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坛庙、纪念建筑
坛庙是专供祭祀用的建筑,根据考古发掘所得的材料看,至少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6 000年)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专门的祭祀性建筑。依祭祀对象的不同,坛庙建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先农之坛以及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第二类祭祀祖宗,包括帝王宗庙(太庙)和臣民家庙(祠堂、宗祠)。帝王宗庙被视为统治的象征,具有特殊的神圣性和极其崇高的地位;家庙则被视为家族的根本,是家族成员的精神支柱。第三类祭祀圣哲先贤,包括孔庙、儒家贤哲庙、古圣王庙、贤相良将庙、清官廉吏庙、著名文学艺术家庙、忠臣义士烈女庙等。这些纪念性建筑在历史上出现的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涉及的对象宽泛,形式不拘,表现出活泼多样的风格。
(一)皇家坛庙建筑
由皇帝亲自致祭的天地、日月、社稷、先农之坛和太庙等是都城的主要建筑,城制中不仅明确规定了“左祖右社”,其他坛庙也各有方位。北京城至今较完整地保留有这些祀典建筑。在紫禁城南、天安门东侧立有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天安门西侧是社稷坛,为祭祀土神和五谷神的场所。城南郊建有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敬天祈谷之地。在受祭的天地神祇中,天帝是最高的神,因此祭天之坛被设计为三层(与社稷坛相同,而地坛为两层,日坛、月坛和先农坛只有一层,层数的多少完全依照其神格而定),天坛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重要和规模最为宏大的祭祀建筑群。城北部有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祇神的场所。城东和城西分别建有日坛和月坛,分别祭祀大明神(太阳)和夜明之神(月亮)及诸星宿神祇。天坛西侧有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风云雷雨、岳镇海渎、京郊山川、都城隍等神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的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历代帝王、功臣的场所,供奉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元、明历代帝王167位,东西两列配殿分列79位功臣。北京之前的古都,因距今年代久远,皇家祀典建筑多不存,惟西安南郊隋唐圜丘整体尚较为完好,这里曾是从唐高祖到昭宗近300年间17位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地方,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另南京有六朝圜丘遗址。
(二)祠堂
先秦之世,臣民建庙祭祖受到限制,战国以后曾兴起“墓祀”(即在墓葬之所祭祀先人)之风,出现当时称为祠堂的墓前建筑。位于济南市长清县境内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就是一座东汉章帝、和帝时期(76—105)的墓地祠堂,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宋赵明诚曾把它写入《金石录》。这座祠堂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祠内保存的36组画像也是汉画像石中的精品。魏晋至北宋,臣民又以建家庙奉祀为主,但数量少,规模小。自南宋朱熹著《家礼》以后,臣民的家庙称为祠堂。明嘉靖十五年(1536)准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明清两代民间遍立宗祠,出现了一些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大祠堂,成为地方民居建筑的代表。如安徽歙县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祖籍,号称“程朱故里”,文化传统深厚;明清两代,徽商行遍天下,拥有巨资的徽商不惜重金大兴文教,从而形成庞大的富商群体和官僚群体。他们在故乡营建了不少富丽堂皇的祠堂,有建于明代的郑村郑氏宗祠、呈坎村宝纶阁(又称罗东舒祠),建于清代的叶村洪氏祠堂、北岸吴氏宗祠、大阜潘氏宗祠等,以宝纶阁最为著名。歙县还有许多纪念性的牌坊建筑,如始建于元代的贞白里坊,明代的忠烈祠坊、许国石坊、龙兴独对坊和棠樾石牌坊群等。衢州吴氏宗祠现存建筑为吴氏家族于明嘉靖间重建,工匠分别来自福建境内的茜淤、安徽境内的徽州和江西境内的婺源等地,因此宗祠的建筑整体呈融各地建筑风格为一体的特征。广州市内的陈家祠堂是清末广东省72县陈姓的合族祠和书院。祠堂从光绪十四年(1888)开始筹建,光绪十六年(1890)动工,到光绪二十年(1894)始落成,前后历时7年。建成后成为陈氏族人举行祭祀和会议的地方,同时设立书院,供陈姓子弟读书就学。陈家祠堂是一组三进六院十九厅堂的建筑群,占地13 200平方米,规模很大,装饰尤其精美,每座房子从柱础到瓦脊,缀满石雕、砖雕、铁铸、木雕、泥塑、陶塑和彩画,琳琅满目,广罗历史题材,博采地方风物,用材讲究,实为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三)文庙、武庙
