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及面积统计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及面积统计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1993年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提出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名单。北京第一批、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合计共有40片,其中旧城内有30片,总占地面积约1 278公顷,占旧城总面积的21%。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及面积统计

一、历史街区

(一)历史街区的概念

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地区内的建筑可能并不是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价值由此得到了升华[3]。类似的提法还有历史地段、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保护区[4]等。对历史街区及城市历史风貌的关注始于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其中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中提出了现在学术界通常使用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的概念:“本宪章涉及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地,也包括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作用外,这些地区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古城格局风貌完整的为数甚少,绝大多数的名城整体风貌已不存,但还保留有若干体现传统历史风貌的街区。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5]

(二)历史街区实例及其价值分析

1.北京的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

方圆62平方千米的北京明清古城,是在元大都的城市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其“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建设精华,被誉为“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北京古都的最大特征——内外城墙和城楼被拆除,古城整体风貌遭到破坏。1990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1993年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提出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名单。至1999年,《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经市政府批准,最终确定了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期间,牛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由于改造不当,在1999年划定25片范围时被排除,另增加了鲜鱼口地区,总数仍为25片。其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内: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前街,地安门内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陟山门街;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什刹海地区,国子监地区,阜成门内大街,东交民巷;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栅栏,东、西琉璃厂,鲜鱼口地区。2002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始编制,新增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在旧城内继续补充历史风貌较完整、历史遗存较集中和对旧城整体保护有较大影响的街区5片:皇城、北锣鼓巷、张自忠路北、张自忠路南、法源寺;在旧城外确定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或村镇10片:海淀区西郊清代皇家园林、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石景山区模式口、门头沟区三家店、川底下村、延庆县岔道城、榆林堡、密云县古北口老城、遥桥峪和小口城堡、顺义区焦庄户。北京第一批、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合计共有40片,其中旧城内有30片,总占地面积约1 278公顷,占旧城总面积的21%。旧城第一、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的总面积为2 617公顷,约占旧城总面积的42%。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与特点如下[6]

旧城内历史文化保护区——

(1)皇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皇城被整体设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为:东至东皇城根,南至现存长安街北侧红墙,西至西黄城根南北街、灵境胡同、府右街,北至平安大街,内含紫禁城、太庙、社稷坛、北海、中南海及14片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约6.8平方千米。以皇家宫殿、坛庙建筑群、皇家园林为主体,以平房四合院民居为衬托,具有浓厚的皇家传统文化特色,保存相对完整的皇城是北京体现帝都风貌的核心载体。明清皇城以其杰出的规划布局、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的象征,具有唯一性、完整性、真实性、艺术性等特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皇城的唯一性:明清皇城是我国现存唯一保存较好的封建皇城,它拥有我国现存唯一、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群,是北京旧城传统中轴线的精华组成部分。

皇城的完整性:皇城以紫禁城为核心,以明晰的城市中轴线为纽带,城内有序集合皇家宫殿园囿、御用坛庙、衙署库坊、民居四合院等设施,呈现出皇权至高无上的规划理念和完整的功能布局。

皇城的真实性:皇城中的紫禁城、筒子河、三海、太庙、社稷坛和部分御用坛庙、衙署库坊、民居四合院等传统建筑群至今保存较好,充分反映了古代皇家生活、工作、娱乐的历史信息和明、清、民国等历史演变的过程,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

皇城的艺术性:皇城在规划理念、建筑布局、建造技术、色彩运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南长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池子、北池子、东华门大街等6个街区位于旧皇城内故宫的东西两侧,是皇城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南、北长街和西华门大街位于故宫与中南海之间,南、北池子和东华门大街位于故宫和太庙以东、原东皇城以西,是衬托故宫等皇家宫殿建筑群的最重要地区。这些地区在明代主要是为皇宫服务的衙署、寺庙等,自清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以居住为主的街区,目前仍有传统的居住街道的空间尺度、良好的街道绿化(槐树)和较为安宁的居住气氛。南、北长街内有福佑寺、昭显庙、升平署戏楼等文物保护单位,南、北池子内有皇史宬、凝和庙、普度寺大殿、南皇城城墙和军调部(1949年中共代表团驻地)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津街、景山前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景山后街、地安门内大街、陟山门街、五四大街等8个街区位于旧皇城北部地区,分布在景山、北海等重要文物景点的周围,是最靠近旧城制高点景山的街区,也是皇城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区在明代皇城内主要是为皇宫服务的后勤供应衙署,清代以后逐渐演变为以居住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两侧有故宫、景山、北海、团城、中南海、大高玄殿、老北京图书馆北大红楼等著名的文物古迹。景山东街、景山后街、地安门内大街沿街还留有明代街墙遗存,附近有毛泽东故居、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北大地质馆旧址、嵩祝寺及智珠寺等文物保护单位。陟山门街是联系北海东门(陟山门)与景山西门之间的一条有特色的小街。在这一地区还有一些北京旧城中重要的传统景观视廊,如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文津街和五四大街的对景故宫角楼等。这些街区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景山、北海、故宫等文物的重要“背景”。

