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项目创新、发展、瓶颈

项目创新、发展、瓶颈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这样逐步被外界、被社会所接纳。第二个,所遇到的危机,现代文化载体的冲击,观众层面的减少。目前梅山傩戏有两条保护渠道,第一个是政府层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性的东西。第二个是我们采取拍摄的方式,比如说非遗项目进校园、展览展示,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这个东西,逐步地培养观众。

项目创新、发展、瓶颈

苏立文:传统上的剧本传下来是呆板的,我们没有完全照以前的来。剧本的根本不能动,艺术加工主要是从动作上加工,但不脱离主题。不止我一个傩坛演出傩戏,外面的坛也演出傩戏,我通过观看,(发现)宗旨是一个,内容题目也一样,但是演出的言语和动作方面,我们的跟他们就有点区别。他们有时候唱得阴,本来要威武的地方没有威武,吐词没有我们的吐得清白。我们内行就知道,吐词清晰、声音嘹亮、唱得高一点,味道就不同了。为什么要改,观看别人的节目就知道了。

现在我们去演出,观众的呼声不一样,人家说我们是老坛,不一样,人很多。在厅堂里演出都不行,要求到坪里去演出,这样可以更威武。我父亲和弟兄演出来非常吸引人,别人说你们这些后人不错,甚至比前辈还要强点;他们老了,脚舞也好,动作也好,唱腔也好,都没那么好了。我自己还是满意,觉得动作和唱腔比我们的前辈还是要强得多。从观众的呼声也能看出来,对我们的评价还是不错。其他也有很多地方演傩戏,苏氏傩坛的名声还是打出来了,很多人慕名而来。我们和其他坛有竞争,因为傩戏题材和节目是一样的,但是演出来不一样,别人有别人的强处,我们也有我们的强处,大家都可以取长补短。总的说来,动作、唱腔都重要,比如“高山岭上高上天哟,望见了云南与四川”,要有点这样的高低音。

张志坚:梅山傩戏真正走出去是2006年,当时我们举办了梅山傩艺展,召开了梅山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大概有百来个人,包括北京大学民俗学家,傩戏学会的几个副会长,麻国钧[14]、常务副会长巫允明[15]等,这是一件有影响的事情。2007年,我们和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了中国冷水江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这样就把它推出去了。第三个阶段是2007年被选中进京参加中日文化交流年的活动,这样就把它推到了北京,这个影响也比较大,让国外的人了解了梅山傩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傩戏。到2009年的时候,我们金竹山有一个傩坛走进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被邀请到他们那里演出,演了《搬土地》(的亚目)和《搬兴隆土地》,两个人表演的。后来这种活动也逐渐被各种媒体报道,平面媒体像《湖南日报》《潇湘晨报》,甚至《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都做了相关报道。电视媒体像我们市里面的不用说了,娄底市的《走遍娄底》栏目组,专门为傩戏拍了上、下集。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也与马可在湖南经视台《白日梦工场》栏目里面专门展示了一次神秘古老的梅山傩戏《搬锯匠》,苏老带着他的弟子们在那里现场表演。到2012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第7套《乡土》栏目组,以乡村戏班为题,又进行了一些报道,专门以乡村戏班,也是讲我们这个梅山傩戏的。就这样逐步被外界、被社会所接纳。当然从事这一块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多了,除了国内的,像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都有学者不断地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苏老和他所传承的内容已经被香港中文大学相关学者作为宗教研究内容,出版了二三十万字的专著。

苏业照:在学习的时候,我跟我父亲的徒弟们难免有冲突,有时候要他们去表演的时候,有些人有一种怕的感觉,不敢去表演。我认为只有去表演,才能够学到技巧和技能,这其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口角上面的争执。表演傩戏,需要功底,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表演傩戏的时候,人要用劲才能够表演到位。

这个是原生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没有想过去更改它。2007年去北京的时候,我们和张氏傩坛合作过一次,那是由市里面出面,再把我们组合起来。因为当时就是我父亲、我和老弟三个人组成的团队,人员有限,所以和张氏傩坛合并搞了一次演出。那时候是由冷水江市一个市长带我们去的,我们很高兴。才去的时候,日本那些专家都看不上我们这个傩戏,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中国的湖南有傩戏,更不相信中国湖南这个地方的傩戏能够比得过浙江、江苏、安徽这些地方,他们当时只认同他们那个傩戏的表演比较好。演出之前,日方好像就有点刁难。当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搞了一个入场仪式,表演之后,日方就感到我们的演出还是有点水准。那次演出圆满成功,我们真的感到非常高兴。(www.daowen.com)

苏立文教弟子(二儿子)苏业烈表演梅山傩戏《搬锯匠》动作上寻树的动作 罗凡摄

2009年到北京演出的时候,都说我们这个傩戏如果搞得好,能够参加法国每年一度的傩戏艺术节。要是真的能够实现这个理想就好了。湖南经视(台)的《白日梦工厂》栏目请我们到那里做了一个专题,我父亲在那个上面,希望有人能够把梅山傩戏传承下去。可是现在没有谁来学这个傩戏了,我现在五十多岁了,儿子们也没学了,我有点担心这个梅山傩戏。其他地方可能也有表演这个傩戏的,但是没有我们这个梅山傩戏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感觉了,他们的傩戏已经面向现代化了。

张志坚:梅山傩戏的发展经过了很多的阶段,从繁盛到被打压,到现阶段的发展,它经历了既有危机又有发展的漫长过程。第一个,优势方面,从事傩戏表演的这班人,结构上面还是比较灵活的,有老中青三代,这个在全国能够保存得这么完整的机构不是很多。第二个,所遇到的危机,现代文化载体的冲击,观众层面的减少。现在娱乐选择的内容比较多,不像过去的乡村很单调,它的观众群体流失得比较厉害。第三个,从事傩艺表演的这些人的收入相对低一点,也流走了一部分,因为傩戏表演的季节性很强。我们过去来讲它的季节主要是秋收以后的秋冬季节,农闲的时候,所以春夏这两季必须从事其他职业来补充家用,这也是流失的原因。第四,就冷水江来讲,现在傩事活动相对地减少,傩戏与傩事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傩事活动的时候才有傩戏,单独表演傩戏,在民间来讲是不存在的。目前梅山傩戏有两条保护渠道,第一个是政府层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性的东西。第二个是我们采取拍摄的方式,比如说非遗项目进校园、展览展示,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这个东西,逐步地培养观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