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元璋的战略:巩固政权,防止北元入侵

朱元璋的战略:巩固政权,防止北元入侵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朱元璋来说,争夺政权的时代结束了,巩固政权的时代开始了。朱元璋称帝前,已经派遣徐达率大军北伐。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等武装群雄有十多年的征战经验,而结束战争的模式无一不是击毙或俘获首领,占领地盘,彻底地消灭对方的武装力量。但朱元璋并不满意这一作战方案。但朱元璋的决策是,如果元主遁入大漠,明军无需继续追赶,只需派遣一部分兵力固守长城边塞,目的是防止北元军队向南侵扰。

朱元璋对北元的期望

明朝外交体制对战争,尤其是对外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但影响到岭北之战,而且后面若干次战争——对日本、葡萄牙、荷兰的战争,对清(后金)的战争,都受到外交政策的影响。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是深化战争认识的基础。

从政治需要来考虑,朱元璋希望在建国后推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当然这是国力所限,也是广大人民普遍和迫切的愿望,朱元璋只是在这种普遍愿望的基础上,谋求天下共主的地位。军事斗争是实现政治愿望的必要手段,最后要看看北元的态度和实力了。对朱元璋来说,争夺政权的时代结束了,巩固政权的时代开始了。但大明王朝的敌对势力仍然保持了强大力量,随时准备进攻和反扑。

先说说元朝败退出元大都后的军事势力。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一段形象记载:“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古都,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始亡耳。于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对元朝来说,虽然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及其军队在明军的打击和巨大压力下退出中原,返回蒙古上都,但还保留着相当攻击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北元,势必对明朝持续构成强大威胁。

朱元璋称帝前,已经派遣徐达大军北伐。元朝政权垮了,元顺帝北窜了,怎么在草原地区还有百万之众的庞大势力?!这一切要从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遣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说起。

北伐中原前,朱元璋曾召集军事会议,在讨论战争动员和宣传方式、用兵策略、行军路线的时候,朱元璋就提出了不在长城之内肃清元朝这一作战目标,已经有了放归元宗室北遁大漠的意图。

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等武装群雄有十多年的征战经验,而结束战争的模式无一不是击毙或俘获首领,占领地盘,彻底地消灭对方的武装力量。但在战胜陈友谅、张士诚之后,讨论如何北伐中原时,朱元璋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模式。当时有谋士劝他先荡平群雄,最后再进攻盘踞北方的元朝政府;也有的劝他先北伐中原,直取元朝政府,然后再消灭陇蜀等割据势力。对于以上进攻策略,朱元璋都不满意,他要双管齐下:以主力完成北伐中原的大业,用偏师扫荡福建、广东等割据残余,对四川、云南的偏远地区暂时按兵不动。

徐 达

常遇春

这次军事会议,主要讨论行军路线和打击次序等战略问题。朱元璋讨论军事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事先会设计几个方案,反复掂量,知己知彼,自己既当总司令又当参谋长;但他作风民主,善于倾听,不会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意见强行通过,所以手下的大将也都畅所欲言。

在会议上发言的主要是常遇春,军中仅次于大将军徐达的二号人物。他提出擒贼先擒王的方法——集中兵力,直捣元都。但朱元璋并不满意这一作战方案。与其说朱元璋是担心准备不慎会导致作战失败,不如说常遇春的作战思路仍然是从前战争模式的翻版,就是以彻底消灭对手为最终目的。

当时在北方还有多支部队忠于元朝:王宣驻扎在山东,扩廓帖木儿驻扎在河南、山西,陕西有李思齐,甘肃有张思道。不过他们之间不和,内斗严重,影响了战斗力。朱元璋根据对手的这一特点,认为元大都城高池深,如果孤军深入,则难以攻取,一旦遇到援兵合围,军粮很有可能供应不上,有陷入绝境的危险。他坚持先夺取山东,消灭元军王宣部,再消灭河南的扩廓帖木儿,然后拔掉陕西、河南交界的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堵住李思齐、张思道从陕甘方面援助的通道,等到中原形势明朗后,使元大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鼓作气而得之。

