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书·艺文志》的价值

《汉书·艺文志》的价值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书·艺文志》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代学者金榜曾说:“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汉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不可避免地要对这一学术转折作出回应。从这个角度看,《汉志》之于中国目录学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书·艺文志》的价值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代学者金榜曾说:“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1]《汉志》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保存了当时西汉中央政府藏书的详细目录(包括学派、作者、篇名、卷数等),为纵览先秦至西汉的思想、学术提供了基本的文献信息,这也是《汉志》作为藏书目录价值的自然体现。而且就《汉志》著录的典籍看,囊括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方术、医学等各个领域,从精英学术至民众文化,涵盖了当时知识结构的各个层次,展现了时人精神世界的多重维度

第二,《汉志》本身体现了西汉学术界和思想界的起伏和交融。一方面,从中国学术史发展的脉络来看,西汉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上承先秦诸子的余绪,以较为自觉的姿态对诸子予以扬弃;另一方面,大一统的出现使得学术的统一也得到初步的实现,经学作为官方学术的地位得到认可。《汉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不可避免地要对这一学术转折作出回应。在经学作为“显学”的西汉,《汉志》是在经学思维指导下对西汉时期学术和思想变迁的一次总结,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不言自明。(www.daowen.com)

第三,《汉志》之主体——《七略》,虽出于皇家藏书目录,但其内容并不限于此,还注入了刘歆等人辨章学术的意味。如《六艺略》之论列六经,其中体现了刘歆较为强烈的信从“古文”的色彩,与其《移让太常博士书》之旨趣遥相呼应;且《汉志》对易类文献尤为重视,将易类列于诸经之首,视之为“五经之原”,多引《易》以论诸学,形成了“以《易》为首”的六经次序,标志着六经学术在西汉的一个崭新阶段。又如《诸子略》部分,“九流十家”的学派划分是先秦学术史的大事,刘歆在《庄子·天下》篇、《荀子·解蔽》《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及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的基础上将先秦学术厘定为十家,各家学派名目及所属典籍、人物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归属。后世学者对某些人、书的学派归属虽有异议,间或有小的改动,甚至有新的学派如黄老等的创设,均是在《诸子略》基础上的修补,没有超出其框架。另外,《诸子略》推阐诸子起源,多与古之职官相涉,后被引申为所谓“诸子出于王官说”,成为与“救弊说”并列的探究诸子起源的两大范式。这些都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议题。

第四,《汉志》六分法的体例,在目录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成为古代目录学两大规制。《汉志》的体例,与先秦秦汉时期典籍的结构、数量及知识类别是相互适应的,伴随各部类学术的消长及典籍分量的转化,及佛、道等新兴学术的涌现,其内容已非六分法所能涵盖。四分法虽代《汉志》而起,但相当程度上保留了《汉志》目录规制的痕迹,如子部之类例、名目基本取自《汉志》之诸子、兵书、数术、方技类文献,“九流十家”的诸子体系也一直被沿用;以《六艺略》为本的经部,在类例划分上也同样遵循着六经、《论语》、《孝经》、小学的区分。从这个角度看,《汉志》之于中国目录学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