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十大战争揭秘:昙花一现的胜利与战争结束

明代十大战争揭秘:昙花一现的胜利与战争结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昙花一现的胜利与战争结束建文二年四月底到五月初,北军在击败李景隆部之后,也出现了半年的低潮。燕王北撤后,防守济南的铁铉和盛庸相机扩大胜利成果,收复了被李景隆丢弃的德州等,又将战线推进到河北。济南保卫战的胜利,是燕王起兵以来南军的第一次大捷。双方修整一个月后再次交战。然而南军却在深州城下作战失利,错过了结束靖难之役的一个良机。第一天的战斗,双方旗鼓相当,互有胜负。

昙花一现的胜利与战争结束

建文二年四月底到五月初,北军在击败李景隆部之后,也出现了半年的低潮。转折点一仗出现在济南城下。古代打仗,最头疼的就是直接进攻有所防备的城池。《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攻城。燕王携白沟河大捷的气势,一直杀到济南城下,又在这里歼灭了李景隆所率残部十万人马,于是乘胜包围了济南城。

燕王先是劝降防御济南的山东参政铁铉,遭到严词拒绝。北军发动猛攻,不能奏效后,又改扒堤放水,试图淹垮城墙,济南的防御形势一度十分吃紧,迫使铁铉想出派千人出城诈降的败战之策。

他令壮士埋伏在城头,打算等燕王入城后,突然掷下铁板进行袭击。同时,另派亲兵埋伏在城门的吊桥处,在袭击发生时,斩断吊桥,切断燕王进城后与外面的联系。燕王怀疑过铁铉的诈降么?没有。此前的燕王军队已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接受的降兵降将成千上万,何况一个驻扎在济南的文职官员。他理所当然地相信了铁铉的投降。

然而成败往往在毫厘之间。当燕王缓辔入城之时,城头上的士兵按照铁铉的暗示,将铁板猛推下来。但落下的铁板没有击中燕王。埋伏的亲兵赶紧挥刀,仓促间没能斩断吊桥,多亏燕王眼疾手快,策马扬鞭夺路而逃,总算保住了性命。燕王遭此暗算,愤怒至极,重新部署兵力攻打济南城。济南是有名的易守难攻之城,时间过去三个月,济南依旧巍然屹立。这时,李景隆的先锋官平安,聚拢了约二十万人马,向南军失守的德州进军,目的是要截断北军的粮道。此时,北军在济南城下已经连续作战三个月,在兵困师劳、后方不稳的情况下,燕王悻悻然解围而归。

之前,燕王在击败了耿炳文后,也曾围攻过河北真定,但仅仅打了两天就匆忙撤军。这次围攻济南,时间长达三个月。为什么燕王这样想拿下济南?《明史·铁铉传》认为,这是因为济南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居于南北要道中间,是个坚固的防御堡垒。如果占领济南,对南京就是个极大的震慑。因此趁着李景隆大败之际,军心浮动,燕王要用全力来进攻,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举攻下这个战略要地。

其实,真定的战略位置同样也很重要。夺取真定,消灭耿炳文,不但彻底解北平之围,而且可以乘胜南下,饮马黄河。问题在于,燕王并不认为耿炳文是个无能之辈,一旦对手做好了战斗准备,要想继续扩大战果绝非易事。相反,燕王这次倒是低估了铁铉。他以为这位书生出身的政府官员,在处理政务或者军事后勤方面还算是个人才,但领兵打仗绝对是个外行。燕王对铁铉越是不服气,就越想尽早拿下济南城,结果最终也未能如愿。

对燕王来说,没能拿下济南,并不是损兵折将的大败,实力上没有受到严重损失,只是未能达到战略目的,错过了一次扩大战果的良机。燕王北撤后,防守济南的铁铉和盛庸相机扩大胜利成果,收复了被李景隆丢弃的德州等,又将战线推进到河北。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是燕王起兵以来南军的第一次大捷。喜出望外的建文帝升赏铁铉为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侯,总掌诸军北伐事宜。双方修整一个月后再次交战。燕王使用老办法,先声东击西,拔掉了沧州这根钉子,又击垮了盛庸的尾随部队,因此全军出现了轻敌的情绪。

