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十大战争之兵败土木堡

明代十大战争之兵败土木堡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兵败土木堡从大同回北京有两条路:一条是经由内侧的紫荆关,一条是经外侧的宣府和土木堡。明军主力退至河北怀来东南的土木堡,土木堡距离怀来城仅二十里路。明军驻扎在土木堡,和三国时期马谡守街亭有相似之处。土木堡向南十五里有条河,平时可以饮水。入夜之前,明军已经决定驻扎在土木堡,第二天再启程。土木堡遗址俯瞰太监王振早已死在乱军之中。

兵败土木堡

从大同回北京有两条路:一条是经由内侧的紫荆关,一条是经外侧的宣府和土木堡。当时的重镇宣府已经处在最前线,大军如果途经此路,势必要遭受瓦剌的攻击。

参将郭登熟悉大同前线情况,他向大学士曹鼐禀报,如果从紫荆关回北京,虽然道路曲折行程远,但能够避开瓦剌骑兵的追击,可保平安。

王振一开始接受了这个建议。不过,他有自己的小算盘。王振是山西蔚州人,从紫荆关回北京,可以路过自己的家乡。当年的穷儒生,现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不回家乡光宗耀祖一番,岂不是锦衣夜行!小人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出于一己之私而不顾大局。

大军刚出发四十里,他亲昵的小太监凑到身边耳语一番,王振就更改了主意。原来现在大军一路上缺粮,八月初的北方正好是秋收秋藏的季节。他唯恐军队纪律不好,无法控制,何况最近几日大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作战很容易毁坏了家乡的庄稼,于是命令全军北上,改由宣府回京。

瓦剌骑兵一直围绕着明朝北征军盘旋,寻找和等待最佳的作战时机。由于冲击力强和机动性能好,骑兵和步兵作战总不担心,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相对而言,蒙古骑兵不愿强攻城池,这样无法发挥野战的优势。也先最初是想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逐步示弱,将五十万明军引诱入伏击圈,但明军刚出大同就开始撤军,这一如意算盘落了空。

五十万大军选择走哪条路撤退,完全是无机密可保,很快也先就探听到了消息,明军正在行动缓慢地由北线撤退。也先抓住时机,立即率军深入,紧紧跟踪追击。当明军行进到狼山地段时,后卫便被瓦剌骑兵追上。

王振得到宣府来的敌情探报,说后卫遭到袭击,请求支援,急忙派遣成国公朱勇率三万骑兵断后应敌。朱勇作战有勇无谋,轻敌冒进,进军至鹞儿岭的时候,瓦剌军从山的两翼邀击夹攻,全歼了朱勇的增援部队。

明军主力退至河北怀来东南的土木堡,土木堡距离怀来城仅二十里路。这时还未入夜,按照行军常识,险地勿留,此时应该快速行进到怀来城,围城驻扎。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食物、饮水,才能最大限度地免遭敌人的袭扰和营寨的安全。

但是王振这次随营辎重太多太重,装了一千多车,没能跟上大队人马,被拖在了后面。蒙古骑兵距离明军仅一箭之地,断后部队失利的消息也传了过来。整个明军阵营都是心急如焚,官员们担心的是皇帝和自己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力促皇帝入怀来城躲避风险,而王振担心的是自己的大批行李始终未到,如果加速行军就意味着丢弃行李。

王振相信数十万明军的战斗力,足以震慑住几万瓦剌骑兵。王振可能粗浅地读过《孙子兵法》,他相信《地形篇》中所说:“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论,现在应该驻营在土木堡的高地,敌方的骑兵很难仰攻,万一真的发生战斗,数十万人向下一起冲杀,像洪水奔腾一样,准能把对方冲得七零八落。

不过,孙武还说过,驻军一定要在粮草、水源、军需供应充足的地区,这一点王振就全忘了。

明军驻扎在土木堡,和三国时期马谡街亭有相似之处。当年的街亭扼守着陇西和关中的咽喉,守住了街亭,蜀军才能安全地走出祁山,免遭两路攻击。土木堡是宣府通向居庸关和北京的重要驿站,位于狼山西麓,周围数百里都是山区,地形较高,没有水源。土木堡向南十五里有条河,平时可以饮水。

入夜之前,明军已经决定驻扎在土木堡,第二天再启程。瓦剌看到明军停止了行动,就趁着夜色包围上来,一支部队自麻崓口攻入。守隘的都指挥郭懋率部与敌人激战一夜,终因力量耗尽,阵地被突破。到了第二天早晨,明英宗还想拔营起寨,却发现出路已经被堵,四周全是瓦剌军,围绕着大营窥伺,于是只好停止行动,再想新的办法。