祭祀圣哲先贤的建筑首推文庙和武庙,文宣武成之祀本隶属于国家宗教体系之中。对孔子的奉祀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鲁哀公下令将孔子故居3间立为庙,以后随着孔子……地位不断被提高,建庙祭孔成为尊孔的重要内容。东汉桓帝元嘉三年(153)第一次由国家在首都洛阳为孔子建庙祭祀;南朝宋孝武帝曾下诏建孔子庙与诸侯礼仪同等;唐贞观四年(630)诏州县皆立孔子庙祭拜孔子,这是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在全国建立孔庙;到唐高宗时又下令督促“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有破坏并先来未造者,……宜令所司速事营造”[2],孔子之庙遂遍于天下。宋代孔子被加封为“至圣文宣王”,孔子嫡长孙被封为衍圣公,沿袭32代。元代成宗大德六年(1302),在大都建孔庙,十一年(1307)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座位于今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的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之地,加号诏书碑也仍完好地树立在孔庙大成门左侧。
孔庙作为专门祭祀孔子和历代文人参谒孔子的场所,曾遍布于都城和府州县城中。今存孔庙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始建时间最早的是曲阜孔庙,肇始于春秋时期孔子旧居“庙屋三间”,经历代不断扩建、重修,形成占地300多亩、房屋466间的规模,仿照皇宫建制,被称为除北京故宫以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殿堂,和孔府、孔林同为曲阜“孔孟之乡”、“东方圣地”的标志。另外在曲阜孔子降生地尼山南麓也建有孔庙,称尼山孔庙,大成殿内祀孔子像和颜、曾、思、孟四配像,寝殿供孔子夫人亓官氏牌位,启圣王殿供孔子之父启圣王牌位。(www.daowen.com)
各地方官府修建的孔庙在城市建筑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并各具特色。如南京夫子庙从南宋开始集祭祀、修学、考试于一体,设有科举考场——贡院。贡院至清同治年间扩建后,有考棚号舍2万余间,居全国各省之冠。夫子庙地处“六朝金粉地”的秦淮河畔,明清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商业、市井文化十分繁荣,形成独特的夫子庙文化区。山西平遥的文庙是现存孔庙建筑中年代较早的一处,大成殿仍保留宋、金建筑风格。文庙左边是东学,右边是西学,为一庙二学的特殊格局。浙江衢州是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宋靖康之变后,建炎二年(1128)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奉孔子夫妇楷木雕像,率部分族人随宋室南渡,赐家于衢州。宝祐三年(1255)以朝廷拨款创建南宗家庙,后经重修、拓建,与北方的曲阜孔庙遥相呼应。江苏苏州的文庙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创建,将文庙与府学合建在一起,形成庙学合一的体制,这种体制为以后全国州县所效仿,影响极广,其盛时面积广大,屋宇众多。文庙内现存的4块宋代石刻——《平江图》碑、《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和《帝王绍运图》碑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为海内外瞩目。号为“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建水拥有国内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大型文庙。该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既是孔庙,又是县学所在地,明、清两代仿曲阜孔庙布局不断扩建,经50多次增修,达到占地7.6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有6进院落,进深625米,算得上西南地区文庙之首。西北地区天水文庙也始建于元代,经明、清8次修葺扩建,益臻宏伟完善,现大成殿仍保存完好,保持了早期的一些建筑风格。
唐开元中(713—742)立姜太公尚父庙,为武庙,祭祀牲乐之制如文宣王。上元中(760—761),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同于孔子,人臣文武之道兼备于祭祀。宋代兴起关帝崇拜,宋徽宗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令建关王庙于解州。明代关羽崇拜达于极盛,关羽由王上升为帝,明神宗加以“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的封号,从此关帝庙取代了武成庙而成为官方武庙,与孔子文庙相对称,在国家宗教中占有重要位置。民间关帝庙遍及全国,北京城在明清两代所立关帝庙就有100余座。洛阳关林传为关羽首级葬处,现存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经清乾隆时期增修扩建为今日规模。关林前为关羽祠庙,后为关帝冢,是墓庙合一的形制。荆州关帝庙位于城南门内,相传该处为关羽驻守荆州时故址,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惜建筑、文物于日军侵华时遭严重损毁。
(四)上古帝王与各地贤哲祠庙
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中为数最多的一类祭祀和纪念建筑,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
