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悦读甘州·人物:甘州诗人袁定邦

悦读甘州·人物:甘州诗人袁定邦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州诗人袁定邦诗人袁定邦,字辅臣。当一些诗人对学习创作古体诗词这一艺术形式不以为然时,袁先生依然如闻一多先生“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初衷不改。辅臣先生诗的成就,在同时代诗人中是佼佼者。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甘肃诗词学会会长袁第锐评说:“袁辅臣先生的诗是河西文坛的翘楚。”

悦读甘州·人物:甘州诗人袁定邦

甘州诗人袁定邦

诗人袁定邦,字辅臣。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于甘州城内一个小商家庭。少年读书,聪慧好学。1922年以优等成绩考入省立武威第二师范,学习音韵、训诂、古典文史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先生即献身家乡教育事业,笔耕舌耘了二十多个春秋,桃李满张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张掖中学教师、文化馆馆长、图书馆馆长,并被选为县政协常委、省人民代表,在文化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生。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于1979年不幸患病逝世。先生在授课之暇、工作之余,辄事吟咏,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生活、讴歌大西北壮丽山河的诗篇。

先生诗作以七绝七律见长。在他笔下,不论是写景抒怀,还是咏物言志,也不论是咏史怀古,还是阐述哲理,针砭时弊,都独具特色,使思想内容、艺术造诣、风格个性得到升华。有些感怀诗,蕴含着诗人对人、事、物的深切情怀与感叹;诗人因情而写,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回味无穷。他的诗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情与思的写照,是艺术与生命的结合,是多年潜心耕耘换来的丰硕成果。现存的《抱坚轩诗》,就较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情操和艺术风格。袁先生在考入省立武威第二师范学习时,拜师求教,学习音韵,熟读文典,苦攻文史,毕业后多年在文化教育园地勤耕苦耘。这些亲身阅历,对诗人可以提供素材,帮助思维,积累知识,丰富内容,是创作的基础。当一些诗人对学习创作古体诗词这一艺术形式不以为然时,袁先生依然如闻一多先生“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初衷不改。在他看来,古典诗词独具的优美凝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律和清新空灵的境界,都是其魅力所在。他在《自序》中说,“余学唐诗,皆自性情中流出,而不屑于追前人之踪”。加之他性格倔强质朴,反对刻意仿古,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因之,创作实践、风格更接近陆游,把陆游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工于五言,虽留著不多,但以其娴熟的技巧表现深沉的内容,佳词丽句充盈篇什。诗词的思想性还表现在爱国上。早年他目睹了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半壁河山沦陷敌手,对“河山半壁东南陷,江汉万家西北来”的现实,他触目惊心,无限伤感,满怀忧愤地发出了“北地已非唐社稷,中原犹说汉山河”(《感怀》)的哀叹。因此,他痛惜“鄂王不作蕲王死,徒剩书生一浩歌”(《感怀》),希望霍去病、马援等抗敌名将再世,力挽狂澜,收复失地。

辅臣先生关心国运,同情人民群众疾苦,同其他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既极端憎恨国民党及封建军阀的残暴统治,尤其是河西走廊自称“西北王”的封建军阀马步芳的压榨盘剥,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却又自感无力改变面前的黑暗现实,萌发了退隐田园、遁迹佛门的消极思想。他改“辅臣”为“浮尘”、“佛尘”,正是由俗家的“入世观”到佛家的“出世观”的蜕变。然而辅臣先生毕竟是爱国者,经过苦闷、彷徨、呻吟、挣扎,最终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激昂慷慨的呐喊

岂有男儿事学仙,河山破碎泪纷涟。(www.daowen.com)

横刀我欲扶桑去,博得严阳下九天。

郁雷炸响,地岩爆发。先生的爱国思想,经过一番小波折,至此得到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辅臣先生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大量歌颂新中国新生活的诗篇,可惜十年浩劫,毁于一旦,无从查阅,不免有遗珠之憾。辅臣先生一度退隐田园,仍在躬耕苦作,所作诗词真实地描绘农村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留恋。

辅臣先生诗的成就,在同时代诗人中是佼佼者。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甘肃诗词学会会长袁第锐评说:“袁辅臣先生的诗是河西文坛的翘楚。”说明先生的诗出类拔萃,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突出的。

(刘晓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