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朝边防削弱!揭秘蒙古瓦剌崛起!

明朝边防削弱!揭秘蒙古瓦剌崛起!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瓦剌的崛起与明朝边防的削弱朱元璋在位时,从战略防御的角度出发,从朝贡外交的角度出发,十分重视对蒙元的关系,试图实现友好往来。随后取消元主称号,改称鞑靼可汗,从此蒙古各部正式分裂。永乐时期,蒙古各部之间常常发生内斗,相互仇杀,同时又侵扰明朝的边境,成为明朝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严重威胁。

明朝边防削弱!揭秘蒙古瓦剌崛起!

蒙古瓦剌的崛起与明朝边防的削弱

朱元璋在位时,从战略防御的角度出发,从朝贡外交的角度出发,十分重视对蒙元的关系,试图实现友好往来。这是因为,明朝将元朝驱逐回塞外草原,朱家王朝统治了中原,他出于皇权对正统的期盼和渴望,指望着失败的对手能以臣服的姿态回到中原,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

但是残破的北元朝廷,梦想再次夺回失去的江山,双方大小规模的冲突时断时续,直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捕鱼儿海之战,蒙古对明朝的威胁才彻底消除。北元残余势力被明军击败后,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及其太子被叛臣杀害,蒙古各部落失去了一个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招牌,内部陷入了四分五裂。

蒙古各部由三大部组成:兀良哈、鞑靼、瓦剌。位置最东的属兀良哈部,占据着今辽河沿岸及以北的地域,相对而言,它和明朝的关系最友好。位置居中的属鞑靼部,占据着今鄂嫩河、克鲁伦河上游以西、贝加尔湖以南、色楞格河流域。位置最西的属瓦剌部,占据着今匝盆河、科布多河流域及北塔山以西以北的地区。

三部中一开始鞑靼的力量最强,接续着元主的称号,至昆帖木儿时,被部落酋长鬼力赤杀害。随后取消元主称号,改称鞑靼可汗,从此蒙古各部正式分裂。永乐四年(1406),知院阿鲁台又杀鬼力赤,立昆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为傀儡可汗,自己掌握实权,常南下攻掠,威胁明朝北方的安全。

瓦剌后来形成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三酋长的共治局面,在永乐七年(1409)分别被明朝册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兀良哈的势力对明朝来说主要是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明成祖即位后招抚朵颜三卫,受到封赏,从此成为明朝北部的外藩。

永乐时期,蒙古各部之间常常发生内斗,相互仇杀,同时又侵扰明朝的边境,成为明朝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严重威胁。明成祖对蒙古三大部落的策略,是以夷制夷,锄强扶弱,分化瓦解,相互牵制,不让他们的势力过度膨胀,以免威胁到明朝的安全。明朝迁都北京后,开始用武力解除塞外的混乱局面和军事威胁,从永乐八年(1410)到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先后五次率大军北征蒙古,大败鞑靼、瓦剌、兀良哈各部,最后自己也病逝于北征途中。

蒙古骑兵

明成祖主动进攻蒙古各部,历史上对此评价比较复杂。《明史·成祖本纪》称赞他北征蒙古“六师屡出,漠北澄清”,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实际上明成祖五次远征蒙古,虽然在一定时间内预防了蒙古的入侵,保障了明朝北方边境的安全,但是后来鞑靼部采取避战策略,明朝始终没有取得军事上的全胜,这样就不能算完全解除来自蒙古的威胁。

而且,五次远征,严的时候轰轰烈烈,一旦松弛下来又死灰复燃,治标不治本。北征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劳民伤财,使后来的洪熙、宣德时期,无法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北方防务“开始削弱。由于对北方边防不加整固,所以面对蒙古入侵,明朝都无能为力。宣德七年(1432)和九年(1434),鞑靼部两次攻入偏关,杀死指挥江海、千户包让,大掠而去,可见此时的明朝边防,相对于永乐时期已经十分吃紧,只是蒙古各部还没有完成联合重新崛起,因此对明朝还没有形成迫在眉睫的威胁。

永乐后期到正统之初,瓦剌部从内部争斗中崛起,开始走上军事扩张之路。这对蒙古各部来说,是一件大事,而且由于瓦剌部逐渐强大,对明朝来说,也预示着战争即将到来。

明成祖对瓦剌部赐封的顺宁、贤义、安乐三个王中,顺宁王马哈木的势力最为强大。永乐十五年(1417)马哈木去世,其子脱欢即位。他感到自己的辖地,在东侧受到鞑靼的威胁,在南侧受到明朝的遏制,于是转向西南方面发展,同蒙古东察合台汗国交战。这样一来可以躲避明朝北征的打击,二来能通过战争掠夺财富,扩大势力范围。由于接连获胜,脱欢将地盘扩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草原地区。他们只有在西面取胜后,才有巩固的后方向东进军。

这个时候,明成祖已经去世,明朝已经没有办法阻挡瓦剌在草原的扩张。脱欢凭借军事实力和经验,努力成就自己的伟业。宣德九年(1434),脱欢攻杀了鞑靼部的阿鲁台,不久又杀了贤义王和安乐王,基本上统一了鞑靼和瓦剌两大部落。《明史纪事本末》说,“自脱欢杀阿鲁台,并吞诸部,势浸强盛”,这对需要边境安宁的明朝来说,绝对不能算是好事。

