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嘉靖朝之前的中国沿海:明代十大战争及倭寇抗击

嘉靖朝之前的中国沿海:明代十大战争及倭寇抗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嘉靖之前的中国沿海本章将重点讲述嘉靖朝的抗倭战争,但明代日本海盗侵扰中国,始终不是孤立的事件,它几乎伴随着明朝统治的始终。明军在这年的望海埚之战中取得大捷,沉重打击了日本海盗,从此倭寇长期不敢祸乱中国沿海。朱元璋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逐步消灭了沿海地区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但他们的余党却纷纷逃到海上,勾结倭寇,频繁骚扰沿海地区,和新政权为敌。

嘉靖朝之前的中国沿海:明代十大战争及倭寇抗击

嘉靖之前的中国沿海

本章将重点讲述嘉靖朝的抗倭战争,但明代日本海盗侵扰中国,始终不是孤立的事件,它几乎伴随着明朝统治的始终。从明朝开国之初,日本海盗就开始侵扰中国沿海地区,范围从东北的辽东一直蔓延到华南的广东,极大地祸害沿海居民,也使明朝的统治者头疼不已,对日本海盗恨之入骨。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称帝不久,便派遣使者出使日本。这次出使日本,一方面是宣称中国已经改朝换代,希望日本尊明朝为宗主国,前来朝贡;另一方面就是斥责日本最高当局纵容海盗。朱元璋对日诏书的口气非常强硬,说:如果你们愿意来朝贡,就派官方代表来中国,如果不愿意来,就守好自己的家门。胆敢再纵容海盗侵扰中国,那么我将派遣大军前来征伐,你们看着办,好自为之吧。

朱元璋拿倭寇来说事,打算吓唬一下桀骜不驯的日本,但结果也不了了之。因为之前的元朝曾经两度征伐日本,均告失败,对朱元璋来说,多少心有余悸。何况明朝刚刚立国,在水师建设方面非常落后,能守好海疆就不错了,根本无力跨海作战。

到了永乐十七年(1419),明朝对倭患无可奈何的被动局面有了根本改观。明军在这年的望海埚之战中取得大捷,沉重打击了日本海盗,从此倭寇长期不敢祸乱中国沿海。

望海埚在辽东半岛的金州卫金线岛,地形高而开阔,可以驻扎军队上千人。辽东总兵刘江视察此地时,认为这是倭寇侵略中国的一条重要线路,有防御的必要,于是用石头在这里砌成坚固的堡垒,并设置烟墩作为瞭望台,监视着海面的一举一动。

永乐十七年六月,明军从瞭望台观测到敌情,日本海盗有大小船只近百艘,将近两千人要从望海埚登陆,气焰十分嚣张。

刘江知道倭寇长于海战,短于陆战,他们有了船,如蛟龙入海,失去了船,就是龙游浅滩。倭寇来华,目的就是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抢到了东西就会急于上船,然后扬长而去,抢不到东西就会继续寻找目标。正是掌握了倭寇的这一特点,刘江并没有急于和倭寇在海边硬碰硬,他要诱敌深入,利用好望海埚的地形,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犒赏军士之后,主力部队埋伏在山脚下待命,另有一支部队绕到敌之后方,切断了敌人与船的联系。

之前倭寇侵华,每次都有斩获,从来没有做过赔本的生意,这次他们也大模大样倾巢而出,行军来到望海埚下。这时刘江一声炮令,所有潜伏部队从两侧杀出,齐头并进,冲乱了倭寇的阵形,倭寇毫无准备,一下子就被斩杀大半。剩余的倭寇慌不择路,逃入望海埚的樱桃园空堡之中,负隅顽抗,妄想等待时机突围,但他们早被明军团团围住。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刘江为了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果断撤掉西侧的包围部队,改从两翼进攻空堡。倭寇抵挡不住正面进攻,便打算从西侧逃跑,没走多远又被明军断了后路,逐个追杀,直到日本海盗全部被歼灭!

从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倭寇无力大规模袭扰中国,海患逐渐平静下来。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的倭寇问题就销声匿迹了。对明朝统治者来说,倭寇问题就像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症,暂时压下去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复发。

有明一代不可谓不重视海防安全。明朝建立之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局势就很混乱。朱元璋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逐步消灭了沿海地区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但他们的余党却纷纷逃到海上,勾结倭寇,频繁骚扰沿海地区,和新政权为敌。

朱元璋、朱棣等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在漫长的海疆地区进行军事布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不过这些军事部署都是防御性的,而非进攻性的,甚至也没有考虑到反攻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消极性。那么,这两条军事措施是什么呢?

第一,确立海禁政策,最大限度地切断内外勾结。朱元璋曾多次下达禁海令,将沿海边民迁入内地,还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巡视海防,名义上是防备倭寇,实际上是内迁边民,怕的就是濒海之民私通海外诸国。朱棣的办法更绝,干脆禁止造大海船,只允许造吃水很浅的平头船,而且要把海船的大桅杆砍断,看你们这些想下海的中国人到底能跑多远!海禁措施说明,统治者唯恐东南沿海的船民、商民下海过多,资助那些为非作歹的敌对势力,这其中当然就包括倭寇。

第二,在濒海地区广建卫所。卫所是明朝前期军队的基本编制,一般由5600人组成,主官指挥使授正三品,上有都司、都督府,下有千户、百户。卫所设立在京师边疆和各地要冲,因此在沿海地带也要修筑城池,派兵把守,并且大造战船沿海巡防。

明朝的这些海防措施,可谓有利有弊。利在统治者,利在国防;弊在老百姓,弊在民生。明朝确立海禁加强军备,其实主要目的并不是针对倭寇,而是防止老百姓下海。(www.daowen.com)

