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与战局恶化
李景隆能够挂上帅印,绝不是他有多么显赫的军功,而是有一个很好的出身。其父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这样李景隆和建文帝就是表兄弟关系。李文忠在替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按照功劳的排序,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位列第三。李文忠去世后,李景隆因世袭封为了曹国公,并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封太子太傅。《明史·李景隆传》说他是个翩翩美男子,喜欢读书,举止做派温文尔雅,正好与文弱喜读书的建文帝非常相似,于是引为知己,相互信赖。
建文帝即位后开始削藩,第一刀砍向了周王,而执行这一命令的就是李景隆。建文帝以边境有警为名,派李景隆前往视察。当时周王就藩在开封,李景隆路过开封时,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将周王擒获,然后押解回南京。建文帝在南京削除了周王的封爵,并禁锢起来。从此之后,立了功的李景隆更加受到建文帝的重视。
耿炳文前线受挫的消息传入京城后,建文帝接受黄子澄的建议,任用李景隆率师五十万北伐。这是建文帝最大规模的一次用兵,拿出了看家的本钱交给李景隆。考虑到这次出征意义重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为了壮其声威,建文帝亲自到江边为大军饯行,并赐通天犀带,授予全权。建文帝对李景隆可谓恩重如山。
但众多将领对这一任命却深为不满。原因何在?因为李景隆是贵族公子哥,喜欢文过饰非,好大喜功,面对下属又妄自尊大。虽然他身披戎装,却根本不知如何指挥作战,不懂体恤军士。建文帝重用这样的人,难免让随同出征的众将唉声叹气,为生死未卜的前途充满忧虑。
建文元年九月十一日,李景隆率部到达德州,将这里作为后方大本营,然后继续前进,驻扎在河间府。他在整顿了真定耿炳文的部队之后,改变了之前保守持重、稳扎稳打的战略方针,准备直扑北平,一举端掉燕王的老巢。
燕王在侦知新派来的主帅是表侄李景隆后,立刻露出了喜悦的神情。在他眼中,李景隆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怎么是自己的对手!既然李景隆气势汹汹而来,想一举占领北平,那干脆故意让出北平让对方进攻,而自己统率大军先去援助永平,然后直趋大宁。
北平是元朝的都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明初朱元璋出兵攻打元朝时,常遇春就提出,要亲率精兵直捣元大都。但这个冒险建议很快被否决,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元大都防御坚固,如果孤军深入,很容易被援兵包围,陷入困境。燕王应该对当年的决策留有印象,因此对北平的防御有足够的信心,只是再三要求守城者“戒勿出战”。不过这一计划还是有很大的冒险成分,李景隆作为主帅固然不足虑,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一个偶然的失误也会造成满盘皆输,这是谁都无法预料的。
李景隆获悉燕王出兵大宁,北平城防御空虚,率师快速进兵,直扑北平。由于燕王决意在北平城打防御战,因此收缩防守,城南的一些县城,如之前占领的雄县等都弃守不顾。李景隆兵不血刃地连夺数城,脸上露出傲慢的笑容。此时在他看来,这位表叔也不过如此,有何本事值得太祖皇帝再三夸奖!耿炳文一而再地失败,只能证明他老朽无能。现在需要的是快速进军,重拳出击。十月十五日,南军过卢沟桥,包围了北平。这个时候北方已进入寒冷的冬季,艰苦的攻城战就要开始。
按理来说,北平城的防御力量并不强,即便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也很难抵挡数十万大军的反复攻击。最后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由于进攻方的混乱与无序所赐。
