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皇朝战争:李自成与李岩的决策分歧引发农民军分裂

明代皇朝战争:李自成与李岩的决策分歧引发农民军分裂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自成和李岩问题李自成队伍中,有一位制将军李岩,因提出一项军事计划而遭杀身之祸。李自成可以同意这个建议,也可以不同意,谁知他挥手一刀,要了李岩的性命,随即引发农民军内部分裂。李岩请求率兵前往。李自成听信了牛金星的谮言,下令将李岩暗中杀害。事实上,按照《国榷》的记载,李岩被杀害后,他的部队不但没有解体,还被李自成派到汉中和张献忠作战去了,由此可见,李岩在军队中主要担当谋士。

李自成和李岩问题

李自成队伍中,有一位制将军李岩,因提出一项军事计划而遭杀身之祸。在李岩身上,有许多不解之谜,争论起来莫衷一是。李岩事件,对李自成的防御策略影响很大。

大体情况是,李自成败退出北京、河北后,各地接二连三发生反叛大顺政权的情况。制将军李岩在山西向李自成提出,自己愿意带领两万人马,分兵前往河南,一是将那里发生的叛乱事件平定下去,二是开辟反清的第二战场。李自成可以同意这个建议,也可以不同意,谁知他挥手一刀,要了李岩的性命,随即引发农民军内部分裂。《明史·李自成传》是这样谈论李岩事件:

定州之败后,河南州县多叛离李自成,他召集诸将商议。李岩请求率兵前往。牛金星暗中告诉李自成说:“李岩雄武有大略,不会久居人下。河南是李岩的故乡,他在那里深孚众望。如果让他统兵前往,必然不服管束。”社会上有谶言:十八子,得天下。此十八子是指李岩。李自成听信了牛金星的谮言,下令将李岩暗中杀害。农民军因李岩被杀而哗然,出现解体。

关于是否有李岩这个人,以及李岩的所作所为,史学界一直有很大分歧。一些史书上记载李岩在大顺军中的活动,似乎证明他在李自成身边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着很高的地位。尤其在北京的时候,他慎重地提出了保护明朝皇室等四策,和刘宗敏“拶官助饷”、牛金星“太平宰相”等迥然不同。很显然,李岩无论在政策理念上,还是个人恩怨上,都和牛金星有矛盾,于是遭到排斥。在一定场合下,受到牛金星的挑拨而遭到陷害,是完全可能的。

李岩被杀,不但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大顺军的悲剧。在历史上,李岩是个谜,这是由于在许多细节方面,一些封建文人对这个农民军的将领,有许多添油加醋,甚至胡编乱造的地方,因此解释起来混乱不堪。例如李岩的身世问题,他是如何加入农民军的,还有他和红娘子的关系等,逐渐被发现都有编造之嫌。

这里没有必要对李岩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史料上的考辨。那些所谓正统史书,显然是编造了一些史实,夸大了李岩的作用。例如,他在农民军中,到底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史书上说被拜为制将军。从他请求率两万兵马前往河南来看,更像是个独当一面的儒将,而不是为李自成出谋划策的军事谋士。但在详细的史料中,并无见过他统兵冲杀、攻城掠寨的记录,反倒是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认为,李岩主要是替李自成进行军事策划,从他进京之后的表现来看,的确符合这样一个身份。

按照带兵的常识,如果是清洗了独当一面的统帅,很有可能引起整个军队的哗变或瓦解,例如同时期的许定国谋害高杰之后,高杰军队很快解体。如果仅仅是杀害了重要谋士,至多是在高层引起不满和骚动。事实上,按照《国榷》的记载,李岩被杀害后,他的部队不但没有解体,还被李自成派到汉中和张献忠作战去了,由此可见,李岩在军队中主要担当谋士。

李自成在一系列失败后,情绪不好,多次惩罚手下的高官,例如吏部尚书宋企郊因任人唯亲,被罚戴着枷锁一直走到西安;兵政尚书张第元在和李自成交谈时,称呼农民军,随口带出了“贼”字,立刻惹来李自成的暴怒,竟被砍了头。为什么这些人的被杀被抓,都没有引起农民军的分裂,而唯独李岩被杀,却要在历史上被大肆渲染呢?

