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谓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指区别于感性能力,用抽象、概念、思辨和逻辑的方法去思考和分析的理性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有先天的种子,更需要后天有意识的磨练和经验积累。在演艺界,人们对演员应当具有很强的感性体验能力和感性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有广泛共识的,但是对演员的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却不够,甚至认为理性思维会妨碍感性能力的敏感度,不适合演员的培养。
我们认为,感性能力的确是演员应当具备的第一素养,但理性能力的培养决定了一个演员的眼界和他的专业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艺术原理的角度来看,艺术的本质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感性形式”,艺术是利用形象的艺术语汇直接诉诸人的视听感官的形式,从而表达情感、激荡心神,获得精神的愉悦或满足感[9]。作为表演艺术的创造者和传达者,感性能力自然是演员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但是,任何艺术的创作过程,除了需要用到诸如想象、回忆、灵感、直觉、体验这些感性心理活动之外,也需要运用抽象的理性能力对主题、结构、形式、风格等内容进行构思,否则作品就会缺乏有机的整体性和思想性[10]。同样,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审美心理要素由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和领悟(或理解)五种心理能力组成,其中前四种都属于感性能力,而领悟力则属于理性能力,这五种能力也分别对应了人类审美活动从感官直觉到领会无限意蕴的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尽管在审美活动中理性的领悟也伴随着情感、形象思维和直觉等感性心理要素,但如果没有理性和知性能力的介入,也是无法达到审美意义的理解层次,并向无限意蕴升华的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进展的[11]。所以,无论从创作、传播还是鉴赏的角度来看,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必然也要用到理性思维来提升其艺术的品格。
首先,演员需要运用思考力来理解剧本,进入人物。演员塑造角色的第一个步骤总是从阅读剧本开始的。阅读文本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何况戏剧史上真正经典的剧本都有深刻的思想性,是比较难理解的。尤其是很多西方现代派的剧本,可以说其本身就是哲学思想的文学化表述,如萨特的剧本《死无葬身之地》《苍蝇》《禁闭》等。如果不了解作者存在主义的哲学主张和他创作剧本时所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仅靠演员自己个人的生活日常经验和对人性的观察总结,是很难准确地把握作品用意的。更如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椅子》《秃头歌女》等,由于缺乏完整的故事线索,人物行动也不符合生活逻辑,如果演员不了解荒诞派文学的主张,那么就不可能对剧本的内涵形成认同,也更难以参照常人的经验生活世界去理解剧中人物的行动的意义,更不用说准确地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剧作的意蕴了。或许,演员在没有准确理解剧本的前提下也可以进行表演,但结果一定是有偏差的,或者说这会是降低思想水准的演出。
演员需要培养自己理解剧本、分析角色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也来自文化知识的学习,最后运用知识、经验以及对剧本传递的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层层深入地理解剧本的内涵。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演员还需要挖掘剧本新的含义来完善对人物的理解,甚至还要将剧本的意义进行合理的当代化阐释或意义提升,使人物的文学形象在演员一次次的创作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www.daowen.com)
当然这些工作或许大部分也可以由导演来承担,但如果演员能够在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够更好地与原作人物精神对话、跟导演交流,也能给剧组带来更多独创性的艺术灵感。举个显著例子,在平时演出排练中最能体现演员思维力短板的就是台词的表达。有的演员可以把台词用技巧性的发音方式抑扬顿挫地念出来,但因为不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常常将句子的逻辑重音说错,有的甚至断错句,导致台词意义被错误地传达出来,影响了演出效果。
其次,优秀的演员要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以更好地控制和协调敏锐而充满激情的感觉能力。这有点类似柏拉图的灵魂马车的比喻,人的理智好比是驾车人,如果他能驾驭好两匹代表感性能力(激情和欲望)的马,那么就能往更高更善的方向飞驰,反之则会堕落,而且他感性的能力越强,堕落得越快[12]。演员的理性和感性能力的运用同样如此,缺乏感性能力,演员的表演就会缺乏表现力,但是感性能力缺乏控制,如在演到悲伤的时候痛哭到语无伦次、涕泗横流、妆容毁了,影响视觉效果不说,该表达的意义也传递不清,行动也很难正常进行。所以,演员应当在表演之前和表演之时,用理智的思考力分析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东西要去感受,判断什么时候用什么情绪,什么时候应该控制情绪、如何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进一步地,演员还要在内在心理体验的基础上考虑外在的表现,选择、设计出最佳的行动和表情、语音和语调来表现内心的感受。这些环节光靠一时兴起的直觉体验是做不到的。当然这些思考不完全是纯粹经验性的分析,而是应当参照一定的表演艺术门类的专业准则。这就要求演员对表演理论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演员“具有了理论自觉之后,他便能对表演的关键、分寸和节奏感实施理性的控制”[13]。
最后,理性与感性能力应维持在平衡的状态。回到问题的开始,演艺界的人对理性思维会妨碍感性能力的担心也有一定的道理。演员的理性思维培养并不是要求演员像一个学者那样皓首穷经、刻苦钻研学问。相反,对演员来说,保持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人情世故的精细洞察,情绪充沛地体验自己的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整天只是在抽象的理性思维里判断什么应当怎样、为何如此,而不投身实践,就会钝化感受的能力。大卫·贝拉斯科说,一个真正的演员“要求具有极高的与快速而强大的智力相结合的敏感性”,理智和感性缺一不可。因为一个只有敏感性却缺乏理智控制能力的演员,可以在某些场面表现得出色,但却很难精确重复这次表演;但一个只有理智能力而缺乏感性能力的演员,则会把人物的扮演变成演讲[14]。所以,演员要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快速而强大”的理性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情绪情感的体验,做到世事洞察、人情练达,并运用表演技术准确地表现。一定量的表演理论学习,可以帮助演员了解戏剧表演的发展情况,从更广阔的视野中反思自己的表演技术和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特定剧作风格的表演技术,在亲身实践中不断比照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演技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