作为开放的游憩空间。

●历史人文区——双东地区

修葺该地区密集的名人故居、传统商业建筑、宗教建筑、园林等,并结合传统街巷,开辟多条文化旅游线路。

●市井民俗区——教场地区

恢复浴室、茶楼、书场、剧场、手工艺作坊等,集中展示市井文化,提供休闲场所,出售相关旅游商品。

●盐商文化区——南河下地区

整修盐商旧宅、会馆,建设盐商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再现昔日盐商生活和民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