举两个例子可以证明,李景隆战场指挥,的确无知和无能。第一,他似乎并不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应该保持进攻的势头和必要的退却,完全以一种外行的心态,随心所欲地处理战场情况。例如,在南军猛攻之下,丽正门——也就是后来的正阳门情况一度十分危急,这个时候北军兵源不足,以致王宫中的老弱伤病包括妇女都出现在了城头,投掷瓦砾,拼死守卫。如果此时南军能果断增援,投入新的作战力量,便可以将优势化为胜势。但李景隆下令,南军撤退改用火攻,火攻无法奏效后又改强攻。如此折腾,给了对手喘息的机会,根本无法打开局面。
第二,李景隆统兵的无能,还表现在他贪功嫉贤。《明史·瞿能传》记载,大将瞿能在攻打北平的战役中,率领千余精兵攻打彰义门(广安门),已经撕开了一个豁口。但是李景隆并不喜欢瞿能,怕他把功劳都抢去,命令他就地停止进攻,等待其他大军同进。这样功劳就可以算到他李景隆的身上。趁这个作战间隙,燕王军队连忙向城头浇水,当时天气寒冷,水很快凝固成冰,李景隆的人马无法再爬上城头,功亏一篑。
有人说这并不是李景隆忌妒瞿能,而是他首鼠两端,脚踏两只船,既在建文帝面前假装好人,又在暗中帮燕王。这个结论并没有多少说服力。此时的李景隆正受到建文帝的恩宠,他统率五十万大军,有足够的兵力击败燕王,胜利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声威与地位,何乐而不为呢?他和燕王的表叔侄关系,并不能解释他暗中纵敌,同样,周王也是李景隆的表叔,缘何李景隆就痛下杀手呢?李景隆在北平城下的失败,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无能与无知。
李景隆在北平城下毫无进展,而燕王在外围一个月的作战中,却捷报频传,还扩充了自己的军队。尤其是争取到朵颜三卫蒙古骑兵的加入,更是增加了战斗力。他趁李景隆劳师城下之际,抓紧时间在会州(河北平泉)整军,然后经过半个月的行军,到达孤山(河北三河)准备决战。
李景隆获得情报后,留下一部分人马继续围城,然后亲率主力驻扎在北平城东二十里的郑村坝,准备截击燕王。由于连续在北平城下鏖战,李景隆的部队已经是士气低落,军心动摇。加之气候严寒,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失望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兵营。南军先头部队万余人很快在白河沿被击溃,然后双方主力部队展开决战。李景隆指挥的军队混乱不堪,倚仗人多勉强支撑了一天,最后终于大败。他弃北平城下的余部而不顾,率残兵败将逃往德州。两天后群龙无首的余部四散奔逃,北平城转危为安。
李景隆在郑坝村战败的消息,一路上遮遮掩掩,并没有很快传到南京。除了李景隆要为自己开脱,掩盖败绩外,推荐李景隆挂帅的黄子澄,也极力对败绩轻描淡写。由于他们内外活动,联合起来蒙蔽建文帝,致使打了败仗的人不但未受惩罚和责备,反而加官晋爵,封为太子太师,兼赐玺书、金币、貂裘等。等到建文帝确实了战败消息,他还认为,这不是李景隆庸才无能造成的,而是权力太轻,约束不住手下人,因此令行不止,于是派遣太监携带圣旨,赏赐李景隆黄钺弓矢,以便镇住反对的意见,专一征讨燕王。前方将士看到李景隆打了败仗,不但不撤职,反而升了官,权力更大,因此更加泄气。对比一下老将耿炳文小败即遭撤职,便可知道建文帝在知将用人方面的确存在许多问题。(www.daowen.com)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李景隆在前方被燕王牵着鼻子走,军队没有得到充分的修整。他给燕王写信,希望停战,但被燕王驳回。由此看来,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通过战场。对于战败,李景隆总结的经验是天时不好,北方冬季气候严寒,他的手下人都是来自南方,无法忍受,因此冬季征战自然要吃亏失败。于是,新一轮的作战应该安排在春季。
建文二年(1400)四月,天气转暖,李景隆觉得好像恢复了元气,又开始筹划新一轮的进攻。这次战役史称“白沟河之战”,规模之大带有战略会战性质,从战前准备到战役结束历时五个月。他集合了武安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共六十万人,号称百万,会师于白沟河一带,准备齐头并进击败燕王。
对手气势汹汹,但在燕王看来,这又是一次乌合之众的出击。上次对手失败,既不是天时,也不是地利,而是将帅不专,号令不一,这个现状不改变,仍旧必败无疑。
燕王向部下谈了他的几点看法,并点评李景隆和他的几员大将:李景隆志大而无谋,自专而违众。郭英老迈退缩,平安刚愎自用,胡观骄纵不治,吴杰懦而无断。他们前来作战,互相掣肘,只有失败,现在就是倚仗人多罢了。燕王的一番话主要在于激励将士的勇气,不要被敌众我寡的形势所吓倒。
