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十大战争:郑氏集团的兴衰与台湾的抗清之战

明代十大战争:郑氏集团的兴衰与台湾的抗清之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氏集团之始崇祯十七年山海关之战后,由于大顺军的失败和清军的胜利,在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地方政权再次陷入混乱。因此,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实际上是为明朝寻找最后一块抗清的根据地;施琅击败郑氏集团收复台湾,实际上是为清朝消灭掉最后一个明朝政权。之后不久,郑成功母亲翁氏躲避战祸不及,又受辱死于清军刀下。

明代十大战争:郑氏集团的兴衰与台湾的抗清之战

郑氏集团之始

崇祯十七年(1644)山海关之战后,由于大顺军的失败和清军的胜利,在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地方政权再次陷入混乱。局势的发展暂时无法辨清,对那些株守江南表示要继续效忠明朝的士大夫来说,尤为如此。

李自成攻入北京和崇祯皇帝自尽,标志着明朝的覆灭。但是留都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那里的官员们并不甘心就这样失国,他们依据之前的政府构架,又迅速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北方的噩耗传来后,南方的官员们如丧考妣,但仍不忘钩心斗角,争夺政治利益,最终确立了福王朱由崧监国,不久即位称帝。1645年改年号为弘光元年,由此开始了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充满动荡和战乱的南明小朝廷。

南明政权在清朝的剿杀和内部的争斗中,实际上先后出现过多个忠于明朝称号的区域性政权——如江南福王、浙东鲁王、福建唐王和西南桂王。这些政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如何无效地反抗来自清朝对汉族地区的征服,然后又相继无可奈何的失败。

本章叙述的主角郑成功,以及由他领导的抗清活动,先属于唐王隆武政权,后属于桂王永历政权。在为之奋斗一生的抗清活动失败后,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盘踞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荷兰殖民者。在永历皇帝被俘杀后,郑氏家族将台湾经营成为相对独立的反清海上基地,直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战将施琅攻下台湾,郑氏所奉明朝正朔彻底结束。因此,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实际上是为明朝寻找最后一块抗清的根据地;施琅击败郑氏集团收复台湾,实际上是为清朝消灭掉最后一个明朝政权。这些可以理解成是明朝和反明朝的最后一战

郑成功,本名森,字大木,其父郑芝龙,其母是一位日本人,中国文献称为翁氏,日本称为田川氏。

在这里需要对郑芝龙多说两句,因为郑成功辉煌时所统辖的人马,多有赖于郑芝龙的根基。在晚明,东南沿海一带海外贸易繁荣,郑芝龙早年跟随李旦从事海外贸易。李旦死后,郑芝龙开始领衔干,生意越做越大,立足于大陆,往来于日本、台湾、澳门等地,还要和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进行走私贸易。海上经商的人怕碰到海匪,怕碰到欧洲殖民者,因此也将自己武装起来,生意顺的时候就经商,生意不顺的时候也在海上抢劫。总之,那个时候在海上,还是无法无天的时代。他们在明朝统治者眼中,统统被称为“海盗”。

郑成功画像

崇祯元年(1628),郑芝龙接受闽抚熊文灿的招降归顺朝廷,他调过枪口进攻从前的同伙,后来因为军功,官至福建总兵官,在明朝的最后岁月,成为福建最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顺治二年(1645),清朝大军南下,弘光皇帝在江南被擒获。一路败退的南明政权暂时无主,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隆武帝,再次因为军功,被册封为平国公。

《南疆逸史》中这样形容郑芝龙,“长躯伟貌,倜傥善权变”,这位海上商人看起来风度翩翩,但又有几分英武之气,因为他“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因此从上面介绍来看,郑芝龙似乎很有些统兵打仗的本领。但实际上,哪怕郑芝龙最后升为福建的总兵官,他的所谓统兵能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打仗是要看对手的,能在与强手过招中取胜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和郑芝龙交战的对象并不彪悍,主要是一些不肯接受招安的“海盗”,然后是荷兰、葡萄牙殖民者,他们之间为垄断海上贸易时常发生军事摩擦。而隶属于郑芝龙的力量,都是他原来自带的武装,明政府允许他收税,养活这些军人。(www.daowen.com)