燕王先是想招降盛庸,但被盛庸严词拒绝。于是,燕王将作战目标先锁定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临清,目的是要将盛庸引诱出来,通过野战一举消灭。北军转战在山东腹地的冠县、莘县、东阿、东平等地。建文二年十二月,盛庸从德州赶到东昌,摆出邀击的姿态,堵住了燕军的北归之路。双方在东昌城下的一场激战如箭在弦。

盛庸军背城而阵,准备好了火器和大量毒箭;北军一连数仗获得全胜,士气旺盛。燕王率兵前冲,包围攻击盛庸军的左翼,盛庸军乱箭齐发,阵形丝毫未乱。紧接着北军开始冲击盛庸军的中路,盛庸诱敌深入,将燕王团团围在当中。燕将朱能率朵颜三卫的骑兵前来救驾,燕王这才从合围中逃脱,但此时他手下的大将张玉和一万多人全部战死。

北军仓皇北撤,南军随后掩杀。盛庸快马传檄吴杰、平安从真定赶到深州,在那里截断燕王的归路。然而南军却在深州城下作战失利,错过了结束靖难之役的一个良机。当时,吴杰有两万多兵马,先在威县截住了燕王。燕王新败,不愿意再与南军硬拼,于是请求说:从前我经常释放你们的人,现在也请你们放过我吧。哀求的口气很有些像《三国演义》里华容道上的曹操。而此时南军将士也忘乎所以,没有料到失利的燕王仍然设有埋伏,结果两万多人马被打得落花流水。

燕王率军队于建文三年(1401)正月十六日回到了北平。东昌之战是燕王在靖难之役中最惨重的失败,他不但丧失了原来在山东、河北一带占领的地盘,而且彻底打破了他“取道山东——南下淮河——直取金陵”的梦想。

再看朝廷方面,当建文帝获悉东昌大捷的喜报后,立刻降旨褒奖前方将士,他还亲自到太庙祭祀,报告喜讯。在此之前,建文帝摆出要和燕王和谈的姿态,曾经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现在前方打胜仗了,这个姿态也不用摆了,于是下令让齐泰、黄子澄官复原职,重新参与军机事务,商讨未来的政治改革。

东昌之战的失败到底对朱棣造成多大的损失,史书上的解释可能有些误会。“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这是《明史·盛庸传》的评价,显然夸大了北军的损失。(www.daowen.com)

理由有两:第一,东昌之战后,燕军向北平败退,路过深州的时候,和从真定而来的南军作战。燕王鉴于形势不利,因此急于退却,是一种避战的心理。即便如此,仍能很快消灭吴杰的两万军队,这说明燕军依旧保持了较强的作战能力。第二,如果燕军精锐丧失殆尽,那么必然要转入战略防御,而招募来的新兵是不可能很快投入作战的。但实际上仅仅修整了一个多月,北军便南下作战,从此之后就没有给南军任何机会。先是在夹河击败盛庸,后来又陆续击败吴杰和房昭,能迅速取得这样战果的也只有精锐部队。相反,朝鲜来华使者崔有庆路过中国时,根据亲眼所见得出结论,“帝国兵虽多,势弱,战则必败”。

建文三年春,燕军和盛庸军相会在河北武邑南的夹河。第一天的战斗,双方旗鼓相当,互有胜负。但第二天正处于胶着状态时,东北风骤起,顺风向的朱棣指挥燕军奋力猛攻,盛庸军伤亡惨重,全线溃逃。盛庸单骑逃往德州,情形之惨,甚于当初的李景隆。

一个月后,吴杰、平安部在藁城与燕军摆开战场。双方在野战中奋力厮杀,勇力十足的燕军最终将对手全线击溃,斩敌六万。夹河与藁城之战的胜利,扭转了之前燕军的颓势,扩大了占领区域。此后,燕军相继攻下广平等地,河北郡县望风披靡。朝廷方面刚刚聚拢起来的一点信心又全部被打掉,不得不提出罢兵求和。

