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信领舞 彭德忠摄
根据规模和祭祀对象的不同,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以祭祀“八部大王”[12]等族群始祖为主,以表演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族群迁徙、抵御外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主。一般来说,大摆手的场所是几个县或乡会祀的地方,坪大庙大[13],如龙山县马蹄寨,永顺县“七寨半”[14]祭祀等,一般在正月初九或正月初三后的辰日举行,三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由于区域和原姓差异,摆手堂、庙祠的修建和祭祖仪式各有不同。大摆手活动规模浩大,热闹非凡,临近县乡的土家人皆盛装出席,往往跳者逾千,观者过万,是湘、鄂、渝、黔边境文化经济交流的民族盛会。小摆手则以祭祀“彭公爵主”[15]“向官人”“田好汉”等各地土王[16]为主,在土家族聚居地广泛流行,规模较小,村寨中只要立一小庙供奉土王,有一小坪,就成摆手舞的活动场所。过去,凡百户之乡皆有摆手堂、排楼、戏台等,如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皆有摆手堂遗迹。表演内容多以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等农事动作为主,狩猎舞如“拖野鸡尾巴”“跳蛤蟆”“岩鹰展翅”“犀牛望月”“赶猴子”等,农事舞则有“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纺棉花”等。
“摆手舞有十三套动作:单摆、双摆、回旋摆、砍火畲、叉卡子、撒谷种、绩麻、挽麻团、吃豆浆、冰口疼、抖虱子、牛打架、打蚊子。跳摆手舞短的话一个钟头,要长的话呢两三个钟头。以前学的时候,这十三套动作没花多长时间,学得很快。现在年轻人学一个钟头或学几下也会一些。单摆的时候要唱土家歌,单摆就是摆一下。回旋摆就是摆过去一下过来一下。最难学的就是软马打紧(牛打架)。”
田仁信教授摆手舞 彭德忠摄
摆手舞的动作元素可分解为“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单摆”,即双膝微曲,左脚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右脚上前半步,双手前后轻轻连摆两次,两脚停住,双手前后重摆一次,口唱土家歌。农事生产中的动作多以“单摆为主”。“双摆”即在“单摆”基础上向相反方向再摆一次。“回旋摆”,即摆过去一下,再过来一下。据田老人介绍,双凤村“小摆手”基本动作单元分十三套,分别为“砍火畲”“叉卡子”“撒谷种”“绩麻”“挽麻团”“吃豆浆”[17]“冰口疼”[18]“捏博期叶”[19]“如玛达节”[20]“撒其叶”[21]加“单摆”“双摆”“回旋摆”,全套动作跳下来需两三个小时,动作之间用“单摆”衔接连接,充分展现土家人的日常生产生活状态。其中最好看的是“如玛达节”——牛打架。这一动作由二人对跳,准备时两人相对站着,双手于胸前相抱,双膝尽量下蹲。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上一步,左脚向右稍起45度;第二拍左脚向左前上一步,右脚向左稍起45度;第三拍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抬起45度,上步同时转体180度,两人面对面交换位置;第四拍以右脚为重心,左脚向右斜方踢起45度,两人相互配合,看起来恰似两头牛在“斗架”。实际上,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语汇极为丰富,有120余种,如“食姐”[22]“送坐”[23]“里嘎”[24]“捏拉乙”[25]“丝力舍”[26]“里铺”[27]“翁巴哈(打高粱)”[28]“克其巴库吐”[29]等,涵盖土家人农事、日常生活、渔猎等方方面面。
田仁信教儿子跳摆手舞 周荣摄
土家摆手舞动作的特点是“顺摆”“屈膝”“颤动”和“下沉”。由于生活在深山密林荒僻之地,道路崎岖高低起伏,土家人在日常负重、上下坡等过程中形成了顺拐,即同手同脚和屈膝下沉的习惯,更便于在山路间行进,并运用到摆手舞中来。“顺摆”是摆手舞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膝盖上下闪动和弯曲也较为显著,在整个动作舞动的过程中膝盖都是弯曲的,特别是在每个动作的最后一拍膝盖下屈得较深一些,有的动作在起步时稍微向下弯曲一下,使整个动作更加柔和优美。摆手舞的器乐伴奏主要是锣鼓,舞蹈时以一面大鼓和大锣置于摆手堂、摆手坪中央,有时也用大号和唢呐作为伴奏。舞者的动作变化听锣鼓指挥,以敲击鼓边为令;锣鼓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动作内容,敲打不同的节奏点子,在速度上有快慢之分,在情绪上有轻重之感;声乐伴奏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穿插在舞蹈行进中。摆手歌多为土家族古老的民间音乐,以土家语演唱,有齐唱、领唱、独唱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历史、生产、爱情、军事各方面。唱时多为喊腔,旋律性不强,但颇为健朗。传统的摆手舞服饰美观大方,据记载,明清时期,男女舞者服装部分都为一个样式,头裹刺花布帕子,衣裙尽绣花边。如今穿现代服装即可。道具也极少,几乎没有,仅在表演打猎、打仗时身披土花铺盖,手持约5尺长的木棒作比赛之用。