这样来看,与其说郑芝龙的人马是明朝的官军,服从政府,不如说是受制于他领导的大型海上贸易公司,无非是拥有了朝廷的特许状。无论他归降明朝之前还是之后,从人生主要经历来看,郑芝龙主要还是从国内去澳门、日本等地从事海上贸易,而且皈依了天主教,真正统兵打仗、击败对手的纪录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郑芝龙归降明朝之后,力量有了很大的扩张,也有了自己的地盘。在明清交替之时,他凭借实力和地位,成为南明隆武政权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福建在中国的地图中,相对有些独立,它偏居东南沿海一隅,背靠武夷山,面向大海。郑芝龙虽然官拜福建总兵官,统领全闽兵马钱粮,却没有陆地作战的经验,他的优势在于船队。因此,当清军攻陷浙江,开始向福建进军时,他很难在崇山峻岭的闽西山区,阻挡住清军的马队和火炮

南明时期的铁炮

郑芝龙实际上并不算是一个戎装在身的军人,而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海盗的出身和招安的经历,又使他效忠皇帝的意识更显薄弱。军人打仗是手持武器,商人打仗是手持算盘。顺治三年(1646),在清军大兵压境的局面下,因有了第一次接受招安的得意经历,精于盘算的郑芝龙再次选择了归顺清朝,不过这次失算了。清军将他掳掠到北方扣押起来,目的是要造成郑芝龙的庞大船队由于群龙无首而土崩瓦解。也正是由于这次不明智的归顺,最终导致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分道扬镳。

当隆武政权刚成立的时候,郑成功还是一位年及弱冠的翩翩少年。隆武帝或许是出于拉拢郑芝龙家族的目的,对郑成功非常赏识,赐姓朱,因此又被称为朱成功。史书中关于郑成功的各种称呼,赐姓、国姓爷、朱成功等,都是由此而来的。也可以认为,隆武帝的确是因为郑成功的精明能干、才貌双全而格外赏识,按照驸马的规格,授予郑成功相应的地位。

国家动荡不安,郑成功年方二十便开始了军旅生涯。虽然在父亲的羽翼下,他一直没有显赫的军功,也没有能独立领导一支部队,但这些耳濡目染的经历,为以后他统兵抗清打下了良好基础。

郑芝龙降清后,隆武政权顿时瓦解,出逃不及的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杀。之后不久,郑成功母亲翁氏躲避战祸不及,又受辱死于清军刀下。在短短数月间,郑成功便经历了失国丧母囚父之痛,但这更坚定了他武装抗清到底的决心。郑成功以南澳岛为基地,树起了抗清的旗帜。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郑成功之所以能够养活一支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他继承了郑芝龙开创的海外贸易事业,利用自己所率水师的海上优势,将内地物资通过秘密渠道运往海外,销售给日本、澳门的葡萄牙、菲律宾的西班牙和南洋诸岛的荷兰殖民者,赚得巨额利润。

即便在一开始,郑成功手下已经有了万把人,但这支力量还是十分弱小。在众多反抗清朝统治的海上武装中,丝毫不显山露水,清朝并没有把他作为一个重要对手。郑成功在自己的大旗上写着“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的字样,但在最初的两年中,郑军对清作战并不多。即便与清军打起来,也总是败多胜少。这里有很多原因,比如有时放弃他擅长的水战,而与对手拼陆战;也有的时候他招募的新兵过多,军事训练不足。真正使郑军不断壮大的法宝,还是靠兼并一部分友军,夺了他们的军权,然后再整合这些一盘散沙的军事力量,变成由他统辖的部队。

郑成功整合军队为己所用,这个能力在南明系统中数一数二。南明的这几个政权都存在一个主弱臣强的现象,抛开几个当家不做主的皇帝不说,即便像史可法这样所谓的兵部尚书,对于将领拥兵自重、飞扬跋扈都毫无办法。郑成功的部队一开始也有这样的难题,因为他的部队有招募的,有继承其父的,有从他的族亲那里夺过来的,也有从清朝阵营中反叛过来的,如何整合是事关成败的大问题。他总结了晚明以来朝廷姑息养奸的教训,治军练兵极为严厉,最终将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凝聚成令行禁止的统一力量。郑成功能成为这支部队的真正统帅,可谓当之无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