此时的燕王虽然还是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但是争夺皇位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因此,所谓罢兵的谈判最后只能是破裂。接连取得胜利的燕王开始对建文帝指手画脚。方孝孺给建文帝献计说:

燕王的军队现在聚集在大名,如果时间长了,就会赶上夏天暑热多雨,然后不战自疲。我们下令给辽东诸将,让他们带兵入山海关进攻永平,让真定诸将渡过卢沟桥直捣北平,这样他一定要回去救北平。我们派大军跟踪追击,可以一举擒获燕王。现在与他和谈之事可以拖一拖,来往报书,往返一趟都要一个月以上,目的是要他们将士松懈。等到我们谋划好了,胜利将会一蹴而就。

方孝孺自欺欺人的大话,居然赢得建文帝频频点头,大概两人还以为消灭燕王的武装,还真像纸上谈兵那样容易。方孝孺的缓兵之计马上就被燕王识破,于是他率军迅速南下,绕过济南,从河北入济州、徐州、彰德等地。

建文三年的燕王朱棣就像是大闹天宫孙悟空,不断地攻城掠寨,不断地获得大捷,但是始终打不破朝廷围拢的铁桶阵,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原因就在于燕王只能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但是在政治上,几乎所有的地方官员还是倾向于朝廷,哪怕是进行出工不出力的观望。毕竟,地方官员都是由朝廷任命派遣的,都要忠诚于朝廷。他们投降燕王是假,是暂时的,而听命于朝廷是真,是长久的。燕王的军队不停地转战南北,许多到手的城市却得而复失,始终打不开局面。

建文三年年末,燕王取得战略性突破。建文帝处罚了身边几个太监,这几个小人物怀恨在心,于是向燕王提供情报,密报南军重兵在外,南京城防御薄弱,劝燕王火速直取南京,一鼓作气结束战争。

建文四年(1402)正月,燕军已经不再经过德州、济南一线,而是渡卫河南下,连克山东的东阿、东平、汶上、单县等城,三月到达徐州。虽未能攻克徐州,但燕军并不恋战,而是继续向南到达宿州、蒙城。尾随而来的平安军队一时无法摆脱,于是朱棣在淝河边设下埋伏,诱敌深入,平安军全线溃败。四月底,平安、陈晖等三十多名将领在灵璧被俘获,至此,朝廷在淮北的主力部队全部损失殆尽。

朝廷方面在淮河以南留有的机动部队,主要是盛庸率领的几万马步兵,另有数千战船沿河而列。燕王声东击西,先用部分船筏舢板吸引住对方,然后命令大将丘福、朱能偷渡淮河,从侧面进行进攻。就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计谋,竟然也打得盛庸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可见,南军的战斗力已经到了何等脆弱的程度,战船和军用物资统统丢失,燕王带领主力迅速渡河,占领了盱眙

之后,燕王召集将领商讨下一步的行军路线。有的主张入安徽取凤阳,然后南下滁州安庆等地;也有的主张入苏北下淮安,经高邮扬州、仪真,由此处渡江,直接进攻南京。这个时候的燕王早已放弃了逐城战守的方略,他要直驱扬州,径指仪真。

五月,北军占领扬州。受到扬州陷落的影响,高邮、通州、泰州等江北城市望风而降,长江以北基本上为燕王所有。这时南京城里一片混乱,建文帝除了下罪己诏,号召天下勤王外,便是再次派遣使者向燕王求和。在朱棣眼里,这无非是四分五裂的保皇派在空喊和平,他摆出将靖难进行到底的决心,厉兵秣马,加快准备进攻南京。

六月一日,北军在浦子口顺利击败盛庸统率的残兵败将,又迫降了总掌江上舟师的陈瑄,占领了南京下游的重镇镇江。这时南京城里还有二十万的守军,如果拼命死守,尚可一战。但是此时的南京城早已是风声鹤唳,乱作一团。许多人见建文帝大势已去,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六月十三日,燕军向南京城挺进,负责防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立刻打开城门。

一个新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