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俗节庆
民俗节庆是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其内容相当丰富,诸如衣食住行、时令年节、市肆庙会、婚丧嫁娶、喜庆生育、人情往来、信仰崇拜、祭祀占卜,不一而足,充分反映出一地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民俗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的民俗传统是有差异的,对这一点古人有很明确的认识。《诗经·国风》按照15个地区汇集诗歌,生动地表现出各个文化区域的风土人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叙了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的故事:
……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季札观乐,能够准确地从各首乐曲领悟各国国风,可见地方民俗差异之显著。民俗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的折射与反映,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民俗节庆是地方特色浓厚的文化构成要素。
煤都大同有些传统节庆与“煤”有关,如煤窑节日。过去大同小煤窑出煤都靠工人土法开采,劳动强度很大,唯每年的四大节日按惯例“歇窑”。四大节日的放假时间是“冬三年四十五三,二月二日歇两天”,即冬至放假3天,过年放4天,正月十五放假3天,二月初二放假2天。冬至是矿工最隆重的节日,传说这天窑神巡窑,各窑主在窑门口贴对联,给窑神上供、敬牲、笼旺火,举行隆重的祭窑神仪式,祭毕矿工围着旺火吃肉喝酒,是难得的休息与放松的时刻。旺火是大同特有民间习俗。用当地出产的大炭块,在屋前垒成宝塔形,中间放柴,点柴即燃;外面贴上“旺气冲天”等联语,罩以彩色剪纸,称“旺火罩”。每逢除夕、元宵和婚嫁喜庆时,大同人都要点燃旺火,取兴旺红火之义。大同人喜红色,喜庆之日总要挂红幔、悬红灯、贴红喜字、点红烛,衣着则以男女老少通年穿着的“红主腰”最有特色。瓷都景德镇有烧太平窑的传统民间活动,每年中秋节举行,捡拾渣饼(一种烧制时废弃的瓷器)搭成一座座形态各异、新奇别致的小窑,晚上点燃后窑火熊熊,映得昌江岸边如同白昼。此俗意在祝愿瓷业兴旺,人民生活太平幸福。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源于蜀人对岷江水神的祭祀活动,都江堰修成后逐渐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中心内容的祭祀仪式,并与都江堰的岁修制度结合,一年一度,十分隆重。每到清明时节放水春灌,在渠首举行隆重热烈的典礼,成为当地充满喜庆的民俗节日。(www.daowen.com)
成都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安闲舒适,民间风俗盛会颇多,有青羊宫春节灯会、二月花会、端午龙舟会、八月桂花会等。宋代诗人陆游的《梅花绝句》云:“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词人张仲殊曾有一首《望江南》:“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表现了成都人的冶游盛况。成都茶馆文化别具一格。四川人饮茶的历史,有文献可考的已有2 000多年。成都茶馆之多举世闻名,街头巷尾、公园名胜、乡间小镇皆有。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有味。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稳、贴身,或靠或坐不觉累,闭目养神不怕摔。茶具用三件头:瓷碗、瓷盖和金属托盘(又称茶船子),用长嘴紫铜壶冲开水,冲茶从头到尾点滴不漏,赏心悦目。茶馆供应糕点糖果,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如下棋、说唱、相声等。人们在茶馆谈国事、数家常、做生意、叙友情、听曲艺、论学术,茶馆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场所。岭南潮州、泉州等地则有饮功夫茶的习俗,功夫茶讲究茶具器皿的精良和烹制功夫,饮茶讲究谦让,表现出民风之儒雅。
民族地区名城的民俗节庆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宗教色彩。如呼和浩特蒙古族牧民,既有古老的萨满教信仰,又接纳了藏传佛教,其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祭敖包”就体现了萨满教和藏传佛教融合的文化特点。由敖包祭祀活动逐渐演变而成的那达慕大会是最具蒙古族风情的盛会。夏、秋季节,蒙古牧民身着盛装,骑马、乘车,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一起,相互邀请做客,畅饮美酒,祝愿祥和如意,并举行体育竞技、游艺活动和商业活动,通常要举行男子三项竞技活动:赛马、射箭和摔跤比赛,称“男儿三艺”。名城银川和喀什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义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穆斯林十分讲究卫生,处处突出“洁净”二字;禁食猪肉、马、驴、骡、狗等不反刍的动物肉、性情凶残的禽兽(如鹰、虎等)肉、病死、自死的没有放血的牛、羊、鸡等禽兽的肉和一切动物的血,不禁食的动物,都须请阿訇念经代宰后才能吃。念经、做礼拜都是日常功课,每年还有斋月。斋月结束后回历十月初一,人们重新恢复白天进餐,即“开斋”,这一天被称为开斋节或肉孜节,是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之一。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是盛大的节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沐浴更衣。节日期间要做礼拜、扫墓和互相拜年祝贺节日。在喀什,这天人们纷纷走上街道,艾提尕清真寺的门楼上鼓乐齐鸣,唢呐声声,穆斯林在广场上随音乐翩翩起舞,尽情欢庆。
我国西南地区民族众多,西南名城的风俗节庆丰富多彩。丽江纳西族拥有独特而古老的东巴文化,习俗风尚很有特点。如纳西族妇女的服饰,特别突出的是七星披肩,这种羊毛披肩上方下圆,下端横缀一排7个直径0.1米的锦绣圆形图案,象征披星戴月,与自然和谐相处。古城西北的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崇拜的对象,在纳西的东巴经典和民间传说中有一个最美好的爱情乐园——“玉龙第三国”,主动殉情者可以进入那个没有压力、没有苦难、充满圣洁的理想世界,过去的丽江因情死事件频繁而被称为世界的“情死之都”。纳西族还有三朵节、棒棒节、河灯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的白族服饰婀娜多姿、飘然若舞;“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大量应用当地所产的大理石料,外观庄重大方,内里精巧别致。大理白族的节庆活动很多:正月初九松花会,登山春游;二月十五朝花节,满街群芳竞秀;三月十五为期7天的三月街今已成为滇西各族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文艺体育大会;六月二十五火把节,祝愿吉祥幸福;八月初八耍海会,数百只小船荡漾在洱海中,欢乐的歌声回荡于洱海上空。白族信仰本主,立本主庙,供本主像,不信天堂、地狱,只求保佑现世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本主崇拜对象也多与人间生活息息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