(2)什刹海地区。什刹海地区历史悠久,金代即在此建大宁宫;元代为大运河的终点,钟鼓楼一带成为当时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明清两代是权贵王府、深宅大院的集中处,也是北京内城民间居住、生活、游憩的场所。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积水潭三个湖,是北京旧城最重要的融水面风光与民俗文化于一体、富有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地区和民居保留地区。什刹海地区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钟楼和鼓楼、恭亲王府花园,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0余处。这一地区还有很多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场所,如银锭桥、后门桥(元代大运河漕运终点)、汇通祠(北京长河引水终点处)等,还有一些传统城市景观视廊,如鼓楼、景山万春亭、银锭观山、德胜门与钟鼓楼等。什刹海地区也是老北京城传统四合院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由于受水面形状的影响,胡同以曲折和不规则而成其特色。传统四合院遗存主要集中在柳荫街、金丝套地区及西海西段,具有传统特色的小街有烟袋斜街、白米斜街等。

(3)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虽经数百年变迁,仍保持着元代“鱼骨式”的胡同格局,在老北京城街坊的胡同系统中是最完整的。南锣鼓巷也是北京旧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地区。悠久的历史给这一地区留下了众多的质量较好的传统四合院、名宅古园、山石碑刻。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包括清代皇后婉容故宅、茅盾故居、可园、恩园等),有价值的历史遗存20余处。

(4)国子监地区。该地区位于北京旧城东北部,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这一地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国子监、雍和宫。国子监街上完整地保留着始建于明代的4座牌楼,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柏林寺和循郡王府,还有大量格局较为完整、房屋质量较好的传统四合院。该地区构成了以孔庙、国子监和雍和宫等重要历史建筑群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风貌特征。胡同内绿化良好并保持着传统空间尺度。

(5)阜成门内大街。这条大街元代形成,一直是北京旧城西部进出城门的重要交通道路。阜成门内大街现全长1.4千米,文物古迹十分密集,平均不足300米就有1处。其中,在大街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应寺白塔、历代帝王庙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济寺、鲁迅故居等。

(6)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均建于元代,经明清两代保存下来。这一地区的胡同排列整齐,四合院布局规整,是老北京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区,至今仍保留着一定数量的较好的四合院。在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有程砚秋故居等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四合院或建筑40处。位于东四六条的崇礼住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近1公顷,享有东城府邸之冠的赞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东四四条5号院、六条55号院、八条71号院均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7)东交民巷。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地区划为“国中之国”,成为西方列强的使馆区。西方列强在此修建使馆、兵营以及教堂银行、邮局等。其中主要的建筑物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变迁。此外,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建筑物也反映了西方国家20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在古老的北京城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特色。该区目前保存较好的建筑有: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美国、荷兰的使馆旧址,圣米厄尔教堂、花旗银行旧址、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法国邮政局旧址等。

(8)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东城区,南至鼓楼东大街,北至车辇店、净土胡同,东至安定门内大街,西至赵府街,总面积约为46公顷。该地区与什刹海、南锣鼓巷、国子监等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相邻,是皇城的重要背景,也是保护旧城整体风貌和沿中轴线对称格局不可缺少的地段。

(9)张自忠路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东城区,南至张自忠路,北至香饵胡同,东至东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总面积约为42公顷。该街区有和敬公主府、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孙中山逝世纪念地等多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0)张自忠路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东城区,南至钱粮胡同,北至张自忠路,东至东四北大街,西至美术馆后街,总面积约为42公顷。该区域处于皇城与东四三条至八条保护区之间,现有胡同格局完整,有马辉堂花园等文物保护单位。

