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国力最弱。一代名臣诸葛亮执政时期,蜀国吏治却是最好,朝政最为清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尚有人质疑,但是诸葛亮的治国之术却世所公认,为千古风范。
诸葛亮崇尚法治,倡导依法治国的理念。公元214年,刘备夺取西川之后,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共同制定了一部治蜀法典——《蜀科》。《蜀科》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安邦大法——严刑峻制。
刘备的另一个助手法正对此颇为不解,刘氏集团尚未在四川站稳脚跟,就对老百姓如此刻薄,不怕惹得天怒人怨吗?他引用汉高祖刘邦入关之后约法三章的例子,劝诸葛亮宽刑省法,以收民心。
诸葛亮告诉法正,秦朝暴政,百姓惨遭涂毒,生不如死,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义军此起彼伏,秦朝土崩瓦解。所以刘邦占据关中之后,反其道而用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喘息的机会。此一时彼一时。四川的前任领导刘璋为人懦弱,驭下无方。文武百官目无法纪,胡作非为,搞得整个四川一盘散沙似的。乱世重宽容,弛世用重典。矫枉必过正,如今严刑酷法,人们才体会到什么是恩德。不胡乱提拔,人们才知道做官的荣耀。
制定法规法律之后,接下去就该清算那些逍遥已久的贪腐分子。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治乱》中提到了反腐的一条原则,“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也就是说,先打大老虎,后拍小苍蝇。
诸葛亮狠打的大老虎有两只——长水校尉廖立、托孤重臣李严(后改名李平)。这两人都是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嫡系部下。廖立堪称青年俊才,未满三十就被刘备任命为长沙太守。刘备入川之后,廖立先做巴郡太守、后任侍中,可谓前程似锦。但是廖立自命不凡,认定自己有将相之才,做诸葛亮的副手绰绰有余。没想到在阿斗时代,廖立被晾在一旁,只做一个高级军官——长水校尉。看到跟自己一起过来的李严都进入了领导核心,失衡心理让廖立迅速蜕化变质。
廖立心怀怨恨,先是抹黑刘备的光辉形象,后又逐个污蔑朝中大臣,散布极端言论,破坏整个执政队伍的团结,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诸葛亮为了严肃国法军纪,公元225年以诽谤罪(诽谤先帝,疵毁众臣)起诉廖立,免掉他的一切职务,流放汶山郡。
李严是白帝城的托孤重臣之一,阿斗继位后,李严封侯、加节,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绝对算得上重量级的政治人物。但是李严居功自傲,私欲不断膨胀,趁着诸葛亮北伐中原,以投奔曹魏来要挟诸葛亮放权。企图浑水摸鱼,扩充自己的势力,甚至有另立山头对抗诸葛亮的嫌疑。
李严生活奢侈腐化,即使丢官之后府中仍有“奴婢宾客百数十人”,而且狡诈凶狠,睚眦必报。李严的老乡陈震狠批李严“腹中有鳞甲”,李严在荆州南阳做官时就是一个酷吏,只想着为自己谋利益,置他人和集体于不顾。南阳的乡亲还给李严编了一条谚语,“难可狎,李鳞甲”,意说李严浑身长满尖刺,难以亲近。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李严借口阴雨连绵筹粮困难,假传阿斗诏令把诸葛亮骗回成都,破坏了整个战争计划。李严已经彻底沦为蜀汉危害最大的“老虎王”,诸葛亮忍无可忍,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成员包括当时最有名望的人士,诸如魏延、吴懿、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祎、姜维等等,最后把李严贬到梓潼郡去。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思虑》中有一句警言,“欲思其利,必虑其害”。这句话道出了反腐和倡廉之间的辩证关系。反腐和倡廉,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反腐属于政治道德范畴,倡廉则属于社会道德范畴。要想建立一个清明的社会,必须做到反腐与倡廉同时并举,放在相等的位置上。(www.daowen.com)
年轻时代开始就淡泊名利、胸怀大志的诸葛亮为后世反腐倡廉树立了标杆。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心系社稷,生活之俭朴,在那个时代,无人可以超越。
诸葛亮是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财产公示的高官,他前后两次将家底公诸于众。第一次是在公元224年,诸葛亮给未来的政敌——李严书信中有句话,“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政府拨给我的经费合计八十万斛,但是现在我银行没有存款,家中就连妇人换身的衣服都短缺。
公元224年是刘备病死白帝城之后的第二年,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大管家,肩负着重振士气、兴复汉室的神圣使命。诸葛亮以坦荡荡的君子风度,率先公开财产状况,既解除了李严等人对自己的疑虑,又为朝中官员树立反腐倡廉的榜样,有利于凝聚人心、促进团结。
第二次是在公元234年,陨落五丈原之前,诸葛亮给阿斗留下一封感情真切的书信:“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我在成都的家中有桑树八百棵、贫瘠的田地十五顷,这些可以让子孙丰衣足食了。我经常在外,一切开销都由政府买单。也没有搞其他的副业,增加收入。我死之后,不让家中有多余的财物,外面有多余的资产,这会辜负你的。
诸葛亮如此表态,也如此行动。此时公示财产到底有何用意?就是为了给后继的当权者一个行为准则,督促他们构建一个清廉高效的政府。若能持之以恒,必将做到国富民强,如此一来,兴复汉室的期望值大增。
诸葛亮不但生前节用,而且死后也节葬。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蜀汉把他埋葬在定军山。以山做坟,只在山上凿了一个坑洼,刚好容纳得下诸葛亮的灵柩。下葬时用当时最普通的服装入殓,也没有什么陪葬器物。赤条条而来,光溜溜而去,诸葛亮什么都没有带走,真正达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人生境界。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许多执政者也的确受到诸葛亮高尚人格魅力的感染,自觉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兢兢业业、勤政廉政。所以在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仍然保持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稳定、清廉。
如蒋琬、费祎、董宛颇有诸葛亮之遗风,崇尚务实、不尚奢侈,后人将他们与诸葛亮并称四相。蜀汉的三军总司令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姜维的住房简陋,银行无存款,家中女人衣服不多,也没有文娱活动。所有的衣食住行,不奢侈也不刻意俭约。政府给多少就用多少,从不浪费,简直就是诸葛亮第二。另一个高级将领邓芝,也跟姜维那样,随用随取。但是家财贫乏,连妻儿都吃不饱、穿不暖。邓芝死之日,家中一贫如洗。诸葛亮的亲密战友董和深受诸葛亮的言传身教,做了二十多年的官,临终时家中余粮竟然不足一石。
蜀汉的反腐倡廉,在诸葛亮时代犹可圈可点,但是诸葛亮一走就江河日下了。公元258年,太监黄皓干政,蜀汉朝政犹如瀑布临空而落,五年之后为曹魏所灭。诸葛亮为反腐倡廉呕心沥血了大半辈子,最后在一个太监手中功亏一篑,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