以双凤村的小摆手为例,“天黑把村头的两条火龙点起,附近村子的人看见就都来了,在摆手坪烧起篝火,打起锣鼓”。起舞时,队形成圆形,锣鼓放在中央或边上。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两人一行,有时四人一行,有时女人在里圈。“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做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围着篝火就开始边唱边舞。“开始跳到回旋摆的时候,其他跳摆手舞的人就唱:‘伙伙也伙哦怀聊哗。’唱三遍,唱的没有什么意思,是邀约我唱歌。他们唱完三遍我就接着唱,我唱的歌不长,我唱:‘伙伙咦也伙啊,哪懂叼哦也来,过咦子叼哦呗哎,过大别哎舍哟哦哕啦聊吓。’,我唱完大家跟着和:‘伙伙也伙哦怀聊哗。’我唱三遍,大家和三遍。我唱的歌词翻译成汉语意思是:‘赶猴子,赶猴子,上赶下赶掰苞谷,拿着棍棍赶三天,猴子身上打出血,跑去一看打死了。’猴子掰苞谷,掰了苞谷就跑,我们舍不得自己种的粮食,追上去把猴子打死,把苞谷夺了回来。”一般跳完一圈以后才换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比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连接起来,展现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www.daowen.com)
田仁信示范摆手舞动作 周荣摄
“我学摆手舞到现在有几十年了,摆手舞主要表达的是我们的生活和生产。跳摆手舞就是在摆手堂上跳,其他场合没有。我看到的摆手舞,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跳,就在我们这里。男的女的都可以跳,老的少的都可以跳。一般正月初三跳,正月初一、初二要去拜年,人不齐。初三到初五都可以跳,每次大概跳个把小时。有七个半寨子,一个寨子跳一夜。这些寨子包括煞虎、八节(音译)、招解内舞(音译)、生(新)寨、八哥(音译)、杨冰沟(音译)、帕列(音译)、列舞(音译)。说七个半是因为它是守墓的,守墓去了一个人就发了,到那里就算半个寨子,他来不了就由我们帮他跳。”
田仁信示范摆手舞动作 周荣摄
大摆手则以永顺县的“七寨半”为例,有七个半寨子的土家人同在摆手堂前祭祀。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大坪中间立一根高24米的旗杆,上面挂有两面龙旗,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大摆手于正月初九至十一举行。摆手堂前大坪上燃着干竹子捆成的唱火把照明,祭祀仪式在“摆手佬”[30]的主持下进行,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人数不等,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龙凤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队伍最前头为龙凤旗队,次为祭祀队,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手持祭祀道具、祭品,随行祭事,唱祭祀歌;再次为摆手队,之后为小旗队,持小旗敬献于八部大王坛下,以感祖恩深泽;接下来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乐队分馏子和摆手锣鼓,再配以牛角、土号、野喇叭、咚咚隆等,奏出土家人独特的旋律。祭祀完毕后,礼炮三响,全场沸腾,土家人在掌堂师的指挥下,整齐变换舞蹈动作。“七寨半”共分七夜进行,“各寨子轮流跳,第一天在双凤村跳,‘七寨半’都来,接着一个寨子跳一晚,最后一天又集中在我们寨子跳。我们寨子是总寨子,其他寨子是从我们这里分出去的”,表演内容包括“扫地”,唱十二月生产歌、打猎、钓鱼;接新娘、教“茅古斯”读书等,规模宏大,场面十分热闹。
“我学摆手舞没花多长时间,是陆陆续续学的。学十三个动作,我学了十天,也不算快了。一般有些半个月足够了。学摆手舞,可以娱乐嘛,我参加过很多比赛、演戏,到首车和其他村的人比赛。跳摆手舞,到和平乡政府、湖北恩施也跳过。到北京去过两次。一次是1956年,一次是成立中华民族园的时候。”
田仁信组织跳土家族摆手舞 卢瑞生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