上古帝王被视为华夏人文初祖,人们把许多与人类社会关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他们,投入很高的热情对他们进行奉祀。甘肃天水是传说中的第一位帝王、三皇之首伏羲故里,伏羲氏创八卦,造书契,定历法,制礼仪,影响深远而广大。天水伏羲庙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庙,创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经明清多次扩建维修,形成现在占地10 270平方米的大型古建筑群,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湖北随州厉山(古称烈山)相传是神农氏的出生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该地建有神农社、神农观、炎帝庙等建筑,今遗址尚存,并复建了神农庙。浙江绍兴传为舜避乱巡狩之地,建有舜王庙。
贤哲祠庙纪念与该地有关的忠臣义士、文艺名家等,名城中此类纪念建筑很多。曲阜是圣人之乡,除孔庙外,还有奉祀鲁国先祖元圣周公的周公庙,祀孔子弟子复圣颜回的颜庙。亚圣孟子故乡邹城有孟庙。洛阳是周公完成礼乐之制的地方,周公也是洛邑的营建者,其祠庙也立于洛阳城中。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民间影响极大,在世时已声震于遐迩,死后更不断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追封,各地曾出现不计其数的诸葛亮祠庙,不过其中最著名的还是与其生平业绩关系最密切的几个地方的武侯祠,即早年躬耕之地的南阳武侯祠、襄樊隆中武侯祠、相蜀之地的成都武侯祠和病逝之地的汉中定军山下武侯祠。汉中还有蜀国大将马超墓祠。另一位三国传奇人物张飞曾驻守川北阆中七年,死后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今阆中有汉桓侯祠墓,重庆云阳张飞庙距今已有1 700年历史,面江背山,极有气势,庙内更有碑刻、摩崖石刻等珍贵文物。忠臣良将,万代景仰,北方边塞名镇代县曾是北宋名将杨业驻防之地,其后人建有杨业祠;在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的家乡安阳汤阴和墓葬所在地杭州以及开封均有岳庙;扬州有史公祠,北京有文天祥祠、杨椒山(杨继盛)祠、于谦祠、袁崇焕祠,奉祀的都是气节凛然、彪炳千秋的人物;海口海忠介公庙,纪念清官海瑞;临海戚公祠、泉州延平郡王祠,敬奉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淮安关天培祠、宁波朱贵祠,纪念清代抗英将领。这些祠庙为名城平添了风骨与正气。
那些为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所建的祠庙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常熟人言偃,学成后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促进了吴地文化的繁荣,宋代起建言子专祠以祀之。唐代学者郑虔曾任广文馆博士、台州司户参军,是台州教育的启蒙人,卒于临海,在唐代就为其修建了郑广文祠,相沿至今。范仲淹于景祐元年(1034)任苏州知州,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惠泽乡里,南宋绍兴年间在其祖墓所在地苏州天平山建有范文正公忠烈庙(范公祠)。北宋另一位文学家曾巩曾任济南太守,他倡修水利,剪除强盗,深得民心,大明湖畔的南丰祠即为纪念他而建。在岭南地区的开发中,迁谪之臣功不可没。唐宪宗元和十年至十四年(815—819),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释放奴婢,招抚流民,挖井开荒,种柑植柳,修缮孔庙,发展教育,对柳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长庆二年(822)于罗池畔建罗池庙,历代多有修葺,称柳侯祠。祠内有荔子碑、柳州罗池庙碑等历代碑刻40多方,还有元代以来柳宗元诗文集的多种版本及名家对柳文的研究资料。唐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他治潮8个月,兴学重教,关心农桑,驱除鳄患,释放奴隶,使潮州生产得到发展,文风蔚起,为潮州赢得“海滨邹鲁”的美名打下基础。后世建有韩文公祠。史称“天南重地”的雷州于西汉始设置郡县,西汉邳离侯路博德和东汉新息侯马援均有功于雷州,东汉时创建伏波祠纪念两位伏波将军。继他们之后,在雷州半岛的开发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是唐代首任雷州刺史陈文玉。唐贞观八年(634),陈文玉奏请朝廷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和雷州半岛由此得名。他任职故乡期间德政昭明,去世之后,唐太宗于贞观十六年(642)下诏建庙祀之,并诏封为雷震王。雷州人则感其恩德,尊为“雷祖”,祠乃称雷祖祠,为岭南著名胜迹。自北宋乾兴至南宋绍兴的150年间,先后有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10位名臣贤相谪居雷州或路过雷州。他们体恤民情,倡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对促进雷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深受人民的爱戴,南宋咸淳十年(1274),知雷州军事虞应龙创建十贤祠以为纪念。
历史文化名城中著名的贤哲祠庙还有长沙三闾大夫祠、贾谊祠,岳阳屈子祠,汉中张良庙,韩城司马迁祠,南阳医圣祠(祀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亳州华祖庵(祀东汉名医华佗),成都杜甫草堂,西安杜公祠(祀杜甫),遵义郑莫祠(清代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的合祭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