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尚德原创剧目《雾梁情》四马骁摄,侗戏的特点和创作过程

吴尚德原创剧目《雾梁情》四马骁摄,侗戏的特点和创作过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尚德原创剧目《雾梁情》演出照之四马骁摄侗戏的传统剧本多。我开始写第一个(剧)的时候,那个剧叫作《讲硬》,是讲阶级斗争的,我本来是想写侗戏的,因为我原来没有读过中学,音乐、识谱、谱曲都是自学的。侗戏和别的剧种不同,没有涉及其他剧种,比如京剧、湖南花鼓戏、湘剧,这是侗戏的独特点,要以这样的手法写。群众也爱听、爱看,所以我就从那时候开始写,用那个汉剧本改编(成)侗戏。

吴尚德原创剧目《雾梁情》四马骁摄,侗戏的特点和创作过程

吴尚德原创剧目《雾梁情》演出照之四 马骁摄

侗戏的传统剧本多。开始从贵州引进,从(广西)三江传到我们这里。一个是《珠朗娘媄》[20],这个是民间故事;一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陈世美》《兴源合欢》,《兴源合欢》是用古典乐曲来创作的。用古典乐曲创作出来的多,像《李旦凤姣》,后来包括坪坦和我们黄土都采取这种方式。我哥喜欢老戏,他们叫懂老戏的师傅来写,把汉戏翻译过来。什么《黄鹤楼》《大战长沙》,多得很。到后面有唱文戏的,《五子头》啊,多得很。

过去老戏就是翻版的。我这里有我哥哥写的,如《兰记史》《孟娘攀兵》,因为太多,有些不记得了。现代剧本也有,我自己写的长的有《好外孙》《新喜集》,一个《腾新房》,一个《雾梁情》,还有一个《桥头会》,长的有十多个。短的太多了,比如说我在铁路(工地)时,这修公路宣传全部是宣传好人好事的,看见什么写什么,那时刚写完的剧本演完后就丢了。那种形式有三句半的,对话式的,都用这种方式啊。写得也快,演完就丢了。

我写的都是侗族语言侗戏,有些剧本我就拿来翻译一下。背景都是侗族的民族文化,这是我的爱好,我也只有写侗语剧本的水平,汉语的还没那个水平。我开始写第一个(剧)的时候,那个剧叫作《讲硬》,是讲阶级斗争的,我本来是想写侗戏的,因为我原来没有读过中学音乐、识谱、谱曲都是自学的。1970年我被调到铁路宣传部,跟长沙艺校派过来的一个老师(在一起)。那时候长沙艺校的都要下放到农村接受教育,与我们在一起的有一个姓赵的[21],他是专门谱曲的,我们两个非常对味,就结拜为兄弟。他也非常关心我,我跟他学(音乐的),那时候才开始懂得谱曲,开始动笔写。从铁路工地上回来后我就开始写。第一个写《讲硬》,我写出来拿给他来看,他说“这个不是侗戏”。我问“是什么”,他说“是洋戏”,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洋戏。前奏是:“出场:红太阳光辉照东厢。”这种旋律就是洋戏不是侗戏。后来第二次我又写一个,写的《好外孙》,讲两个好外孙的故事,他说像花鼓(戏)要多点。后来知道了侗戏要用侗族民歌的歌风作为前提。所以对于一个侗戏来讲,全部是些上句“啊”,下句也是“啊”,就这么两句,现在我就抓住“啊”这个。因为这个是所有侗家普遍都承认的,这个“啊”就是侗戏的特征,从那个时候起知道要以这个“啊”为旋律来写,现在写就围绕着这个写。专业老师也承认了这是侗戏。侗戏和别的剧种不同,没有涉及其他剧种,比如京剧、湖南花鼓戏、湘剧,这是侗戏的独特点,要以这样的手法写。比如像老人的,老人就用琵琶歌来写,这一听起来既有老人的风格又有侗戏的味道,要以本民族的歌风为主旋律写,特别不能没有“啊”。有“啊”在里面一唱听起来就是侗戏,我就讲这么一点。(www.daowen.com)

吴尚德原创剧目《雾梁情》演出照之五 骆文雄摄

20世纪到70年代我所写的《刘媄》就真正变成侗戏了。《刘媄》中的音乐是用侗家(古老的)琵琶歌谱曲的。侗家人这一首琵琶歌流传,自古就有的。我(从小)就唱,70年代我就用琵琶歌来唱,唱久了,(发现)这个剧情很好,我就把它用来写个《刘媄》的戏。我就用这个侗族民歌的歌风,用那个“啊”为主旋律。侗家人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基本上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妇女呀、老人家呀、甚至年轻人有的都不识字,所以唱汉语他不懂。侗家人喜欢侗戏,因为侗戏一唱起来道白也是讲侗语,唱也是唱侗语。群众也爱听、爱看,所以我就从那时候开始写,用那个汉剧本改编(成)侗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