(11)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宣武区,南至南横西街,北至法源寺后街,东至菜市口南大街,西至教子胡同,总面积约20公顷。该街区内有法源寺、湖南会馆、绍兴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街区整体风貌保存较好。

旧城外历史文化保护区——

(12)大栅栏。这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自清代以后,这条街的商业更加繁华,进而促进了娱乐业、服务业、旅馆业的发展;清代末及民国以来,成为北京综合性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1949年后,大栅栏仍是北京最繁华最具传统特色的商业街,至今保留着瑞蚨祥绸布店、同仁堂药店六必居酱园、内联升鞋店、步瀛斋鞋店、马聚源帽店、张一元茶庄、亨得利钟表店、庆乐戏院等京城百年老字号。大栅栏附近的廊房二条、廊房三条、门框胡同、钱市胡同、劝业场等仍基本保持着原有街区胡同的空间特色,并有较多的历史遗存。大栅栏西街铁树、斜街、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等反映了从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两代北京城变迁的部分历史痕迹。

(13)东、西琉璃厂街。琉璃厂街位于和平门外,被南新华街分为东西两部分,因明代此处为制造五色琉璃瓦的窑厂而得名。清代乾隆年间,这一带逐渐形成以古董、书籍字画、碑帖、南纸为主的市场。1949年后,琉璃厂街仍集中着许多书画、文具(古玩)店铺,其中荣宝斋等老店最为著名。琉璃厂厂甸还是北京春节传统活动的地区之一。琉璃厂街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了全面改建,但仍保留着传统建筑风貌和文化街的经营特色。

(14)鲜鱼口地区。鲜鱼口街位于前门大街东侧,隔前门大街与大栅栏街相对应。建于明代,清代始成规模,也是前门地区一条传统的商业街,至今仍有便宜坊烤鸭店、都一处烧麦店、兴华园浴池等多处老字号。鲜鱼口街往东的草厂三条至九条,是一个传统胡同和四合院区。该区的特点是:胡同为北京旧城中少见的南北走向;胡同密集,间隔仅约30米;四合院大门不是常见的南、北开门,而是东、西开门。鲜鱼口地区整个街区占地不大,但遗存的传统风貌甚浓。

(15)西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海淀区,包括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园”地区,是我国现存皇家园林的精华。

(16)卢沟桥宛平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是国家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革命纪念意义。

(17)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金顶山路与京门公路之间,为京西古道。在模式口大街以北,传统村落的风貌保存较好,并有承恩寺、田义墓、法海寺等文物保护单位。

(18)三家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河北岸,三家店村中现存多处文物,与煤业发展有关的建筑群、会馆等成为此地独特的景观,具有浓厚的京西地方特色。

(19)川底下村历史文化保护区。是门头沟区斋堂镇的一个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村中现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其建筑艺术相当精湛,风貌相当完整。

(20)榆林堡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延庆县康庄镇西南,元明清时期是京北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其平面呈“凸”字形。(www.daowen.com)

(21)岔道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延庆县八达岭镇,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军事据点和驿站,其紧邻八达岭长城,至今原有城墙、城门尚在。

(22)古北口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的东北部,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存药王庙戏楼、财神庙、古关址等文物和南北大街,风貌较完整。

(23)遥桥峪城堡、小口城堡历史文化保护区。遥桥峪城堡位于密云县新城子乡东部,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此堡呈方形,南面正中一座城门,至今保存完好。小口城堡位于密云县新城子乡北部,距遥桥峪城堡约4千米,是明代戍边营城,城墙“北圆南方”,保存完好。

(24)焦庄户历史文化保护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属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1943年,当地党组织和群众利用地道和日寇周旋作战,创造了抗战时期闻名的“地道战”,被誉为“人民第一堡垒”。

2.宁波古城的历史街区

宁波地处水网地带,城外东、南、西面有六大河流,城区被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自然划分为呈鼎足之势的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城中有风景秀丽的月湖,形成“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独特地理环境。自古这里是著名的对外交通贸易口岸,鸦片战争后被作为“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明清以来是反侵略斗争的前沿。宁波素称人文渊薮,先后诞生有四明学派、姚江学派、浙东学派等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派别,闻名海内的天一阁藏书楼是藏书文化的杰出代表。古城6处历史街区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1)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位于城区西南部,东至镇明路,北抵中山西路,西南面临北斗河,总面积96.7公顷。月湖南北长1 100米,东西宽60~100米,现有水面6.5公顷,是古城内唯一的大面积水域。月湖早在宋代即已形成“十洲”胜景,历来是学者讲学、市民游息之处,为浙东文化学术重地。现存文物古迹较为集中,藏书名楼天一阁位于芙蓉洲上,景区入口处的范宅是宁波市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建筑,湖畔共青路、桂井巷、桂井街等地传统街巷和民居较为完好。

