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朝的外交设计
朝贡制度,是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对外交往政策,通常被解释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中国长期在东亚一枝独秀,因此便洋洋自得于自身独特的经济、文化和自然优势。这种优势心理,使它在处理对外关系和边疆问题时,要求它们的君主必须承认中国皇帝高高在上的地位,外族王公要以三跪九叩之礼和进贡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中国皇帝的崇敬和服从。从先秦到明清,这种朝贡制度不但存在于双边的实际交往之中,还存在于繁文缛节的仪式和日益复杂的机构之中。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处,从世界范围着眼,体现出独特的东方性格。
朝贡外交,与其说存在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不如说它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理念和心态,不如说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它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建立的理想神话,引导着中国的皇权走向高高的神殿。而真正要将这一神话推向顶峰的,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选择朝贡外交,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往来,当然是从全方位考虑的。他曾经向暹罗国王夸耀说:我自即位以来向各国派遣使者,所经历的国家中,亲眼目睹的有36个,声闻于耳的有31个。这些国家风俗迥异,大国有18个,小邦达149个。
中国选择了朝贡制度来推进对外交往,对一些外国君主来说也很重要,他们多是从经济角度,考虑到朝贡外交所能带来的实惠。朝贡制度有时也被称为朝贡贸易制度,这是因为在外国王公加入中国朝贡体系时,贸易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有活动都离不开经济因素,外国的君主不会平白无故地远涉千里,来给中国皇帝叩头请安,表示忠诚。通常的情况是外国君主前来觐见时,必须携带一些当地的土产物资,而中国皇帝不但要全程免费接待,而且还要回赐大量的物品,价值则要超过进贡品五倍、十倍,甚至更多,回赐品给少了,还会招致对方的不满甚至引起纠纷。在整个朝贡活动中,外国君王追求的是高额回报,而中国皇帝决不会将经济要求作为追求的目的,它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那么,中国皇帝推动朝贡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中外之间的互动因素,二是朝贡对中国内部的影响。所谓中外之间的互动因素,就是朝廷要通过这种高支出的贸易方式,达到经济上的笼络或者威慑,这是中原政权出于安全上的稳定和不受侵扰所采取的一种政策。一旦国外君王不臣服不听话,就通过停止朝贡贸易来制裁。所谓对内作用,则是中国皇帝要在朝贡贸易中得到他对内统治的权威。
在中国,权威是十分重要的统治工具,而朝贡能够借用外力的影响,产生统治国内百姓的权威。我们常引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盛世王朝进行朝贡的形象表现。这句话说明在朝贡活动中,有很强的道德感化力,是因为中国皇帝治理国家井井有条,繁荣昌盛,自觉地吸引四野八荒的远人,主动前来归顺和臣服。在这样一种盛世时代的道德感召下,来自五湖四海的远人,不都是皇帝的恭顺子民么?任何一处土地,不都是其乐融融的乐土,分享着中国皇帝所散布的阳光雨露么?这种统治的模式和境界正是朱元璋所希望的。(www.daowen.com)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治国之术,追求政权在政治上的合法性、正统性和道德感。好皇帝总要有授命于天,替天行道的正义感,总要有崇高的道德内涵,否则无法感化臣民。那些开疆扩土、赳赳武夫式的君王,历来不受后继者的垂青。不远万里而来的外国君王向中国皇帝臣服,不正如同众星拱月,凸显出皇权的合法与正统,是皇权道德归属的重要标志么?因此在朝贡外交中,贸易赏赐是外国君主追求的目标,而对中国皇帝来说,它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目的,多花一点钱不算什么。如果宫殿之上时常能见到远人祝福,不正是说明宾服于皇朝统治的盛世伟业之中么?皇帝的盛名广布四海,才能招致他们前来,相反,如果宫廷寂寥,四海远人都不承认皇朝统治的合法性,将来又有什么威信能驱使国内百姓臣服呢?出于这样的政治目的,才使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礼仪方面精心安排,不遗余力。
但是,中国一方面热衷于朝贡外交,诏谕外国君王前来;另一方面又限制外国人利用朝贡频繁进入中国。道理很明显,朝贡外交在经济上是厚往薄来,国家支出远远多于收入,如果来往太多太频繁,国内经济承担不起,因此又附加了各种限制条件。以明朝为例,海外朝贡国只有遵守朝廷的各种限制,如派多少人前来,携带多少东西,走什么路线等,只有在满足了皇权合法性、正统性需要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厚往薄来的贸易交流。如果海外朝贡国频繁突破朝廷的限制,势必会打破朝贡体系下的政治需求和贸易输出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屡被打破,乃至最后无法承受时,必然会增加整个王朝的保守情绪。
有人这样评价道:传统的朝贡体系绝不是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国际关系。它之所以长期存在,无非是鼓励官方小规模的对外交往,为帝国的保守防御政策发挥作用,同时满足一些外国统治者和中国商人的贸易需要。
朱元璋登极之后,立即着手规划皇朝对外交往的宏伟蓝图。在他看来,明朝的对外关系将再现上古时代的辉煌传统。洪武元年(1368),派遣特使前往周边几个国家,宣布一个新皇朝的诞生,要求诸国向新朝廷朝贡。例如在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派遣使者诏谕邻国安南,宣布由明朝继承大统,在对外关系中奉行朝贡贸易政策。在争取到安南、占城、高丽等周边国家对明朝奉行朝贡交往后,他又不遗余力地招徕现在位于东南亚、南亚的西洋诸番;还有人推测,朱元璋曾派使者到达欧洲,极力扩大推广朝贡外交。
明朝建立的朝贡外交具有纵向、横向交叉的特点,纵向规定的是朝贡国与明朝交往的方式、周期、规格等,横向是要协调周边诸国的矛盾冲突,达到内外上下多方位的和谐。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显表现在不以武力干涉他国,远不似元代的蒙古政权,自恃强大东征西讨。只要朝贡国不以武力进犯和抢掠,中国绝不对它们强加武力;当朝贡国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也不以武力支持一方,总是在接到调解请求后,以宗主国的身份主持和解弭兵。朱元璋对朝贡国通常采用的是商量劝诱的口吻。
朱元璋提出和平外交理念,不仅仅是说给自己听的,甚至对子孙后代也有所规定。对于如何处理本朝与番国的关系,他曾经以《皇明祖训》的形式告诫后代:四方番国,都是限山蹈海,远在一隅。得到他们的土地,不足以获得丰富的物产,役使他们的人民,往往由于不服闹起矛盾。如果他们前来扰边,那是他们不自量力。既然他们力量弱小,不能为患中国,那么我们轻易讨伐,也是不祥的预兆。我担心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害人害己,切记不可。朱元璋理想中的外交模式,其实是奉行朝贡制度的大国和平外交。后来周边的许多小国都开始遵从这一模式,而朱元璋试图将朝贡外交贯彻到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政权时,他碰到的不是欣然接受,也不是冷遇,而是对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