脱欢曾打算自立为可汗,但各部反对的声音比较强烈,他只好立元主后裔脱脱不花为鞑靼可汗,自任丞相。正统四年(1439),脱欢去世,其子也先即位,称太师淮王。也先不但继承了父亲的权势与地位,也继承了其父开疆拓土的雄才和欲望。在西北部,他攻破明朝哈密卫,迫使沙州蒙古、赤斤蒙古与之联姻,阻截西域各国同明朝的朝贡关系。在东北方,他进攻兀良哈朵颜三卫,进窥蓟、辽、宣、大各边关口隘。到处都是狼烟和烽火,瓦剌终于形成了对明朝的军事包围。

在瓦剌部迅速崛起的同时,永乐之后,明朝在北部边疆的防御能力却在逐渐下降,各项军事制度到了正统年间形同虚设。例如边疆的卫所制度。卫所是明军的基本编制,构成了主力作战部队的基础,所以朱元璋称帝伊始,就颁布了卫所编制法。它规定,在要害关键之地,每一郡设所,连郡者设卫;每卫编5600人,下设前、后、中、左、右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在编1120人。按照此编制,全国明军在边疆连毗成片,共同保卫国家的安全。(www.daowen.com)

卫所编制法还规定了士兵的主要来源,以及军队的基本成分等内容。但是士兵戍边垦边的任务十分辛苦,他们地位低下,社会中普遍看不起军籍,因此兵卒逃亡兵额减少的情况比较普遍。越是在艰苦地区边疆地区,逃亡越是不断发生,到了正统年间,兵额空缺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

卫所制度的废弛,大量军士的逃亡,说到底还是由于待遇低造成的。按照规定,士兵每月粮俸是一石粮食,这点粮食养活家小已经捉襟见肘,还时常遭到贪官的克扣盘剥,在生活无着时,军户只好逃亡。

明初设立卫所,它的物质基础是军屯,通过军屯的收成来解决卫所的物资补给问题。也是由于军屯连带遭到破坏,使卫所军卒的粮饷供应不足,这是造成卫所军士逃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卫所制度的衰落,军屯被破坏,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的官吏豪绅及镇守总兵官等,对屯田不断侵占。由于良田被私用,所以能收获的粮食少得可怜,但管粮官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征收屯田的余粮,否则就克扣月俸。士兵一旦不堪忍受剥削虐待,最后只剩下逃亡一条路。

在军事指挥权方面,从明成祖开始就鼓励太监监军,这对军事指挥的良性运转起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到了正统年间,不仅朝廷内部有太监王振擅权,各地都开始有太监镇守。例如辽东有镇守太监亦失哈,陕西有镇守太监王贵等。军事指挥有太监,管理后勤有太监,这些人对军事一窍不通,但权力极大,一切号令皆受制于监军。

正统四年(1439),太监吴诚、曹吉祥被派往监督诸军讨伐麓川,正统九年(1444),太监曹吉祥、刘永诚等又同成国公朱勇北征兀良哈。在这些人的监控之下,纵然一些将领有才干和胆识,但是没有最后的指挥权,很难施展本领,军队作战常被这些不懂装懂的人给耽误了。

明英宗初期,瓦剌的势力越来越大,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也骤然增加。尤其是正统十二年(1447),随着瓦剌降服朵颜三卫,这些趋势就更加明显。

一些边防守将已经看出不祥的苗头,纷纷上书,提醒朝廷注意。巡抚宣大的佥都御史罗亨信上奏:瓦剌也先专侯挑衅,图谋不轨,打算入侵中原。我军应该在边关要害进行防御,修葺城垣,增加士兵,否则将会酿成大患。

兵部尚书邝埜也看出,自从也先降服兀良哈后,在漠北没有了竞争对手,现在很有可能倾巢而出,来到国境线上窥测。不过邝埜畏于王振的淫威,虽身为兵部尚书,却好几年没有对边境防御采取措施。

“土木之变”的爆发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起于前文反复强调的朝贡外交。从正统五年(1440)到正统十三年(1448),也先差不多都来北京参加朝贡活动。正是因为这几年来,北方边境交往频繁,也就增添了明朝上层的麻痹思想。

这类朝贡活动,获利最大的还是也先贡使团。明王朝只不过是花了一些钱,给自己的虚荣心涂脂抹粉。也先进贡的是蒙古土产马、骆驼、各种毛皮等,换回来的各种赏赐品,价值超过数倍。

正统十二年(1447),也先派出了庞大代表团,遣使皮儿马黑麻率两千多人,向明廷贡马四千多匹,貂鼠青鼠皮一万两千多张。类似这样的贡使,也和其他各国贡使一样,获得白吃白住白拿和到北京免费旅游的权利,因此贡使的人数一直在上升。

正统十三年(1448),也先又派出2524人的贡使代表团,但为了多讨封赏,虚报为3598人。这次明廷较为认真,在会同馆进行了人数核查,并按照实际人数进行封赏。王振对瓦剌的欺诈十分恼火,不但虚报的一律不给赏赐,而且减去马价,仅仅是也先所希望得到的五分之一。贡使回到瓦剌后,向也先汇报了朝贡受挫的情况。也先正打算寻衅滋事,闻言后暴跳如雷,下令拘留明廷使者,然后传檄其他臣服的蒙古各部,威逼利诱,准备大举进犯明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