(2)伏跗室永寿街街区。其范围以永寿街为中轴线,东至孝闻街,西至文昌街,全长约150米,南北各宽约30~40米。街区内较集中地保存了伏跗室、元戎第等一批明末至清的藏书楼、官宅、民居等建筑,是宁波城区内现存较典型的明清住宅建筑传统风貌街区。

(3)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位于城区三江口甬江西岸,以天主教堂为中心,南至新江桥,西接人民路,北到轮船码头,东为甬江。该地为宁波“五口通商”后“外人居住地”的一部分,保留了一片具有外来建筑文化特色的优秀近代建筑和近现代史迹,主要有哥特式天主教堂(浙江省最雄伟的天主教堂)、工商银行等,是近代宁波港口风貌的典型地段。

(4)鼓楼公园路街区。范围南起鼓楼,北至中山公园北墙界,东至军分区西围墙东侧10米,西抵呼童街。该街区为唐明州城遗址,鼓楼原为明州城的南城门,是宁波城市建立的标志。唐末增筑罗城后,这里成为子城,唐、宋、元、明、清的衙署都在这一带,是历代宁波的政治中心,在宁波城市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现存建筑绝大多数建于民国时期。

(5)郡庙天封塔街区。范围为天封塔和宁波府城隍庙周围,东南至大沙泥街,西至解放南路,北以药行街为界。始建于唐代的天封塔是古代宁波城的标志性建筑,该街区是现宁波城内最具鲜明标识性的传统街区和公众娱乐、购物、休憩地。

(6)镇海口海防史迹保护区。位于甬江出海处镇海口两岸,地跨镇海、北仑二区。其范围东北起自笠山、戚家山,西至后海塘的进港公路,北以笠山、招宝山为界,南至镇海区的古城墙遗址。这里是中国东南沿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斗争的主要战场之一,遗留有招宝山威远城、月城、戚家山营垒、金鸡山瞭望台、吴杰故居、记功碑及安远、靖远、镇远、平远炮台等海防斗争遗迹。与其他地区的海防遗迹相比,该区具有持续年代长、经历事件多、遗迹丰、范围大、类型全、保存好等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和宁波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的斗争精神,体现了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3.杭州古城的历史街区

杭州曾经是南宋的都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大运河的南端点,经济繁荣,素称“钱塘自古繁华”。古城的范围东起环城东路、城站,西至环城西路、湖滨路、南山路,北起环城北路,南到万松岭路、吴山脚下、望江路,总面积1 087公顷。现划定10个历史街区:

(1)清河坊历史街区。该街区以河坊街为中心,北起高银街和于谦故居北围墙,南至吴山北山脚,西起华光巷,东至金钗袋巷和中河路。这里是杭州古城风貌最浓厚的地区,区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庆余堂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钱塘第一井及胡雪岩故居、方回春堂、叶种德堂等。此外,大井巷、河坊街一带曾经是中医药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2)中山中路传统商业街保护区。中山中路传统商业街保护区与清河坊十字相连,南起鼓楼,北至官巷口,东起光复路,西至现有道路的40米外。中山路在南宋时是都城临安的御街,是临安城格局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也是一条传统的商业街。沿街商铺林立,诸行百市样样齐全,繁华一时,到了元代还有“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7]的诗句。至今在这条一两千米长的路段上,留下了方裕和、状元馆、高义泰、九芝斋、豫丰祥、邵芝岩、奎元馆等十数家名店老店,古商业街的风貌依然存在。沿街两侧仍保留着很多清代至民国初的商业建筑,还有不少仿西方古典式建筑,是市内近代建筑最集中的街道,保存完好的主要以近代西式建筑风格为主。

(3)小营巷旧城风貌保护区。其范围为北起太平天国听王府北围墙,南至方谷园,东起银枪班巷,西对马市街。小营巷内最值得称道的古建筑有二:一是太平天国的听王府,一是钱学森旧居。整个小营巷目前历史建筑占70%左右。

