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活化影视表演:传递情感塑造个性人物

生活化影视表演:传递情感塑造个性人物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上来说,影视表演更适合生活化、纪实性的表演方式。“生活化”的表演不是指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状态,而是要把经过构思、选择、提炼的表演行动隐藏在高度生活化的形态之下,用看似平常、自然的行动来传递意义和情感,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因此,影视表演的生活化处理实际上也是包含了高度的技巧和艺术创造过程的。

生活化影视表演:传递情感塑造个性人物

总体上来说,影视表演更适合生活化、纪实性的表演方式。因为影视演员的表演环境并非舞台或剧场,而大多是真实的现实空间,所以演员的说话和行动的幅度也不必像“剧场化”那样着力,而是保持在真实生活行为的范围内即可。这样,演员才能使自己的表演和逼真的环境相互融洽。生活化的表演是影视表演的主流风格,因为影视艺术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摄影艺术创造的纪实感,观众透过镜头看到一幅幅在实景中进行的人物活动场景,演员“无表演”的表演,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了肖真的“现实人生”,产生心理认同。“生活化”的表演不是指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状态,而是要把经过构思、选择、提炼的表演行动隐藏在高度生活化的形态之下,用看似平常、自然的行动来传递意义和情感,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因此,影视表演的生活化处理实际上也是包含了高度的技巧和艺术创造过程的。影视表演创作的基调是“内向”“节制”的,略微夸张的表演经过荧幕的放大往往就会显得过火,而让观众感觉虚假、矫情,不能感同身受;而有节制的表达却往往最能动人。因为后者更符合生活的逻辑,也更适合镜头蒙太奇的意义叠加效果。

由于镜头的特写处理和电影巨幅荧幕的放大效应,影视表演要求演员有极其细微和复杂的表情和动作表现能力,也就是影视的“微相表演”技术。“微相表演”使影视表演艺术比戏剧表演艺术具有更细腻的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力。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注意到的人物的细微动作,如眼球变化、面部肌肉的变化、嘴角抽动、指尖颤动等。影视表演艺术通过特写(或近景)镜头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心理变化和人物潜意识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表达出比全身动作和一般的面部表情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含义。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Béla Balázs)所说,通过演员的微相表演,观众可以被带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心灵世界[2]。这个世界是我们用肉眼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的,因为它放大了生活中的细节,把无意识的东西引入意识中,构成了一个无限丰富的意义世界,这是影视表演艺术特有的功能。李安导演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中,主人公比利有很多面部特写和近景镜头。尤其是他在参加橄榄球赛的公众宣传活动时的面部表情,没有特别强烈的情绪外露或夸张的肌肉抽动,演员都是用很含蓄克制但又极其细微真实的表情来表现主人公身处浮夸虚伪的商业活动之中,内心却背负着战争和杀戮的心理创伤的状态。面对人们的误解和疏离,这个因机缘巧合被媒体塑造为国家英雄的年轻人内心疑惑、恐惧、空虚、忧伤、孤独、痛苦交织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通过演员的微相表演配合120帧的电影拍摄技术表现得非常细腻,又极具感染力,展现了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观众感同身受(见图6—3)。

(www.daowen.com)

图6—3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林恩的面部特写

“微相表演”把影视表演的生活化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因为特写镜头下的表演,往往表现的是人物极其细微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因细微而逼真,因细微而含意隽永,所以表演动作一定不能像在舞台上那样夸张,而是要内向含蓄,在生活行为的范围里创造准确的表意行动,是精心设计的生活化的动作。现代电影中特写和近景镜头在一部作品中一般都占据很大的比例,创作者以此进行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所以,影视演员必须掌握微相表演的技术。微相表演的关键是对人物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的把握,这就要求影视演员比戏剧演员更细致敏锐地观察生活、体验人物,如此才能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完成自然而真挚的细节表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