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典籍散乱及其影响-汉初文化的低迷与典籍存亡

典籍散乱及其影响-汉初文化的低迷与典籍存亡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这种大的事件对典籍存亡的影响也是最明显的。但汉初文化的低迷和典籍的散乱,毕竟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在西汉开国的前百年中,典籍的整理几乎没有,这种忽视不能不被视为典籍散佚的一个原因。所以,成帝所见的典籍散乱,还应以自然损毁释之更为恰当。可见,从秦末至汉初的情况看,无论是焚书坑儒、项羽焚烧咸阳,还是书籍的自然损毁,都有可能带来典籍的散乱和遗失,至于三者何为主因,我们不得而知。

典籍散乱及其影响-汉初文化的低迷与典籍存亡

上述两个原因都是从大的政治运动或动乱着眼的。毫无疑问,这种大的事件对典籍存亡的影响也是最明显的。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看似平静的因素,这些平稳背后的变数,有时也隐藏着一部分历史的真实。

谈及秦汉的交替,我们可能很简单地认为,汉就是对秦的拨乱反正,这种理解有时只是一厢情愿。就汉初的实际情况看,“汉承秦制”才更贴近历史。起码从典籍传播的角度来看,汉初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什么起色。当然,这部分要归结于汉初百废待兴,无暇顾及文化,也可能由于汉初功臣集团多是草莽出身,惯于行伍,文化修养偏低,不解《诗》《书》为何物。但汉初文化的低迷和典籍的散乱,毕竟是一个客观事实。惠帝四年(前191年)才开始废除挟书律,而此时距刘邦称汉王已有15年,距刘邦称帝也有11年。秦朝博士伏生壁藏《尚书》,直到文帝时才派晁错到九十有余的伏生那里问学;虽然史载高祖时已有萧何韩信等人审定律令和军法,但此与整理典籍之事差距甚大,性质也迥然有异,不可等而视之,我们后面将详述。汉廷对典籍的有意识整理,还要等到武帝之时。因此,在西汉开国的前百年中,典籍的整理几乎没有,这种忽视不能不被视为典籍散佚的一个原因。

且当时的典籍,或书于简册,或书于绢帛,历时一久,编连之绳朽断,木椟和竹简脱落、错乱,都有可能带来典籍字句的颠倒与遗失;自然风化、虫蛀叮咬,也可能带来文字的漫漶或脱衍。考《汉志》所载,有些书籍虽然篇章主体犹存,但偶尔也有字句的脱漏,如刘向校《尚书》时,就出现了“《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30]的情况,这很可能就是由于典籍的长久闲置、缺乏必要的管理及维护造成的。而且,史载汉武帝时曾“置写书之官”[31],想必有对典籍的重新整理和写定,而成帝时要再次搜括、校对,想必也是由于武帝时整理的典籍至此已经有些散乱。(www.daowen.com)

武帝至成帝之间隔,约为百年,期间长安仅有一次兵乱,即巫蛊之祸。但我们认为这次兵乱的范围十分有限,虽在长安城中,但并未危及禁中诸宫殿。兵乱的战场,《戾太子传》的记载十分简单,仅言“遂部宾客为将率,与丞相刘屈氂等战,长安中扰乱”[32],战火是否波及宫内,没有交代。幸好《刘屈氂传》记载更加详细,其云戾太子“驱四市人凡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33],则战场范围乃在宫禁之外,兵灾不曾危及藏于内府的典籍。所以,成帝所见的典籍散乱,还应以自然损毁释之更为恰当。

可见,从秦末至汉初的情况看,无论是焚书坑儒项羽焚烧咸阳,还是书籍的自然损毁,都有可能带来典籍的散乱和遗失,至于三者何为主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成帝时的校书确实事出有因,“书颇散亡”也并非全是史家的渲染之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