但双方兵力悬殊,李景隆统率了六十万大军,而燕王能用于一线的兵力不足十万,这的确给北军造成很大麻烦。燕王在交战中数次遇险,如果不是他命大,多次化险为夷,那么,靖难之役的历史,乃至明朝的历史很可能因白沟河之战而改写。
双方先锋部队的交战,就使燕王部队吃亏不少。南军的先锋官平安是一员勇将,曾经跟随燕王出塞作战,对他的用兵韬略还是比较了解。所以第一天的交战从白天杀到黑夜,双方各有损伤,打了个平手。燕王在回营的时候迷了路,身边只有三个随从,是通过下马辨认河流的流向才确知方位,回到了本方营垒。
第二天早晨,双方先锋部队继续交战。平安连续击败燕将房宽、陈亨,将燕王在内的少量人马夹击在中间。平安下令,无论死活,先取燕王的首级。于是弓箭像飞蝗一样连续射出,有的射中燕王的坐骑,燕王左躲右闪,拨打飞来的箭支,自己竟然无事。《明史·平安传》中说燕王此时狼狈极了,战马受了伤,宝剑也折断了,只好爬到河岸的堤坝上,假装挥鞭招手,让对手以为堤岸后面还埋伏有援兵。南军稍一迟疑,没敢迅速纵兵冲上去。很快,燕王的次子朱高煦赶来,救下了燕王。
到了中午,燕王的军队奇迹般地度过了危机。这个时候,天空转暗,阴云密布,大风骤起。北军居于上风向,顺风作战,南军居于下风向,逆风迎战。北军利用天气突变改用火攻,施放的弓箭频频射中南军。大风吹倒了李景隆的帅旗。士兵的阵形还没有乱,李景隆自己先惊慌失措起来,仓皇先逃,将建文帝颁赐给他的玺书和黄钺都扔到了地上。
燕王的军队紧追不舍,李景隆从白河沟跑到了德州,觉得还不安全,又跑到济南才停下来。这一战南军死伤数十万人,如果不是山东参政铁铉和参军高巍、盛庸等固守济南三个月,李景隆统辖下的南军更将一溃千里。燕王攻济南不克,撤还北平后双方休战。但此时,北军开始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而南军由于损兵折将,已经无力再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被迫进入了防御阶段。
白沟河之战后,李景隆狼狈逃往德州。德州本来是南军北伐的大本营,粮草辎重充裕,防御力量雄厚,并未受到白沟河之战失利的影响。如果李景隆返回德州后,迅速集结力量展开防御战,还是有可能抵挡住北军的冲击的。
此时的德州在防御上要难于耿炳文时期的真定,除了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外,双方力量的对比也有利于北方。但李景隆在一连串的失败打击下,早已是惊弓之鸟,听说燕王正率师直扑德州,他连夜逃到了济南。燕王兵不血刃地占领德州,又继续南追李景隆,他要趁李景隆兵力无法收拢、立足未稳之际予以彻底歼灭。数日后,已无路可退的李景隆率十万残兵再次和燕王决一死战,由于士气低落,在燕王的攻势下,南军很快便溃不成军。李景隆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留在了济南城,数月后被建文帝招回南京。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这个时候,朝中几个文臣和李景隆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黄子澄之前极力推荐李景隆,甚至还为李景隆在郑坝村的失败进行过遮掩。但白沟河之战后,李景隆威望扫地,如丧家之犬,黄子澄的态度也为之一变,一心想要李景隆的项上人头。
黄子澄在朝堂上大声叱责李景隆,说他出师观望,怀有二心,如果此时不杀李景隆,将对不起列祖列宗,无法激励将士的士气。练子宁的态度更是强硬,摆出决不妥协的态度,仿佛要告诉建文帝,要他要我,留他留我,皇帝你看着办吧。他慷慨激昂地对建文帝说:坏陛下事者,就是奸贼李景隆!我为国家执法,如果不能除掉这个卖国贼,那么我死有余辜。如果陛下赦免李景隆,那就不要赦免我!
但是建文帝最后没有杀李景隆,而是将他从轻发落,没有治罪。不但因为李景隆是皇亲国戚,自己的表哥,更重要的是,如果杀了李景隆,那么当初竭力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等人,将要如何处理?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但两年之后,当燕王的大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之时,李景隆还是同谷王朱橞一起,偷偷打开了金川门,出卖了当年的恩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