一天的行军驻营,士卒们都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现在水源已经被瓦剌控制,明军只好掘地取水。但是土木堡地势高,明军掘地两丈,还是没有见到水的影子,大营里受饥渴的驱使,早已经骚动不安。此情此景和马谡失街亭多么相似。

瓦剌围着明军不让动弹,提出先行议和,接着派遣使者持书前来谈判。明英宗让大学士曹鼐草拟了诏书,与之讲和,要求瓦剌撤退,并派遣两名懂蒙古语的通事与使者同返瓦剌大营。也先看出明军的防御有松动迹象,作出佯装撤退的姿态。(www.daowen.com)

王振以为和谈将成,于是下令向南移营靠近水源,取水解渴。明朝的军队长期没有系统的军事训练,加之临时指派将领,军令不通,为了抢水,之前还保持警惕的阵形早已混乱。

也先看到攻击的时机已到,命令骑兵从四面围攻,大肆砍杀。明军士兵争相逃命,死伤惨重,尸体覆盖了田野,塞满了山川。瓦剌骑兵的弓箭像飞蝗一样射向试图突围的明军,亲兵们围着皇帝纷纷中箭倒地。突围无望的明英宗干脆下马盘腿而坐,等着瓦剌军将他活捉而去。

皇帝穿着龙衣龙袍很容易辨认,有蒙古军士看到后,上前索要龙袍,明英宗拒绝后差点被砍,恰好被其他人看到,认为捉个活的更有利于邀功请赏,就这样明英宗带着身边仅有的一名太监喜宁,被掳入瓦剌大营,喜宁随即投降,“尽以中国虚实告之”。

其他众多大臣就没了明英宗的运气,由于瓦剌军人少明军人多,为了防止逃跑和多求封赏,衣着华贵的官员们纷纷被斩杀。“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埜、王佐,学士曹鼐、王益而下数百人皆死。从臣得脱者萧惟祯、杨善数人。”明军被杀散者翻山越岭,忍饥挨饿,总算到了宣府、怀来等地,保全性命,即便如此,仍损失了半数以上,而二十余万骡马和衣甲器械辎重,全被瓦剌抢了去。

再说那两位执意北征的明英宗和王振。

英宗被俘后,最初押往也先之弟塞刊王帐中。他先问对方的身份,被俘人自报是皇帝。塞刊王听说对面是明朝天子,简直不敢相信,急忙策马去见也先,希望尽快证实。也先马上派人再次询问,终于得到肯定的答案。也先大喜过望,急忙召集群臣商议。

既然擒获了明朝天子,就有一个如何处置的问题。有人建议,明朝数十年来与蒙古打仗,既然现在活捉了英宗,就是老天有眼赐给我们的,不如杀了英宗解我们心头之气。还有的人提出扣留英宗,遣使告诉明廷,通过谈判换得更多的好处。

也先并不是胸有大志的国主。他最初只想通过对明朝的战争,掠夺一些财宝,出一口恶气,所以采纳了后者的建议;先将明英宗关押在伯颜帖木儿的营中,然后命令一起被俘的校尉袁彬,遣千户梁贵回京,拿着皇帝的手书开始了勒索之旅。

土木堡遗址俯瞰

太监王振早已死在乱军之中。据记载,护卫将军樊忠看到败局已定,气愤于王振乱军祸政,高呼:“吾为天下诛此贼!”用铁锤砸死了王振,他本人在冲杀突围中也英勇战死。

王振被杀固然咎由自取,是他一生积恶过甚导致的必然结果,多行不义必自毙。但从明军土木之变失败而言,并不能说是由他下令,贸然调动明朝五十万大军出塞作战。真正想亲征的还是明英宗本人,王振在一旁的劝说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土木堡遗址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第一个反应就是捕获王振的党羽和家族。锦衣卫指挥马顺、内官毛贵、王长随等人都被击杀或凌迟处死。

对于明朝的这次失败,无论是当时的朝臣还是后来的传统史家,都没有把首过指向英宗本人,而是指向了替罪羊王振。何况当时明英宗还活着,后来又南宫复辟,重新当了皇帝。英宗复辟后对王振念念不忘,用太监刘恒言给王振祭祀招魂,祀之“智化寺”,赐寺曰“精忠”。

有人说英宗拿奸臣当宝贝,昏聩无知,其实王振只是死于英宗亲自决定的北征之中,他不想让王振承担更多的罪名,或许对王振之死,也多了一份愧疚之心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