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贯穿在表演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演员全部的舞台工作都是从将“神奇的‘假使’”引入剧本和角色中开始的[8]。演员只有借助想象力才能在完全虚构的情境中,真实、自然、认真地体验并表现生活。“在创作过程中,想象就是引导演员的先锋”[9],演员从理解剧本、解读人物,再到塑造人物形象,树立表演的真实信念,都需要凭借想象力的运化之功。尤其在创作人物形象时,无论是外部动作还是内部心理,都需要活跃而细致的想象力来推动。对待虚构的事物,只有用想象来填充细节,才能使演员从心出发,才能刺激其欲望、引出其情感、使其做出逼真的行动。可以说,表演时的真听、真看、真感受都是强大的想象力的结果,因为这里的“听”“看”“感受”都是在虚构的大前提下进行的。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舞台上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都应是正确想象的结果”[10]。
想象力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是根据过往的经验重新调用改造的联想、重组型想象,有的是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幻想,有的是认识层面的形象思维,有的则是情绪和感觉的想象性体验。相应的练习有很多,如故事接龙游戏,一个接一个地编创故事,要求情节曲折奇异、细节描绘具体。这个练习可以有效地训练演员活跃的幻想能力和细化情节的能力。又如想象旅行练习,要求演员闭目想象,在引导者的导语引导下,想象自己历经跋涉,到一个或多个风景名胜地旅行。要求演员尽量清晰地在自己的心里“看到”沿途的景物和风土人情。这个练习主要是训练演员“内心视象”的创造能力。
当然,演员的想象力训练不能止步于理智的、心理层面的想象,因为这只能在意识中“产生对想象的创造的生活一种平淡的认识”,对需要用内心体验来带动外部行为塑造并用情绪来感染观众的演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11]。演员不能仅仅用想象来认识对象,更要感受对象、体验对象。他必须在心理上、思想上,同时在身体上全面、立体地感觉到虚构的对象,这样才能真实地接受情境的刺激,做出合理真实的反应。所以,演员的想象力训练还要注重心理和身体结合,以实现创造性体验能力的强化。如物品变形练习,演员之间相互传递一个物品,无论是一个皮球、纸团还是绳子、围巾都可以,要求每个人在接到这个物品的时候,将其想象为一个其他的物品,如一个刚出炉的烤红薯、一块大冰块、一个骷髅、一条花蛇、一个婴儿等,并在想象的同时,做出符合自己想象的身体反应。又如情境变化练习,要求演员在引导人员导语的提示下,想象自己进入了某个特定的情境,及时做出行动,可以是车站等车时开来了一辆洒水车,可以是酷暑天在建筑工地上做工,也可以是春暖花开季节和家人去公园野餐……演员不断地在前一个情境的行动基础上,编创出新的行动并进入新的情境中去。还有表演“死亡”的训练,要求演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想象出不同的死亡方式,并表现出来。以上这些训练,都要既结合理智的内心视象的想象力,又调动身体感觉和情绪的想象力,进行思维和身体行动相结合的想象力训练。训练中,可以要求演员尽量给出突破常规的想象,并尽可能快速地做出反应,这可以有效地刺激想象力的活跃性。(www.daowen.com)
想象力创造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要诀,那就是尽可能地“具体化”。演员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来帮助自己的思维细化虚构的对象。如:谁?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做?怎样做?有什么结果?在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指引下,再用明确的形象来丰富对象的细节。当然,除了凭空的创造力外,演员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很重要,这些经验储备能够为想象力创造提供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宝贵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