扩廓帖木儿

北伐中原看似军事行动,因为要剪除仍忠于元朝的武装力量,但最终目的是颠覆元朝政权。朱元璋和徐达、常遇春等都很清楚,按照这样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元主未必情愿株守孤城,呈困兽状,极有可能等危机四起而北遁大漠。第二年,明朝的北伐部队在击败了王宣、扩廓帖木儿部后,占领山东、河南,开始着手进攻元大都。徐达就这种可能性向朱元璋进行了请示,他担心的是纵虎归山,遗留后患,因此建议继续追击。徐达对朱元璋说:考虑到我们出兵进军的时候,元顺帝很可能会向北逃遁。如果元顺帝跑了,将会带来很大后患,所以最后要发兵追赶,不能裹足不前。

但朱元璋的决策是,如果元主遁入大漠,明军无需继续追赶,只需派遣一部分兵力固守长城边塞,目的是防止北元军队向南侵扰。占领元大都后,主要兵力不是向北继续追击,而是调头向西,沿着长城以南的重要城市大同、宣府等,取晋北、陕北,然后占领陕西、甘肃等地。既然已经在潼关驻有重兵守隘,可以瓮中捉鳖式地消灭晋陕甘的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这是北伐中原的最终目标。(www.daowen.com)

朱元璋北伐灭元,其实是要夺取和控制传统中国的农业区,并不是要占领蒙古草原,擒获败退到草原的元顺帝。从作战方式上看,说明他对元主北逃的后果,已经有了一定的预见。这和当初征战陈友谅、张士诚取得完全胜利有了很大的不同。明朝北伐的结果,只是夺回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区,将对手赶走。但这样很可能在长城沿线附近,形成两个互相防范和敌对的政权。

徐达希望勇追穷寇,朱元璋要求穷寇勿追,为什么没有采取徐达的策略呢?这体现出他们在政治方略和军事策略上的差别。像徐达这样的武将,是看不出来北窜的元顺帝还有一定的政治价值。朱元璋比徐达考虑得更多:一方面,以明军现有的力量,很难再深入塞外继续追击,否则容易造成力量分散,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既然朱元璋已经确立了朝贡外交体制,就要想方设法让元顺帝放弃元朝的正统地位,承认明朝是宗主国。

对朱元璋来说,穷寇有两种:一种是被驱赶的老虎,如果被逼急了会咬人伤人;一种是被打断脊梁的丧家犬,由它去跑,跑到哪里都是死路一条。北窜的元顺帝显然是后者。朱元璋的自信是他对天命的理解:天命就是执政的规律,过去曾属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现在被自己牢牢掌握。天命不可违,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元朝兴起于朔北,一直到了元世祖才占据中国,当时他们顺应天命,理当中兴;现在子孙不孝,国运将亡,元朝的兴衰都是天命。即便现在逃回到漠北,也不必在意,他们气数已尽。因此不必发兵穷追不止,只要明军守好要塞,保卫住自己的疆土,能防御军事侵扰就行了。

在政治角度上说,对天厌弃之的北元政权,朱元璋可以不放在心上,但从军事上看,北元还有百万引弓之士,因此需要徐达、常遇春慎重对待。战端一开,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对朱元璋来说,将元主逐回沙漠并不是放虎归山,元顺帝算不上是一只虎。但是在长城以南消灭掉元朝,明军也没有这个能力,朱元璋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是开国之初,条件有限,困难太多,明军绝不能盲目效仿当年汉朝卫青霍去病,深入数千里追击北遁的元顺帝。朱元璋要的是在政治上迫使北元臣服,前来朝贡,在军事上做好防御,以歼灭进犯之敌。