明朝的海禁和海防,主要是“禁”本国居民私自下海,出洋经商,“防”内外勾结,贩卖番货,扰乱治安。朝廷颁布了海禁政策,老百姓就不下海经商、捕鱼、煮盐了么?当然不会。因为在当时做海上生意,虽然很辛苦,但获得的收入也很丰厚,显然要比在家乡种地划算,所以尽管有海禁,仍然趋之若鹜。不但有许多边民偷偷下海,而且还官商勾结,海禁政策执行得时紧时松,并非总是很严厉。例如在福建的兴化卫,指挥使李兴、李春曾私自遣送商贾下海做生意,回来后坐地分钱。

明朝的海禁政策原本是要强化内部控制,割断与外界的联系,但到最后,沿海的军人都参与下海经商,这不能不引起朱元璋的高度警觉。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倭寇骚扰也不算什么,这些日本强盗来到中国,人地生疏,两眼一抹黑,但如果有内贼接应,隐患就大多了。对明朝政府来说,最大的忧患还是在海禁政策的影响下,出现的内外勾结现象。

朱元璋当然明白堡垒总是先从内部攻破的道理,所以实施海禁政策,主要不是针对外国人,即不是禁止外国人按照正常的手续来华做生意,或者向皇帝朝贡;海禁政策主要是禁内,兼顾禁外,防范的对象主要是本国臣民,防止他们和国外勾结,弄得不好,就会成为反明的燎原势力。

明代搞海禁政策,对外国人搞双重标准。虽然总的趋势是关紧国门,禁止外国人来华,但只是禁止他们来华走私经商,并没有禁止官方的正常友好往来。对于官方友好交往,朝廷有一套朝贡外交制度来保障。

那么如何识别来华的外国人是官方派遣,还是走私入境?明朝制定了一套“堪合”凭证。“堪合”相当于一种允许外国人来华交往的外交签证,由中方发给对华友好的朝贡国。上面规定了朝贡国入境的口岸、时间、路径等细节,一式两份,双方保存,在下次入贡时携带。只有双方的“勘合”合得上,才说明对方是合法的,就允许他们入华朝贡,否则来华的外国人一律视为违法,不予接待。

中方接待这些外国人的部门叫市舶提举司,设立在广州、泉州宁波这三座城市。《明史·食货志》中记载,海外诸国在向明朝皇帝朝贡时,也允许携带一定数量的物品在华销售,所得归己,但要由市舶司管辖,甚至还要抽税,不过税率很低,主要是照顾这些来华的朝贡使者不能空手而归。中方设立市舶司这一级政府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外国的情况,抑制不法奸商,使海禁政策得到实施,同时消除倭寇等在沿海的挑衅活动。

中外之间的堪合贸易往来,属于典型的“计划经济”。例如,只允许在上述三地设市舶司,并且限制了对方的贸易规模,还要限制他们在中国行走的途径以及来华的人数等,并不是想来多少人就来多少人,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不过明朝的堪合贸易在规定和执行上,时常有不一致的地方,对于恭顺的国家,如朝鲜、琉球、占城等网开一面,赏赐较多,唯独对日本限制最严,因为日本给中国惹来的麻烦最多。

《明史·日本传》中写到,在明朝最开放的永乐年间,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已经向明成祖朱棣称臣,这个时候明朝向日本开恩,也只不过允许日本每十年来华朝贡一次,来华人数不得超过两百,船只不得超过两艘,不准携带兵器,违者以倭寇论。由此可见,无论是政府允许的朝贡贸易,还是海禁政策防范的内外勾结,明朝都把日本人当作特殊对象对待,在防范日本人来华和防止中国人下海方面,都可说是用心良苦。

物极必反。严厉的海禁政策和狭隘的朝贡贸易,在嘉靖时期终于走向了破产,引发了战争。

嘉靖时期“倭寇”问题的大爆发,除了海禁政策和严防倭寇的诱因外,还和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密切关系。嘉靖时期,中国周边海上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萌芽已经显现。经济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指引着越来越多的沿海商人铤而走险,私自下海从事贸易活动,而且规模不断扩大,沿海贸易港口增多,交易繁荣,而且海上贸易集团开始形成。

海上贸易的发展必然导致海盗增多,一些有雄厚资本的海商集团,开始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活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东南沿海,而且扩大到日本渤泥、暹罗等所谓东西二洋,在海上的交通要道建立了许多贸易据点。

倭寇图

为什么嘉靖时期中日之间的贸易量会突然增大?这不仅是中国沿海边民非要下海经商,也不仅是倭寇、海盗非要下海抢掠。放眼世界,这个时期东亚的海上贸易活动,有了明显的近代世界史因素。十六世纪以来的欧洲,经历着天主教势力的衰微、王权力量的强化、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终于在意大利的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来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了从东方贸易中捞到足够的油水,占得一席之地,不远万里,逐利而来。

前面说过,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了非洲的好望角,1498年,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1年,葡萄牙占领了马六甲,开始和中国的海上走私商人有了实质性接触。1520年,葡萄牙第一次派遣使者出使中国,他们的贸易要求遭到拒绝后,葡萄牙商船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沿海。1543年,葡萄牙殖民者在中国海商汪直的引导下,第一次来到日本。在东亚,只有中国和日本最富庶,但是往来很少。如果能把这条海上航线开发出来,那何止黄金万两!嘉靖二十六年(1547)爆发的“倭乱”,有大量的走私商人、冒险家、海盗等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海上骚乱,是离不开这一历史背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