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因素对名城创设的影响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的城市多因政治、军事因素而建,但并不排斥经济的原因,而常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西安地区周、秦、汉、唐等朝代的建都,就综合考虑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军事防御的需要、水陆交通的便利以及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另外,主要因经济因素而兴起的城镇,在历史文化名城中亦有其例,其中自贡“因盐设市”的历程最具代表性。
自贡为自流井和贡井两地名的合称,而自流井和贡井两地又长期分属于富顺县和荣县。东汉章帝时期(76—88),今富顺地区出现了第一批开凿成功的盐井,其中一口位于今富顺县城西南,“以其出盐最多,人获厚利”得名“富世盐井”。南北朝时,在今贡井地区又凿成了以大公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随着盐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到北周武帝时(561—578),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镇。富世县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富义县,北宋乾德四年(966)升为富义监,又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富顺监,富顺之名始于此。治平元年(1064)置富顺县,元代曾升为州,明代复降为县,延至清代建制未变。明嘉靖时,距富顺县城西445千米的荣溪水滨(今自流井地区),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开凿成功,自流井地区逐渐成为富顺县盐业生产中心。唐武德元年(618)于公井镇置荣州,并改镇为公井县。由于两地盐业生产的繁荣,到清雍正八年(1730),分设了富顺县自流井县丞署和荣县贡井县丞署,管理两地盐业。自流井称富荣东厂或富厂,贡井称富荣西厂或荣厂,分属于富顺县和荣县的自流井、贡井两地,相距仅5千米,在井盐生产和经营中逐渐融合联为一体,自清代以后便合称为富荣厂。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淮盐难以上运,富荣盐厂得以飞速发展,进入历史上井盐生产的鼎盛时期。同治九年(1870)年产井盐15万吨。1914年以后,两地虽仍分属两县,但已是“地方称自贡,盐厂称富荣”了。1928年和1932年曾两度提出设市。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设市之需尤为迫切,经过一年的筹备,终于在1939年9月1日,将自流井和贡井地区正式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成立为四川省除成都市、重庆市以外的第三个省辖市——自贡市。1949年后,随着盐业、化工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经济实力的壮大,1978年、1983年荣县和富顺县先后划归自贡市管辖。(www.daowen.com)
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两千年来,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到因盐设市的道路。可见盐业的发展是自贡这座名城形成最重要的动力,井盐文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自贡历史文化的主体。
南国陶都佛山市则是因陶瓷、因商贸而兴。佛山之名始于唐,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塔坡岗上掘地得3尊小佛像,遂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取地名为佛山,此后这一带陆续有人聚居,渐成墟市。始于先秦的陶业开始有较大发展,出现美术陶瓷。宋代陶业兴盛,产品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各国,贸易亦随之繁荣,设有“市舶务”机构管理贸易,始置佛山镇(由南海县管辖),被誉为南国陶城,与景德镇齐名。明清之际,陶业进入鼎盛时期,产品有日用陶瓷、建筑陶瓷、手工业陶瓷、丧葬陶瓷和美术陶瓷五大类,并有多种多样的陶釉,还出现了专门烧制美术陶瓷的工场。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述:“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清乾隆年间,石湾陶业分为23行,陶窑107座,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陶瓷品种在千种以上。明清的佛山镇空前繁荣,商贾云集,市肆繁华,与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四大名镇,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四大聚”。1913年为南海县治,1925至1927年曾析南海县置市,为省直辖。1951年撤消佛山镇建制,设置佛山市人民政府。今天,陶瓷工业、国内外贸易仍然是佛山经济的主导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