(4)湖边村近代典型民居保护区。于西湖边长生路、学士路、白傅路和东坡路之间,面积约3公顷,主要由湖边村和劝业里两个街坊组成。建筑主要以近代的石库门建筑为主,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典型民居。目前除部分沿街建筑在性质与外观装修上有所改变外,整体格局及建筑形式、性质等都保持原有的特色,是杭州近代民居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处。

(5)北山街保护区。其范围为北起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南麓、宝石一弄,南至北山街,东起保俶路,西至栖霞岭、华北饭店,面积40.11公顷。北山街保护区是唯一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整个地区拥有大量的古树名木,除寺庙等宗教建筑外还有以新新饭店为代表的欧式建筑及许多各具风格、形式美观的中西式别墅建筑。目前这一带已经考证的古建筑有陈文龙墓、秋水山庄、日本驻杭领事馆旧址、蒋范亭题刻、黄宾虹旧居、宝石山造像、大石佛院造像、静逸别墅、坚匏别墅、菩提精舍、玛瑙寺旧址、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和邮政旧所等。

(6)西兴老街保护区。范围东起古资福桥,西至铁陵关路,南面纵深20~80米不等,北至官司河路。老街全长960米,青石板路,狭长的巷子曲曲折折地一直蜿蜒到视线尽头;路两边高低错落的房子虽然式样迥异,但一律的白墙黑瓦,前人曾在此进行过丰富的活动。沿街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浙东运河之头及铁陵关遗址、古资福桥等文物古迹。

(7)思鑫坊近代民居保护区。其范围北起天长小学,南至学士路,东起孝女路,西对菩提寺路,面积1.24公顷,由思鑫坊、萱寿里和承德里三个街坊及八幢别墅组成。思鑫坊一带的近代民居主要是石库门建筑和别墅建筑,是杭州典型的近代建筑风貌特色的居住街坊。

(8)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其范围北起长征桥路,东至小河下东,南至小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西至小河直街以西30米,面积3.7公顷。这一带的建筑反映了杭州沿河近代传统民居和商铺的特点,保存原有京杭运河沿岸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

(9)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其范围为北起杭州第一棉纺厂保留仓库,南至通源里保留仓库,西对小河路,东至京杭运河西岸,面积6.55公顷。拱宸桥地区在清同治年间是繁盛的水陆码头,1949年后成为杭州市的主要工业、仓储区,大批的工厂厂房和配套设施相继兴建,反映了从晚清到解放初期的近代杭州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现保存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拱宸桥和大量的传统民居、里弄、街巷,如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等。

(10)长河老街保护区。该区是以泽街—山下里与长河—槐河交叉口为中心的区域,位于滨江区的长江路以西。街区内保留有大量的以大夫第、荷花池等为代表的优秀建筑,泽街—山下里和长河—槐河街等传统街巷也保存完整。

2004年,杭州市规划局公布新增12处有关近代建筑的拟保护地段。此12处历史地段为兴安里、韶华巷—恰丰里、泗水坊、平远里、惠兴路、五柳巷、龙翔里、元福巷、安家塘、武林路、留下镇、梅家坞。这些地段多位于市中心,其典型的里弄住宅、独立式住宅建筑以及街巷格局等反映了近代杭州的城市面貌。

4.昆明文明街片区

昆明因建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传统街区与老建筑风貌突出,山水景色秀丽和人文内涵丰富,名列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尺度形式宜人、主要由具地方特色的“一颗印”民居组合构成的传统风貌文化街区是名城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文明街是目前昆明保存较好的街区之一,位于城市南北中轴线正义路西侧,范围北到文庙,南达景星街,西至市府东街、云瑞西路,东抵正义路,面积为20公顷,占昆明旧城面积的5%。

文明街片区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内涵之一和昆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片区具有1 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公元765年南诏王阁逻凤派其子凤伽异筑造拓东城——今昆明市的前身时,这里就是拓东城的中心区,位居城市南北主轴线的西侧。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变革与发展中,经历了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长达500多年的历史及元、明、清三朝和民国时期,文明街片区始终处于城市中心的位置上。这一带一直是全省政治中枢、统治机构的驻地。大理国时期的东府和善阐侯高智升的府邸、元代的云南行省衙署、明代的布政使司署均在片区东侧的威远街口至长春路口一线,清代的藩台亦在威远街西段北廊,清代的云贵总督署在今胜利堂址,粮道暑在景星街北廊,即今文明街南段,故景星街以前称粮道街。文明街北口曾有“南国文明坊”,在光华街口与威远街口之间曾有闻名遐迩的“天开云瑞坊”,亦称“三牌坊”,这两座牌坊更衬托出城市中心的重要地位。