笔者认为,李岩是一个所谓的“亲明”将军,赢得了明朝遗臣们的好感,需要加以肯定,并不是因为他在农民军中的地位有多高,谋略有多么高明

著名小说家、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曾对李岩的这个建议,给了一个很低的评价。他说:(www.daowen.com)

大顺军的失败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出现了不容易挽回的历史形势。给李岩两万人马去河南,断不会扭转当时的历史形势。何况,山西很快被清军占领,豫王多铎的大军很快从孟津过河,加上河南地方势力已经纷起反对大顺军,又很快投降清朝,两万大顺军随李岩(假若确有其人)到河南根本没有机会站立脚跟。

其实李岩的这个建议,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不失为是积极防御,并且在防御中包含了某些进攻因素,迫使对方进行分兵。李岩提出建议的时候,正是大顺军在山西暂时得到安稳,而清军退回北京进行修整,有一个多月没有发动军事进攻。姚雪垠所说过的几个“很快”,都是在崇祯十七年七月到九月之后发生的事情,而李岩的建议应该在五月。

对大顺军来说,这个时候还是敌强我弱,大的格局没有改变。但是李自成应该考虑的不是退回陕西,组织第二次东征,而是从西北各省迅速征调兵力,巩固在山西的军事防御。一方面阻止清军从畿辅地区进攻山西,亦使之成为进攻清军的滩头堡垒。如果李自成能在山西加强军事力量,同时派遣一支偏师到农民军力量薄弱的豫东,不但可以巩固一块阵地,还减轻了清军对山西的军事压力。这对大顺军保卫山西、开辟河南都有积极作用。

当然也像姚雪垠所说,在崇祯十七年五六月之际,想立足河南并不容易。这个地方处于清军、大顺军和南明三大集团的压迫之下,地方势力出于安全自保,各派林立,混乱的局势死灰复燃。相对来说,南明在一开始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山海关之战后,拥明的官绅大肆杀戮农民军的先遣官员,政治上他们属于南方。但是南明小朝廷内部腐败、混乱、分裂,根本无力完成统率河南的重任。而清军由于兵力有限,正在畿南、山东一带巩固自己的地盘,力量还没有发展到黄河以南。所以李自成在退守山西之后,迅速派出一支部队进入河南是最好的时机。等清军休整结束,开始新一轮进攻之后,时间上的优势就随之丧失了。

有些人根据记载李岩的混乱史料,认为根本就没有此人。如果说真没有李岩这个人,也不存在所谓分兵河南的建议,那么李自成没有派人去占领河南,准确把握这个时机尚可理解。但此时他在山西又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重大错误,部署之失当又一次证明了他缺乏战略眼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由他或者至少是刘宗敏这样能够担当总指挥的将领,留在山西指挥作战,火速从陕西等地调集军队入晋,加强山西防务。

但是情况相反,他和刘宗敏等高级官员率领主力,悉数撤回到陕西,并且以山西的缙绅富户可能反叛为由,强迫一起迁回陕西。虽然他在山西也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和不少战将,例如陈永福、韩文铨守太原,马重禧守固关,张天琳守大同,刘忠守长治,袁宗第守临汾。但最严重的问题是,他们分兵守山西诸隘,无法协调军事上的统一指挥,既无主力部队,更无机动部队,甚至连一支像样的预备队都没有,完全摆出了一副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格局。

当李自成还在太原要向西安撤退的时候,在大同的原明朝降将姜瓖开始反叛,杀害了留守大同的张天琳。晋西北让给清军,山西多米诺骨牌的第一个已经倒掉。但是这样一个严重的事件,都没能提醒李自成:必须坚守山西!事实上,农民军越是撤离,那里的反叛活动就会越猖獗。不久,唐通也开始反叛,山西北部的代州、繁峙、保德、岚县、兴县、临县等地,统统归了清军控制。大顺军面对危机,不但不加强军力,巩固已有的成果,只是在挫败了一些反叛后继续西撤,还将一部分大顺军开赴汉中,去和另一支农民军张献忠部作战,在那里开辟第二战场。亲者痛仇者快,军事计划之荒唐真是匪夷所思。

总体而言,李自成在山西和他最初退回西安的一段时间内,他对清军的军事部署过于消极,战线收缩太小而放弃太多。由于农民军战士在军事素养上并不及清军,在武器装备等方面也属落后,这就更需要战略上的统揽全局能力,争取战术上的灵活机动能力,可是这些都被忽略了。

李自成回到西安后,一种恬淡的和平氛围又开始凝聚,之前的骄傲思想又变成了麻痹意识,似乎清、大顺之间的大战一时还打不起来。大顺军偶尔也对清军进行一些反击,但是这些反击在战略意图上很不明确,在规模上也隔靴搔痒,根本形成不了对清军的严重打击。相反,清军一旦休整结束,对大顺军的每一次打击,都是沉重而且致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