朱元璋对元朝君臣的招降工作很早就开始了。从一定程度上说,徐达、常遇春率兵北伐的过程,也是明朝对北元招降劝降的过程。北伐一开始,朱元璋就发布文告称:中原百姓久经战乱之苦,流离失所。拯救人民于水火,这是明军北伐中原的目的。元朝的开国者曾经有很大历史功勋,但现在的子孙却丝毫不体恤民情。元朝的灭亡是天命规律,罪在君主,和普通老百姓无关。我要求明军在征讨的过程中,对无辜者不要杀人抢掠。即便对元朝的宗室和蒙古人,也要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元末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曾使朱元璋饱尝痛苦,他也亲历了人民揭竿而起的战争洪流。虽然元末农民起义后,他完成了从穷苦农民到封建帝王的华丽转身,但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农民战争的冲击,使他在北伐宣言的措辞里,有较为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朱元璋能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值得重视的是他对元朝宗室和普通蒙古百姓的亲善态度。

事实上,从元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到大明王朝的建立,期间政权的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农民起义到民族战争,到封建诸侯的兼并,再到王朝统一战争,北伐中原已经走到了这场战争的最后。虽然在讨元檄文中,朱元璋提出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复兴口号,但很难说里面包含了多少反民族剥削和压迫的意义。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遣兵北伐的作战策略,走的是一条军事打击为主、引诱劝降为辅的双轨制。小到一城一寨的争夺,对守将要劝降;大到治国安邦,对元顺帝也要劝降。能用和平手段解决,就想尽一切办法达到目的,除非军事恐吓与威慑均告失效,否则不轻易用兵。史书这样评价劝降的双重效果:大军堪定者犹少,先声归命者更多。于是青州徐州各郡,千里扶携前来归降,兖州和豫州诸司,百城纷纷溃败。

当元军盘踞在汉族传统农业区时,明朝要进行招降,当明朝占领了长城沿线后,招降活动并未停止,和平的橄榄枝仍然伸向蒙古君臣。这倒是让人有些费解。其实明朝建国后的招降,在意义上已经和北伐中原时期有了本质性变化,从军事上的招降上升为外交上的朝贡。

明军占领元大都,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统治的终结。从此之后到岭北之战爆发,朱元璋不断改变着对北元的军政策略。从前是军事进攻,要占领中原地区,消灭效忠元朝的武装集团,赶走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政府,将统一战争进行到底。但攻下元大都后,单纯的军事进攻思想就有了变化,主要是向北防御和向西进攻并举,辅之以积极的政治招降。朱元璋以汉族皇帝的口吻又发了一纸诏书,其中有一条是针对元顺帝的,目的就是招降。

此时招降并不是要求对方放下武器,而是要求承认明朝统治的正统地位和合法性。朱元璋需要的不是成王败寇式的投降,而是友好国家的使臣向宗主国进行朝贡。只要北元承认了明朝的正统地位,明廷将会用盛大的礼仪欢迎对方,双方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果能审识天命,衔璧来降,待以殊礼,作宾吾家。”

朱元璋在总结历史规律的时候曾经说过:中国的王朝,无论是汉族统治,还是周边的外夷统治,问题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命运行的自然规律。元朝是以外夷身份入主中国,但它接受的是宋朝传递下来的历史传统。宋朝颠覆转给元朝,这是天命运行的基本规律。元朝统治中国长达百年,四海臣服,这不是单纯靠武力的打杀就能做到的。这样正统的合法性就传到元朝。现在元朝倾倒,势易时移,明朝取代元朝,就是之前改朝换代的一个翻版。如果北元的君臣能够认识到这种规律,主动奉明朝为宗主国,就等于为朱元璋的皇位下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石,皇冠上镶嵌了最璀璨的明珠。因此他不止一次发出感叹:无论是元朝取代宋朝,还是明朝取代元朝,其实就是天命授权。

不过,权力这种东西,如果用宝剑无法取得,怎指望用虚浮的话语一厢情愿地取得?中国广袤的土地、富庶的物产就像是一场盛宴,只有强者才能抢夺,失败者连残羹冷炙都不曾分得。朱元璋对他的手下败将陈友谅、张士诚发过慈悲么?对于失败者而言,从来没有获得妥协的机会。失败就意味着一无所有。朱元璋想掩盖这一点,元顺帝却很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