文明街片区是昆明旧城内规模最大、文物与历史建筑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街区。街区内有平地有坡地,基本反映昆明城市地形特点;道路系统是典型的直街曲巷,也有酒杯型路网形态,其格局和建筑布局体现了昆明旧城特色。街区内文物古迹密集,现有人民胜利堂、福林堂、文庙棂星门、聂耳故居及文明街11号欧氏宅院、小银柜巷7号马家宅院、小银柜巷8号戴丽三旧居、居仁巷10号傅氏宅院、西卷洞巷1号民居等。街区内的城市功能包括居住、商业、小生产,以及政治、文化、纪念标志等功能,涵括了城市传统功能的主要方面。达官、富户、医、儒、工、商,纷纷在此建宅,留下了大量居民商铺,规模多样、种类齐全,几乎包括了昆明城市传统民居的所有类型,有临街的条式、院式、转角式民居,也有背街临巷的“一颗印”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套院式民居,在旧城街坊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在基本的民居形式上还有丰富的变化,形成非常多样的民居形态。建筑大多受到汉文化深刻影响,屋面均有举折、反曲、屋脊生起、起翘、厚墙收分、木柱侧脚,而且有所创新,以汉族四合院式房屋为主,吸收了白族、彝族等各民族的特点,一般以间为单位,组成三间单幢建筑(称“坊”),然后围合形成代表昆明地区特色的“一颗印”;同时也有来自滇西大理白族的“一字型独坊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与来自滇东南建水、石屏地区的“三间六耳下花厅”、“四马推车”等。在滇越铁路修通后,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入及对西洋建筑文化的向往,片区内还出现了砖木结构的“洋”别墅。小银柜巷7号(昆明市第一任市长马轸府邸)、8号大院、曙光巷5号(著名医师姚蓬心教授宅邸)、盘龙区文化馆(原欧师长府第)等几所深宅大院仍很完好。东卷洞巷、西卷洞巷、吉祥巷内和景星街两廊的民居,反映了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城市传统活动是文明街区最鲜明的特色。文明街片区是老昆明城内商业繁盛的闹市区。由于片区的区位优势和商业形成的历史原因,在此片区内相对集中的商业有书籍文具、医药、皮件、鞋帽、象牙制品、瓷器、食品餐饮、金箔打制等行业。书籍文具集中在光华街,著名的就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局等。光华街等处的医药店有福林堂、杨大安堂、王子荣、王运通、黄良臣医药室等;著名中医戴丽三诊所和寓所在居仁巷;象牙制品店、鞋帽店、书写店则集中于文庙街,发展到今天形成新的招牌店,几乎占了整条文庙直街;光华街还有最为集中的皮件制品店坊,最具特色的京滇戏茶室——光华茶室就在光华街;景星街有著名餐饮的云生园、小胖子烧鸭、毕大蜡烛的老卤酒;甬道街有兴宝园、盖碗茶茶室,以及若干打制金箔的手工作坊。目前街区内有甬道街花鸟市场和文庙直街标牌广告市场两条传统行业街道,区内尚有大量的居民生活,一些特殊的行业、饮食、交往和文化活动,都在区内保存了下来。

文明街片区是老昆明的精华所在,是昆明名城范围内其他片区所不能比拟的。它与昆明重建的金马碧鸡坊、金碧广场,重修的东西寺塔、文化街以及真庆观古建筑群等互相衬映,展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风姿。

5.漳州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

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位于唐宋漳州古城城市发展轴上,作为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街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石牌坊、漳州文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升祠,现代作家杨骚故居,两处石牌坊残迹和台湾徐氏后裔的祖厝徐厝巷等。位于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石坊,是现存漳州石坊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漳州府学亦设于此,绍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州时,曾“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建炎年间(1127—1130),孔子裔孙孔任率家人避乱入漳,子孙世代居于此直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今存仪门、前殿、两庑、丹墀、祭台、大成殿等建筑。香港路的伽蓝庙据称是全国最小的庙宇,只有3平方米,而且是建在小巷口的顶上,已有数百年历史。街区完整地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三大类古民居建筑,以及“天益寿”老药铺、大同文具店等沿街老字号店铺招牌20余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